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金融业助力“民营经济第一城”
作为“民营经济第一城”,深圳正在建设与之对应的金融服务能力,满足产业新业态、新制造、新动能所提出的金融新需求。
2023年,深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6万亿元、同比增长6.0%。民营经济高度发达,2023年深圳民营企业进出口2.54万亿元,增长12.3%。伴随深圳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圳通信基站占全球产量1/2、智能手机占全球产量1/7、新能源汽车占全球产量1/8。
新的产业需要新的金融供给。目前,深圳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逐渐形成了新产业金融业态:科技金融激发企业创新动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持续拓宽;绿色金融擦亮经济底色,截至2023年末,深圳绿色贷款余额9114.1亿元,同比增长41.3%。
普惠金融精准纾困稳经济大盘,近年来,银行机构深圳分行的普惠贷款规模纷纷破千亿,深圳企业贷款利率也持续处于历史低位;养老金融助力企业挖掘银发经济蓝海,深圳发力“医养结合”;数字金融筑牢民企发展底座,深圳金融机构通过数字化转型更好赋能企业发展。
今年深圳“两会”也给出了2024年深圳金融业发展预期目标:新增制造业贷款1800亿元、科技型企业贷款2100亿元、绿色贷款1800亿元。此外,深圳2024年金融业增加值目标增长6%以上。
图片来源:IC photo
科技金融激发创新动能,深圳科技企业融资渠道拓宽
“我们高科技企业的‘轻资产’一直是老大难问题,以前与银行合作,通常需要房产抵押或担保公司提供担保才能获得授信,且授信金额难以满足大幅增加的订单需求。”超纯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毛文君坦言。
轻资产、无抵押、高投入、长周期等是科技型企业的特点,也是传统较为依赖抵质押信贷方式企业的需要破题的领域。
在科技创新资源集聚的深圳,金融机构如何破解科技企业的融资难题?记者发现,在体制机制方面,深圳银行业正在加快设立科技支行,完善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体系。2023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等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深圳银行业金融机构科技支行建设的指导意见》。
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相关人士表示,该分行已在南山科技园、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科技密度高的区域,布局了17家科技金融特色网点。
此外,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深圳还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发债。2023年,深圳6家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科创票据规模同比增长74.9%。
在科技信贷产品和服务方面。记者注意到,针对高成长期科技型企业融资不充分痛点,2023年,在深圳人行指导下,深圳多家银行机构推出了名为“腾飞贷”信贷产品。该产品在授信额度核定上,银行着眼企业高成长特点;在产品设计上将贷款利率与企业经营成果挂钩。此外,针对科技型企业的授信需求,深圳中行还在深圳市场上先后推出科创贷、专精特新贷、科创先锋贷等专属产品。
根据深圳人行数据,截至2023年11月末,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32.9%、26.1%,分别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24.5个和17.7个百分点。
绿色金融擦亮经济底色,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41.3%
作为我国超大城市中万元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最低的城市,一直以来,深圳以先行示范标准建设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
近年来,深圳聚焦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领域,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这里实现公交车、巡游出租车全面纯电动化,成立了国内首家虚拟电厂管理中心,推出国内首个“电力充储放一张网”,谋划打造世界一流“超充之城”……种种趋势下,新技术新产品加速推广,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绿色产业新业态对金融机构提出更高要求,当地机构需深入一线了解产业端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实现供需的精准匹配。”深圳中行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尤其是在以民企数量为主的绿色产业中,企业不仅数量多、分布的细分领域不一、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同时,对于金融服务有着迫切的需求。
为解决上述难题,深圳在绿色金融领域做了许多先行探索。从法制层面,深圳率先在全国建立绿色金融法律体系,发布《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优良法治环境下,深圳金融业积极创新产品服务形式,例如,深圳中行在2023年末落地了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贷款利率与公司可持续发展绩效达标情况动态挂钩的价格调节机制,既能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也能提升企业ESG管理能力。
据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数据,截至2023年末,深圳绿色贷款余额9114.1亿元,同比增长41.3%;贷款余额、增速较2019年均增长近2倍。
普惠金融精准纾困稳大盘,深企贷款利率处历史低位
规模小、缺乏抵押物、征信白户、银企信息不对称等是造成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关键原因。深圳作为“民营经济第一城”,中小企业活跃度在全国居首,如何破解上述难题?
