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科技如何互促双强 深圳民企这样作答

21世纪经济报道 陈思琦 深圳报道
2024-02-27 05:00

“龙年广东第一会”在深圳举办后,2月27日,广东省民营企业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动员部署会也将在深圳召开。

2月18日召开的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指出,广东企业敢于创新、百折不挠,构成了全省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的厚实家底和强大底气,广东实现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前景无限”。

有“企业家之城”美名的深圳更是挑大梁者。截至去年末,深圳存续商事主体422.3万户,同比上升7.3%,商事主体数量和创业密度稳居全国第一;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94.9%,同样居全国第一。这其中,民营企业占深圳企业总量超97%,企业家成为深圳创新之源。

“企业家创新”经住了市场洗礼

深圳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民营企业发展史”。

深圳南山,一栋简陋的八层居民楼里长出了全球ICT领域巨头华为;深圳布吉,一座破旧车间里长出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巨头比亚迪;深大、哈工大(深圳)一间平平无奇的宿舍里,分别长出互联网巨头腾讯、“激光雷达第一股”速腾聚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创新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大院大所’模式,政府、企业有需求,由大院大所解决需求;一种则是以深圳为代表,缺少大院大所资源,创新从一开始就是企业在做。”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教授陈宪总结道。

长期以来,深圳科技创新有“6个90%”的说法:9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等都在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和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等都出自企业,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到94.9%。

深圳始于“三来一补”,但到上世纪90年代,不掌握研发能力而单纯依赖国外母公司的“三来一补”模式不再具有竞争力。这倒逼深圳开启“二次创业”,高新技术产业则是深圳的破题“密钥”。

华为是深圳“二次创业”的典型代表。“十几年来,如果公司没有对基础科学和研究的重视,没有与世界前沿科学家的深入合作,没有对基础研究人员的重视,就不可能有今天这么雄厚的理论技术与工程积淀。”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说。

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市场上华为手机出货量重返前五;Counterpoint Research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前两周,华为重夺中国智能手机销量第一。今年,不兼容安卓的“纯鸿蒙”星河版即将面世,鸿蒙内核自主化率达到100%。

从1995年发家于深圳布吉一间电池厂,到2023年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比亚迪的故事同样极具代表性。在比亚迪全球总部“六角大楼”,一面高大的技术墙展示着公司多年来积累的上千份专利的复印件,而那仅是冰山一角。

“市场需要时,我们就捞一条出来,芯片、电动车、轨道交通等都是‘鱼池’里的大鱼。”让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引以为傲的“技术鱼池”,近年来孵化出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e平台3.0、CTB电池车身一体化等颠覆性技术。截至目前,比亚迪全球累计申请专利超4万项,获得授权专利超2.8万项。

“深圳不搞学院式、宫廷式的研究,强调企业在技术开发中的主体作用。”深圳市委原副书记、原市长李子彬指出,深圳企业的科研课题从市场中来,以市场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产品,企业就开发什么产品;市场对产品性能有什么新要求,企业就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

正是在这样市场主导、企业(家)引领创新的路径下,华为“在暴风雨中奔跑”,比亚迪不给自己“停下来、慢下来、喘口气”的机会,后来的大疆、云天励飞、优必选、速腾聚创等也在长期的市场洗礼中成长为各个细分领域领军企业。

自主创新的信心仍在深圳涌动、传递。截至去年底,深圳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74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2.4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2.33万家,高质量的科技企业梯队为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动力。

厚植营商环境“土壤”

深圳民营企业敢闯敢试,政府则通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健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配套,厚植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土壤。

2018年以来,深圳明确将优化营商环境列为全市“一号改革工程”,连续出台营商环境5版改革政策,累计迭代推出千余条改革措施。

去年8月,深圳连发《深圳市优化市场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2023—2025年)》《深圳市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2023—2025年)》《深圳市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2023—2025年)》3份重磅文件,后又印发《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的若干措施》(简称《若干措施》),“一号改革工程”再迎系列有力举措。

例如,科技型中小企业长期面临规模小、只有知识产权而没有传统抵押物的融资难题。《若干措施》明确,深圳将设立50亿元中小微企业银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适当降低资金池入池门槛、提高补偿比例,降低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费率至1%以下。

