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前瞻丨全国政协委员蒋颖: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 加强中国绿证国际认可度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林汉垚
2024-03-01 19:20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 林汉垚 北京报道

2024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主席蒋颖继续为经济建设等国计民生议题积极建言献策。

在本次两会,蒋颖带来《关于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 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创新体系》、《关于加强中国绿证国际认可度 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提案,关注创新发展与中国绿证国际认可度问题。

提高创新效率 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科技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社会生产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前不久我国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因此近年来我国在科技研发领域的投入持续增加。

但根据世界银行与知名高校的一项联合研究结果,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增长从2000-2009年均3.1%降至2010-2019年的1.1%,并在2022年继续下降到0.45% ,表明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科技研发投入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不够显著。深层次的原因是,创新体系的运转效率不高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偏低,尽管我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专利申请国,2022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6.7%,显著低于发达国家60%至70%的水平。

根据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并不显著。对此,蒋颖分析,造成转化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创新主体动能不够足、各类主体之间的协同不够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渠道发展不够充分。

她具体指出,尤其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最具创新活力的市场主体,在全球风险投资持续低迷的大环境下难以获得外部投资,研发资金以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为主,研发投入的可持续性面临重大挑战。大型企业对开放应用场景积极性不高、中小企业参与融通创新的机会有限,产学研联合创新项目中企业参与程度低、许多成果难以真正市场化。此外,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渠道发展不够充分,外资企业在中国创新体系中的参与度仍然偏低且逐年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获取和吸收国外优势技术的途径。

因此,蒋颖建议从三方面进一步激活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从而提高创新效率。第一,引导社会风险投资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投资力度,为企业的可持续研发增添动能;第二,优化合作机制,促进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专业社会组织倡导的三体联动,提升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度;第三,以高水平制度开放主动构建国际共同创新网络,鼓励外资企业在华开展更多研发活动,增加国内国外创新资源的合作渠道。

推进中国绿证国际互认

目前,脱碳化成为全球贸易新要求,企业如何提供标准化数据和低碳产品,成为新的挑战。中国作为全球领先经济体,与其他200多个国家进行国际贸易。面对客户及供应链竞争,企业降碳是赢得在国际市场的贸易权和竞争优势重要因素之一。

在国内,政策层面不断推出新举措,推动中国绿证发展。2023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提出绿证是我国可再生能源电量环境属性的唯一证明,是认定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消费的唯一凭证;并扩容绿证核发范围,扩展至水电、海上风电、分布式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

2024年2月2日,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对外公布《关于加强绿色电力证书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 大力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的通知》,明确将绿证交易对应电量纳入“十四五”省级人民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指标核算。

在多重因素下,2023年,中国绿证交易数量大幅上涨,仅京津冀绿证成交数量200.6万张,同比增加72.2倍;有调研显示,30%的受访东莞外贸企业被客户要求提供绿证。预计2030年,绿证将成为国际贸易的普遍要求。

在国际上,国际领先企业积极推进供应链脱碳,并加入RE100、SBTi等倡议,绿证成为全球贸易的关键要素,中国外贸企业需适应国际客户对绿证的要求。

蒋颖认为,在满足国际客户供应链脱碳要求成为常态和国内绿证制度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升国内绿证国际影响力及推动国际互认,对中国外贸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挑战、提升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

因此,蒋颖还带来了《关于加强中国绿证国际认可度 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提案。 提案中,针对中国绿证的国际认可度偏低的情况,蒋颖提出三条政策优化建议:

建立绿证追踪和监督体系,提升中国绿证的可追溯性和可信度。如引入注销机制,即绿证在使用后必须进行注销不可复用,且注销记录对所有市场参与者开放。借助区块链技术确保绿证开发、交易、使用、注销数据的不可篡改和全程可追踪。建议扩大区块链绿证项目的示范应用范围,并由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生态环境部等组成工作组,向RE100、SBTi等国际组织推广中国绿证区块链应用成果。

明确各主要监管部门职责,提升绿证与碳市场的协同度。建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协同,梳理并优化可再生能源项目的环境属性开发机制,明确各自职责。在减排贡献方面对绿证和碳市场机制进行权重分配和功能界定,推动指标互认及明确抵扣机制。随着我国探索碳市场国际接轨,绿证与碳市场的衔接将为提升国内绿证在国际碳市场中的应用与认可奠定基础。 加快制定国际互认实施细则,促进试点在重点外贸易区域实施落地,进而推广到全国。推动制定绿证国际互认的标准及实施细则,建议国家能源局、地方主管部门、国际绿证核发机构、行业专家和主要利益相关者组成工作组,分析国内外体系差异,识别互认障碍,并提出解决方案。在自贸区或特定行业内实施试点项目,探索中国绿证与国际绿证的互认操作,通过这些试点收集数据,评估互认的可行性和效果,为全面实施互认提供实践依据。

(作者:林汉垚 编辑:李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