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建议,国有企业更应该发挥资源禀赋优势,积极抢占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培育发展新动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雪 实习生朱奕臣 武汉报道
当前,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已成为大国竞争的关键点,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中国企业需要面对以及回答的课题。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国有资产总额占国家总资产的一半,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力量所在。
2月29日,全国人大代表、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他建议,面对新形势,国有企业更应该发挥资源禀赋优势,积极抢占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培育发展新动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先行行试,在创新道路上跑出加速度。
此外,进入2024年,各地在部署今年工作时均把加快培育新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放在重要位置,加快“上新”。针对武汉应该怎么做,马新强建议,武汉应以工业软件为主导,建设成中国软件名城。
(全国人大代表、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受访者供图)
推进国企发展新质生产力
《21世纪》:近年来,国有企业持续深化改革,将研发投入列入企业绩效考核,从创新质量来看,取得效果如何?
马新强:除高铁、特高压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外,在充分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产品创新及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在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落后于民营企业。
有数据显示,央企受制于人的重大“卡脖子技术”达400多项,在电子信息领域80%左右的芯片依赖进口,50%左右的原材料依靠进口。在2023年世界500强排名中,上榜的143家中国企业中共有26家科技企业,国有科技企业数量不到10家。
此外,信息和通信技术产业体现了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水平。截至2月23日收盘,千亿市值的上市公司中,国有信息技术类有4家,民营企业11家。
《21世纪》:新一轮国企改革目标要求“在增强国有企业服务国家战略功能作用上取得明显成效”,国企应如何培育新质生产力,从而发挥科技创新与产业控制作用?
马新强:我有五方面建议。一是锻造高素质的国有科技企业家队伍。建议国资委联合科技部、工信部推出“国有企业高管中青班”,着力培养有前瞻性视野,懂经营、懂技术的中青年企业家;建立企业经营者尽职免责清单,宽容在投资、创新中已尽勤勉义务而带来的失败;建立央企、地方国企高级管理人员挂职、流动机制,多方面历练,促进全面成长。
二是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建设一批以场景应用为牵引、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为主,央地国有龙头企业牵头的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立足科研产出和成果转化应用,简化、优化考核评估机制,对评估较差的实验室采取整改、淘汰措施,激发发展活力。
三是针对中西部地区中央企业、国有企业“抢人难”的现状,进一步扩大工程硕博士培养比例,国家人才政策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四是打造国家级科技成果供应链平台,促进国货国用。五是央地国企主动作为,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通过生态构建、基地培育、内部孵化、赋能带动、数据联通等方式,有力支撑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固链强链。
支持武汉建设中国软件名城
《21世纪》:多个省市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武汉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上应重点聚焦哪些方面?
马新强:我认为工业软件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底座。
《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7年,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0%。工信部针对性出台促进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发展专项行动计划,进一步强化工作部署。新型工业化的深入实施,将全面促进工业软件需求提高、迭代提速、价值提升,同时也对加快构建安全可靠的国产工业软件供给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武汉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软件应用土壤丰沃,产业实力雄厚。为此,我建议国家进一步支持武汉市以工业软件为品牌提质建设中国软件名城,打造工业软件赋能新型工业化城市样板工程。
《21世纪》:武汉建设中国软件名城有哪些比较优势?具体要如何建设?
马新强:工业软件应用土壤雄厚,是我国老牌工业基地之一,在光电子、汽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能源化工等领域特色优势显著;工业软件创新资源齐备,人才资源丰沛,普通高校在校生134.37万人,居全国城市第三,其中,软件类相关专业在校生数量占近四分之一;武汉工业软件名企名品集聚,本土知名工业软件企业50余家,有5款产品入选全国首批工业软件优秀产品,数量居全国城市第三。
我建议工信部支持武汉软件新城建设成中国软件名园,以工业软件为主导;将国家工业软件领域有关重大科技专项、创新平台建设等在武汉落地布局;支持武汉优秀工业软件企业和PDM、PLM等代表产品与大型央企、头部软件企业围绕产业链协同研发与应用创新深化合作,对武汉市推进工业软件应用场景开放和产业创新联合体建设给予指导,支持武汉市建设智能制造及工业软件体验中心。
《21世纪》:武汉提出将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具体来看,武汉应如何提升创新策源功能,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
马新强:在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方面,武汉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科教优势,但有待进一步提升。武汉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应用研究方面相较而言还存在一定差距。我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应转变工作思路、调整观念,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因为企业对创新有紧迫性及市场需求,企业再根据创新需求与研究机构合作,从而提高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效率。
(作者:王雪 编辑:张伟贤)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