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两会|专访浙江省政协委员袁继新:建言发展智能算力、打造综合算力成本最低省

南财看浙江顾婷婷 2024-01-22 19:07

在浙江,其实通用的算力并不缺,缺少的是智能算力来应对大模型等人工智能爆发期产生的需求。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 顾婷婷 杭州报道

浙江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于1月22日上午开幕。

会议期间,浙江省政协委员、之江实验室副主任袁继新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袁继新从提案出发就浙江科创力量的发展情况以及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浙江省政协委员、之江实验室副主任 袁继新

为抢抓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日前,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发布《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并发布了人工智能产业规划。

作为浙江省打造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浙江省首批建设的省级实验室之一,之江实验室助力浙江省“三大科创高地”建设,成为服务支撑浙江创新发展的策源地和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创新基地。

过去一年,之江实验室在聚焦国家战略前沿、科技创新变革、战略产业创新等领域有哪些规划和成果?浙江省的科研环境和科研投入取得了哪些发展?

政协提案:关注算力和人才

《21世纪》:作为浙江省政协委员,在今年两会上的政协提案有哪些?

袁继新:本次两会上我关注的主要议题有两个: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和以高能级科创平台为牵引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融合发展。

当前,算力正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力。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1个点,数字经济和GDP将分别增长3.3‰和1.8‰。

要充分发挥算力对数字经济的驱动作用,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与建设尤为重要。

在浙江,其实通用的算力并不缺,缺少的是智能算力来应对大模型等人工智能爆发期产生的需求。

“数字经济”又是浙江的金名片,如何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优势,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是最基础的保障。

为此我建议: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布局建设,打造综合算力成本最低省,充分发挥综合算力对数字经济的驱动作用。

首先是适度超前布局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从量(算力数量)、质(算力技术)和度(建设速度)三维度适度超前,应对即将到来的算力需求爆发期。还要探索算力、存力、运力、电力协同建设,以省市联动统一谋划布局建设,推动以云服务方式整合各类算力资源。

另一个提案是关于人才建设。

之江实验室当前在加快建设以高能级科创平台牵动的“科教人贯通”模式上,积极探索“教科人”三位一体、融合贯通。

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高能级科创平台战略价值释放还不充分、高层次人才引育留用成效还不显著、教科人“三位一体”融合贯通的机制还不顺畅等。

对此我提出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核心能力,构建柔性集聚、灵活流动的区域引智育才共同体,建立统筹布局、协同互动的开放科学生态体系。

《21世纪》:什么是以高能级科创平台牵动的“科教人贯通”模式?

袁继新:这是探索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浙江路径, 之江实验室立足于使命目标和自身优势,在“科教人深度贯通”的上先行探索,取得了宝贵经验。

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平台共创、实战育才、产学协同。

我们聚焦智能计算科研主线,打造了新型计算系统与平台等系列科研平台,吸引国内外创新机构的科研人员到实验室访问交流、合作研究,以平台赋能共创成果。

同时,我们与浙江大学、国科大杭高院等高水平高校院所联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完善实战育才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实验室已与浙江大学合作培养博士104人,与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合作招收硕士116人、博士12人。

在产学协同层面,结合高校基础前沿探索研究和创新企业发现真问题的能力,吸引企业家与科学家共谋创新,通过协同创新缩短创新成果的孵化转化的链路,实现了创新资源的有机化合。

科技成果转化创新

《21世纪》:浙江的科研环境和科技创新力度如何?取得了什么样的发展?

袁继新:这几年来浙江的科技创新发展飞速。据近日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浙江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两年位列全国第4位。浙江省创新能力的排名也与经济总量指标相当。

这跟这几年浙江高强度的科研投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以及鼓励企业创新做出的努力分不开。

同时也离不开浙江科技创新的开放环境。这几年浙江的数字化改革为全省打造了一流的营商环境,赋予科研机构、科研人员更多的自主权,进一步激活了创新活力,像之江实验室这样的混合所有制事业单位的运营体制机制就是灵活机制创新、激发新动能的结果。

《21世纪》:跨越1到10的“死亡之谷”,难点在哪里?关于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之江实验室怎么做?

袁继新:这里的难点痛点是,科研机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容易与市场脱节,而且企业作为创新主体高投入高风险的难题。

那如何把1到10的死亡谷这条曲线拉高?就需要高校科研机构来助推企业创新。

我们在做前沿技术创新的时候,要往后再延伸一步,做出原理样机或直接可以用落地的系统平台,只是在图纸层面是不行的,同时让企业早一步参与到攻坚项目中。我们往产业层面多走一步,企业往研究层面也多走一步,这样就能把链条打通。

更关键的一点是,在实验室开展有组织的成果转化。

当前高校科研机构的问题是点状分散,不易形成合力,而有组织的成果转化首先是通过平台赋能,充分发挥实验室在生命科学、新材料、数字制造等领域计算平台的作用,为行业企业科技创新提高效率、降低风险,也让依托于平台的项目更适应市场,转化效率更高。

此外通过合作转化,不断加强与特色小镇、高新技术园区等创新平台的合作,吸引汇聚一批创新型企业开展合作创新和技术转移。

还有一个关键点是鼓励科研人员创业。我们会对内部科研人员进行团队评估,对有发展前景、团队搭配合理的给予支持,鼓励并支持科研人员携成果创新创业。

我们也联合多家资本成立了5亿元的成果转化基金,一批智能装备、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成果正在转化过程中,进一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源动力

《21世纪》:在推进浙江“315”科技创新体系与“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高效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层面有哪些改革创新?

袁继新:面向“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需求,针对先进制造业智能化面临的难题,之江实验室发挥智能计算的体系性优势,聚焦工业智能物联、生产数据治理、过程智能控制、调度智能决策等重要方向,布局智能物联与数字制造重点任务,支撑高端制造业的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去年,我们的天基计算团队成功研发了两款国产自主可控的星载智能计算机,算力、效能比等关键技术指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团队的最终目标是要在天上形成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建设一个太空计算网络,用数倍乃至百倍的算力,将搭载了智能计算机的卫星在轨实时处理功能服务于自然灾害监测、环境生态监测、城镇化发展、智慧交通、智慧农业等众多场景需求。

所以在未来产业培育上,我们布局攻关的智能计算软硬件、系统以及平台设施,将会推动浙江智能计算、卫星航空产业培育发展,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源动力。

《21世纪》:去年实验室联合研究成果M87黑洞研究进展入选央视2023年度国际十大科技新闻,今后在智能计算+天文学融合方面有哪些规划?

袁继新:太空是人类活动的第四疆域,是提升综合国力、服务国计民生、增强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舞台。

当前,科技创新已迈入数据驱动时代,天文学正是数据科学和领域科学结合最密切的研究领域之一。下一步,我们将开发建设支撑天文学研究的先进的数据计算平台,推动天文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形成天文领域开放科学研究生态体系,促进并引领天文科学研究的创新发展和范式变革,为人类探索太空的奥秘提供创新支撑。

(作者:顾婷婷 编辑:卜羽勤)

顾婷婷

记者

21上海中心记者兼研究员。长期关注浙江区域产经、科技、农文旅、大消费领域。邮箱:gutt@21jingji.com 微信:Neverland71308,欢迎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