除了“给政策优惠”,深圳还“给场景机会”。

“大部分技术人员决定创业,首要目标一定不是要赚多少钱、企业规模要做到多少人,而是考虑我的技术能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在这片土壤上能实现多大的梦想。”云天励飞董事长陈宁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

此前,深圳率先推动城市公交电动化、出租车电动化,给了比亚迪先行先试的机会。陈宁最终选择深圳,原因同样在于深圳提供了开放多元的应用场景。有场景意味着能够沉淀数据,数据能够训练算法,算法定义芯片,芯片再大规模赋能应用,这样的“数据飞轮”让其有机会实现更大的梦想。

如今的云天励飞已是一家拥有全栈式AI能力的企业,大模型“云天天书”、大模型推理芯片DeepEdge10等产品正为工业控制、人居生活等多领域场景赋能。

同样为企业家称道的,还有深圳不断推进的新兴领域主导立法。

“深圳的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新’意味着此前没有相关的制度供给,需要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从顶层设计层面维护市场主体利益。”深圳市政协科教卫体委主任吴思康说。

《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瞄准空域资源申请繁琐、政府部门职责不清、飞行服务保障能力不足等痛点,助力深圳打造“天空之城”;《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首次以立法形式界定自动驾驶的交通事故权责归属,为商业化落地提速;《深圳经济特区细胞和基因产业促进条例》是全国首部细胞和基因产业专项立法,为创新药上市开辟便捷通道……

紧跟产业发展需求,深圳用足、用好特区立法权,为广大企业布局新技术、新业态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无论从产业基础,还是政府营造的创业氛围而言,深圳都是一个最佳代言人。相信未来会有更多颠覆式产品,从这里扎根生长出来。”优必选创始人兼董事长周剑说。

企业家科学家共筑honey life

政企同向发力,深圳“6个90%”的创新密码已为外界熟知。而“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强调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颠覆性”的另一面,企业面临的创新风险更高、不确定性更强。

这就意味着,单靠企业“独木难支”,打造政、产、学、研协同互补的创新生态尤为重要。

“我们很愿意给企业‘打工’,与企业的相关合作要求往往更高、更精细化,这是真正创造价值的技术领域。”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副院长、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主任郑海荣表示。

2023年1月,国产首套ECMO(体外膜肺氧合系统)在深圳获批上市,国家药监局认为其性能指标“基本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这一“救命神器”由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中科院深圳先进院、迈瑞医疗与汉诺医疗合作研发,集合了产、学、研、医各类创新主体力量。

国产首套ECMO正是深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的代表性成果。郑海荣由此提出一个有趣的概念——实验室经济。

郑海荣注意到,深圳先进院的一些科学家上午发表了文章,下午就有投资人找上门来,一项科研成果可以高效孵化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截至目前,先进院累计孵化了1800多家企业,形成了“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综合体模式,有效激活了科学家的创新创业热情。

与深圳先进院类似,中科院院士颜宁带领下的深圳医学科学院与深圳湾实验室也在积极拥抱产业界,打通从基础科研到应用转化的创新全链条。去年,深圳医学科学院与多家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围绕抗肿瘤药物研制、生物医学影像核心技术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

“实验室经济”风起深圳,体制机制障碍正逐步被破除。

“对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说,要解决‘破唯’的问题,允许研究人员在企业主导的机构中获取正常收入或兼职收入。除了发论文,对成果转化、教授创业也要有不同的考核办法,建立全光谱考核。”陈宪建议。

2022年11月,科技部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旨在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深圳成为华南地区唯一试点城市。

去年“深圳人才日”期间,《关于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 促进人才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重磅出台,再次明确将建立创新人才评价新机制,突出能力、实绩、贡献导向,主要以创新成果、发明创造、典型案例等作为评价标准。

加盟深圳一年有余,颜宁直言“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创业的快乐”,与深圳的honey moon已变成honey year,正向honey life发展。创新要素在学界与业界之间活跃流动,作为深圳“土特产”的企业家与来深开辟honey life的科学家强强联合,将为产业科技的双向促进提供永续不竭的动力。

(作者:陈思琦 编辑:孙超逸)

陈思琦

记者

常驻深圳,关注科创、区域产业、教育等话题,欢迎交流。微信号:sukichen1723(请备注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