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圆桌|广东两会热议民营经济:企业家信心贵如金,“小巨人”可成新质生产力“生力军”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吴佳楠 广州报道
2024-01-25 10:46

需继续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吴佳楠 广州报道

在广东,无论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还是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广大民营企业几乎“盘踞”所有。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7月,广东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25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约1.8万家,民营企业占比约95%。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聚焦先进制造业,专注于细分领域加强技术创新,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正是广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

此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广东要真正扛起“挑大梁”的责任与担当,增强民营企业家发展信心至关重要。

在广东两会召开期间,南方财经邀请普华永道开展圆桌对话,与广东省人大代表、普华永道咨询服务(广东)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斌,广东省政协委员、广州市民营企业商会副会长丘育华,广东省人大代表、广州市浩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蒋伟凯,广东省人大代表、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谢泓,广东省人大代表、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姚志强等,围绕“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代表委员热议民营经济”展开讨论。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针对广东民营企业呈现的新特征、如何培育更多“小巨人”企业、增强企业家信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等话题纷纷建言献策。

让“小巨人”企业被“看见”

南方财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与传统制造企业有何区别?各位认为广东“小巨人”企业最大的特征和优势是什么?

蒋伟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相较于传统制造业,存在包括创新导向、数字化和智能化、灵活性和快速效应、可持续发展等显著的区分要素。比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着重于创新和技术领域的研发,同时更倾向于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姚志强:二者各有特色却又紧密联系。传统制造型企业是产业化的整合,通过流程化制造朝着规模化发展,其长处在于具有较大体量、管理能力、协调资源能力以及动员能力。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往往在细分领域创新,专注于帮助解决产业链的某一问题,并不断在技术和应用上迭代。

王斌:过去半年,我们对上万家“小巨人”企业进行画像,我认为广东“小巨人”企业最大的特征和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度集中于深广莞佛四个GDP超万亿元的城市,特别是以深圳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力雄厚,贡献了广东超过四成的“小巨人”企业;二是广东“小巨人”科技研发实力领先全国,以专利数量来说,广东“小巨人”平均拥有专利139项,超过全国“小巨人”平均水平,其中珠三角“小巨人”企业平均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14.9项,展现出科技创新的“硬实力”;三是数字化水平相对更高。企业超八成数字化水平达到二级及以上,超过三成达到三级水平,其中经营年限3-5年的“小巨人”数字化水平更高。我们调研也看到,广东不少“小巨人”数字化转型相对较早,已借助数字化成功提升企业生产和经营效益。 

南方财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是经济保持产业韧性的关键支撑,各位对广东培育上述企业有何建议? 

丘育华: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培育广东“小巨人”的未来路径。首先,要用好广东外贸优势,做好高端数控设备进口。对需求量较大、依存度较高的高端数控设备进行合理的提前调配和储备,同时做好高端数控设备进口政策、海关清关等方面的优化工作。其次,要促进工业软件与制造业深度合作。加强工业软件顶层设计,统筹工业软件与工业云、工业大数据的发展,形成有效互补、齐头并进的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共享解决方案和工具包,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整体推进数字化转型。此外,还要重视数字化人才培养。建议由政府引导,政产学融合共同形成合力,为制造业企业培养输送专门的科研人才。

王斌:大部分广东“小巨人”仍较少被资本“看见”和“挖掘”。我建议,一是依托战略性产业“链主”企业,推荐申报和培育“小巨人”。广东要发挥好战略性产业链主企业在“小巨人”挖掘和培育方面的优势,构建大中小企业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二是借鉴长三角经验,设立专精特新的专项母基金。借助政府引导基金和国资基金,以“投资+孵化”模式培育本地的“小巨人”,帮助企业对接产业资源,做大市场,同时通过“以投代招”,把更多外地“小巨人”企业引到广东落地。

姚志强:我认为在培育“小巨人”产业链发展中,央企和民企应该合作共赢,大型央国企需要与民营企业携手发展。不少“小巨人”聚焦细分领域,已获得了不少市场美誉度。央国企应担当起产业链“链主”地位,充分保护专精特新民营企业的权益,通过引入民营企业构建更加开放的生态朋友圈,从而形成新的创新力和竞争力,进而实现产业协同升级、优化资源配置,达到共赢局面。

蒋伟凯:就培养“小巨人”、单项冠军等方面,我建议在现有基础上,需要继续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大多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希望政府部门鼓励和协助企业,推动企业实施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建设,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民营企业家信心比黄金贵 

南方财经:民营企业的经营看重哪些发展要素?在外部环境充满挑战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应如何应对?

蒋伟凯:就企业生产经营的各项发展要素而言,企业看重创新要素和人才资源要素。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在外部环境呈现出的各式困难挑战下,企业需要聚焦主业,练好内功,坚持走科技创新发展之路。而在做好创新、高效制造、安全质量的同时,也必须重视企业品牌建设,坚持自主渠道的销售策略。最后也需要积极开拓国内外业务,坚持高水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姚志强:资本、数据、市场等要素是和人才要素互动且相互关联的。科创离不开人才,“人才密度”决定“创新浓度”,人才表现才是企业最终的竞争力体现。中小型民营企业往往较难获得大额的资金支持,进而增加了管理成本和经营成本的压力,因此只能保持较低的人才密度。未来“小巨人”企业不再是人才数量的竞争,而是人才密度的竞争。对于广大AI企业来说,需要坚持投入,招才揽才,侧重培育一批和产品结合的系统性创新人才。

南方财经:当前,全社会都在强调要坚定企业的信心。各位对广东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和增强企业家信心有哪些建议?

王斌:都说信心比黄金贵。在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时候,政府要提供稳定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和精准的市场要素。广东出台的“民营经济30条”给出了一揽子举措,让不少民营企业家备受鼓舞。在鼓励民营企业发展时,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点出发。一是破除公共资源交易领域隐性壁垒。建议破除政府采购对各类市场主体的差别化门槛,降低包括商业业绩在内的多种限制,保障民营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合法权益。二是支持企业往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和加快数字化绿色化改造,建立对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常态化跟踪分析机制,有利于为不同企业阶段、不同赛道的企业提供精准的要素支持。

丘育华:受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影响,广东制造业发展呈现区域化、碎片化的趋势。我认为,增强粤东西北地区产业承接能力,把粤东西北地区打造成为珠三角产业拓展首选地和先进生产力延伸区,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实现广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首先是要加大提升珠三角的辐射带动力,珠三角城市群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同时吸收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高新技术龙头总部企业入驻。其次是构建起珠三角和粤东西北之间的产业链协同和闭环。将珠三角的制造业网络深入至粤东西北腹地,通过创新产业共建体制机制,以更深融合共筑协同发展新优势。最后是要完善发展成熟的交通物流基地。应打造多元化物流通道,打通各城市之间的连接,使物流产业更加便捷,产业链互动更加顺畅,进而助推发展区域一体化进程。

谢泓:目前经济政策的决策重心偏上,吸纳民间智库缺乏机制与管道,对于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机会把握不准,又缺少容错机制。广东要走在经济发展的主航道上,其精准性需要借助社会智库与民间的力量,以突出产业发展的重点与抓手,把握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作者:吴佳楠 编辑:李振,喻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