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产教融合已经成为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根本要求和有效途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雪 实习生朱奕臣 武汉报道
“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产教融合已成为其根本要求和有效途径。”3月3日,全国人大代表、锐科激光副董事长兼总工程师闫大鹏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为破解光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两张皮”难题提出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锐科激光副董事长兼总工程师闫大鹏/受访者提供)
光电子信息产业是应用广泛的战略高技术产业,也是我国有条件率先实现突破的高技术产业。闫大鹏表示,我国在光电子信息领域,如激光与智能制造、光通信、光显示、光传感等多个领域,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产业基础良好。
“然而,当前光电子信息产业更新迭代快,对科技创新依赖性强,依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高端技术依赖进口、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人才短缺等,亟待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壁垒。”闫大鹏进一步指出。
闫大鹏认为,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核心在于创新,关键在于人才。但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与企业对接不足,存在产教融合程度不够、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等问题。部分学校在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习实训等方面不适应产业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与企业需求脱节。
因此,闫大鹏指出,学校需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探索和改革,为光电子信息产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同时,企业应完善人才引进制度,形成光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的体系化培养方案,加强全链条人才培养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具体来看,闫大鹏提出五方面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光电子信息产教融合的政策体系支撑。完善相关法规体系和协同推进的措施办法,协调各方力量同步发力,突破制约产教融合的瓶颈。针对财税用地、金融支持等关键环节,教育行政部门应协调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学校应把握国家政策法规出台的契机,创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举措,打通产教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二是打造光电子信息产教融合共同体,推进产教资源共建共享。实施校企协同育人,发挥政府、产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作用,以光电子信息产业园区为基础,促进高校专业布局与当地产业结构紧密对接,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等。企业与高校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企业生产的场所作为学校实践教学的实训基地,生产设备作为实践教学的实训设备,企业的工作任务作为学校实践教学的作业,企业和学校的科研研究反哺教学。
三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光电子信息中高级专业人才。探索实行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广泛吸引高层次人才和高校院所优秀人才和团队,通过兼职、挂职或以项目化形式进入光电子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工作。鼓励企业与高校建立长期人才合作关系,解决人才培养周期与项目研发周期不匹配等难题。
四是突出光电子信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创新动力。根据光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需求,积极探索推进产教融合的形式和途径,通过成果转让、购买服务、技术外包、联合攻关等手段,加快企业技术改造、革新和升级,促使企业在引进科技成果的同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五是构建光电子信息产教融合支持保障机制,激发各主体内在合作动力。政府相关部门可宏观调控,推出激励机制,构建和完善对高校办学经费的投入机制,充分考虑对参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光电子信息相关企业实施税收优惠、银行低息贷款等政策优惠制度,保障各主体利益,激励各主体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等。
(作者:王雪 编辑:巫燕玲)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