广州两会·南财观察|绿美广州启新篇:聚焦“八大工程” 探索工业降碳试点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郑玮,喻淑琴 广州报道
2024-01-17 10:30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激活广州城市生态价值。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玮  喻淑琴 广州报道

1月15日,广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2024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请审议。在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规划的2024年工作安排中,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注意到,“建设绿美广州”被列入重点工作清单。

作为人口、经济高度集中的超大城市,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平衡历来是广州城市发展重要课题。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广州已建设森林步道308公里、碧道213公里,建成古树公园10个,营造修复红树林2800多亩,全市开放共享公园绿地达112处,并实现全市巡游出租车和中心区公交车纯电动化,入选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

在此基础上,聚焦2024年绿美广州生态建设工作安排,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进高品质建设森林城市、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三大方向,力求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从具体举措看,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将森林质量优化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培育等“八大工程”列入广州下一阶段推进城市生态治理的关键举措,此外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开展园区及工业降碳试点、深化“无废城市”建设等成为2024年广州撬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关键着力点。

城市生态治理聚焦“八大工程”

一边是人口和产业集聚带来的城镇化扩张,一边是保障生态功能可持续的生态保护红线,超大城市何以实现扩绿和增长协同发展?广州将生态治理重点投向以城市绿化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八大工程”。

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2024年广州要优化林长制体系,全面推进绿美广州生态建设“八大工程”,完成森林提质增绿约23万亩,提升水鸟生态廊道节点质量,建设森林步道200公里、古树公园(乡村)6个,发展森林康养业态,同时建设一批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优化提升城市出入口、交通干道等重点区域绿化美化水平。

根据《绿美广州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八大工程”包括森林质量优化提升、城乡一体绿美家园优化建设、保护地建设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培育、活力精品绿廊提升美化、古树名木保护修复、现代惠民林业集聚发展,以及全民爱绿护绿植绿。

其中,森林质量优化提升被置于首位。

“森林能够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并提供氧气,是碳中和进程中的重要一环,生态质量的好坏与森林质量息息相关。”谈及推进城市森林质量优化提升的重要性,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阮琳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森林是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种绿色基础设施,具有普惠性,能够为城市发展提供重要生态支撑。

近年来,持续提升森林城市品质也成为广州推进城市生态治理的核心工作之一。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公布数据显示,目前广州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1.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23平方米,累计建成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口袋公园等各类公园1426个。

“高品质建设森林城市,关键就在于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并通过发展森林康养等新业态实现全民共享绿色生态福祉。此外,森林还具备深厚的生态文化底蕴,可以通过挖掘森林文化价值,丰富提升森林景观,进一步激活森林的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康养功能。”阮琳表示。

此外,森林还是一个天然的野生动植物数据库、基因库,承载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任务。广州市人大代表、石门国家森林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温美燕建议,政府在实施造林任务过程中,要适当增加野生动物食物源树种的种植范围,如铁冬青、山柿子、椎科以及开花树种,这些树种的果实和花卉能够给森林里的动物、鸟类和昆虫提供丰富的食物源,从而有助于维持和促进野生动物的繁殖和生长。

多措并举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随着经济发展带动全国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城市已成为推进生态治理的重要单位。在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中,“建设美丽城市”单独成段,强调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促进环境公共服务能力与人口、经济规模相适应。

立足城市发展特点,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开展产业降碳试点、深化“无废城市”建设等方向或将成为广州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关键着力点。

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具体措施包括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推进国家碳计量中心建设,以及在产业园区、工业制造等领域开展降碳试点示范,推广新能源交通运输车辆。同时,深化“无废城市”建设,打造全国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

两会现场,不少代表委员也将关注焦点放在了进一步激活广州城市生态价值之上。

广州市政协委员、民进广州市委会委员、北京大成(广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继承表示,海珠湿地经过多年保护,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渐显现,但受周边地块整合利用效率低下等因素影响,湿地经济效益尚未能得到有效释放,“经有关机构测算,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目前每年潜在生态产品价值超6.8亿元,但实际经济价值实现率(包含周边土地升值因素)仅6.3%。”

为此,刘继承建议,广州市海珠区可探索建立湿地-EOD(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海珠模式,编制符合EOD发展模式的湿地总体规划,搭建EOD管理运营平台,推动湿地-EOD整体开发项目,并申请纳入全国EOD试点项目库,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

同时,刘继承建议,可进一步发挥海珠湿地招商稳商的“生态筹码”优势,联动琶洲试验区、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大学城等关键节点,带动科技、人才、资本等高端要素加速集聚,引导湿地周边会展文旅、总部经济、健康医疗服务、高端服务等产业协调发展,探索建设特色小镇、创意产业园区等重要载体,带动海珠湿地圈层发展能级的整体提升。

此外,聚焦“降碳”目标,广州还瞄准重点领域碳减排和“无废城市”建设两大关键点。其中,产业园区、工业制造、交通运输、绿色建筑等领域被重点提及。随着近年广州将“制造业立市”置于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位置,促进工业制造领域绿色高质量发展也成为广州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

此前,广州市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以电子、石化等为代表的广州传统产业向智能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同时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低碳产业,加速推动数实融合。

数据显示,目前广州已打造国家级绿色工厂近50家,累计认定市级清洁生产企业2096家次,成为绿色制造体系最齐备的城市之一,绿色制造名单数量居全国城市首位,拉动2022年规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达到3.8%。

(作者:郑玮,喻淑琴 编辑:李振)

郑玮
向TA提问

记者/研究员

南方财经粤港澳大湾区中心记者/研究员。长期关注大湾区宏观经济动态,聚焦法治、财税、统计、人口流动的动态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