解决小微企业的“首贷难”是普惠金融的关键,目前金融科技已成为深圳银行业重要抓手,如深圳中行优化内部普惠金融智能化支持系统功能,实现一键核查、自动生成合同、在线抵押、智能贷后等功能。
针对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深圳银行机构通过银税互动及深i企、信易贷等服务平台,提高小微企业信贷可获得性。
此外,深圳银行业在布局普惠金融领域时愈发注重“场景”运营,精准提供金融服务。例如,在针对供应链产业链小微企业上,深圳中行在利率定价、授信审批、授信管理等方面出台支持政策,聚焦制造业领域链上小微企业,推出小微“链式惠贷”“制造贷”专属服务方案,围绕“20+8”产业集群推出针对专属“工业上楼”服务方案。
银行机构外,深圳保险业也持续发挥经济“减震器”作用,助力普惠保险发展。据了解,深圳小微企业保险金额超10万亿元。深圳保险机构通过“政—银—保”模式,提供贷款保证保险支持,为小微企业增信,实现多方风险共担。
近年来,银行机构深圳分行的普惠贷款规模纷纷破千亿,深圳企业贷款利率也持续处于历史低位。截至2023年末,深圳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8万亿元,同比增长22.4%;授信户数突破157万户。
养老金融挖掘银发经济蓝海,深圳发力“医养结合”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银发群体数量愈加庞大,以养老为核心的银发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即便是在深圳这座“青年之城”,年轻人提前规划养老的意识愈发强烈,早期的“特区建设者”也步入退休潮,同时,香港居民“北上养老”趋势愈发明显,种种趋势为深圳养老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也对养老金融提出更多新要求。
养老产业绝不仅仅停留在“建养老院”这一单一层面,实际上,这一产业以“提供满足老年人需求的服务”为核心,内容涵盖“衣食住行用、康养文旅服”等丰富场景,从时间上来看更是一个覆盖年轻到年老全生命周期的产业。
民营企业通过参与这一新蓝海市场将激发出更多经济发展新动能。其中,健康服务成为养老产业中需求量靠前的重要领域。“医养结合”成为深圳科学筹划“备老”的重要发力方向。
深圳金融业围绕“医养结合”做出了许多创新探索。深圳保险机构以“保险+服务”新模式提供包括预防、康复、护理等多领域的综合性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银行机构除了积极建立养老金融产品体系之外,积极对接养老服务优质项目,加强与医养康养产业协同合作。例如,深圳中行为光明区光明社会福利院PPP项目提供融资支持;为深圳智慧科技养老产业龙头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等。
数字金融筑牢发展底座,信用数据促深企融资超3500亿
从教培行业的“维权难”到运用预付式平台实现“一课一清”,各地政府以数字人民币为载体发放消费券……数字金融已贯穿到各领域。
记者观察到,近年来深圳银行保险机构正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贯彻落实行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方案。
例如,深圳中行持续迭代“中银科创贷”创新评估模型,由传统的财务分析视角,转为从科技视角、投资视角和大数据视角关注科技创新企业的全生命发展周期。截至目前,中银科创贷已累计为深圳1900余家中小科技企业提供超450亿元贷款支持。
信用数据成为了深圳小微企业融资“通行证”。目前,深圳地方征信平台归集覆盖深圳市400余万家商事主体信用数据超20亿条,截至2023年末,累计服务企业37万余家,促成企业获得融资3506亿元。
数字人民币也是深圳数字金融领域的一大亮点。截至2023年末,深圳市数字人民币钱包累计开立3733.93万个,较年初增长36.2%,累计流通金额840.34亿元,较年初增长123.0%。
过去,数字金融更多反映为金融机构自身的数字化转型。但目前,在场景深耕、数实结合、银政联动等领域的探索上,金融业需要拓宽数字金融边界。
(作者:曹媛,周妙妙 编辑:孙超逸)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