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大豆年消费量约1.1亿吨,对外依赖进口量超过9000多万吨。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赵晓晨 喻淑琴 北京报道
作为大豆的来源国,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大豆种植历史。当前,我国大豆年消费量约1.1亿吨,对外依赖进口量超过9000多万吨。从整体来看,我国大豆自给率低,对外依赖度较高的局面仍未改变。
2024年全国两会上,作为长期深耕“三农”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谢青梅计划提交《关于推进实施“北豆南移”国家战略,提升我国大豆自给率的建议》《关于在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中加大农科专业设置和当地农业产业人才培养的建议》等建议。
“推行实施‘北豆南移’战略,可以有效缓解我国大豆的供需矛盾。”谢青梅建议有关部门推动“北豆南移”上升为国家大豆战略,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华南地区相关省份、科研院校和企业等各方面力量,从品种、栽培、加工、农机、补贴、收储等全链条设计,一体化推进实施“北豆南移”国家战略,并且布局建立“华南大豆协同创新研究院”等。
(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谢青梅。受访者供图)
华南地区具备“北豆南移”基础条件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大豆工作,陆续实施第一次大豆振兴计划、第二次大豆振兴计划以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国家战略,中央一号文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一再强调,要加力扩种大豆和油料作物。
在谢青梅看来,实施“北豆南移”是缓解我国大豆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以华南地区为例,广东虽然不是大豆的主产地,但是在大豆压榨、豆制品加工等方面位于全国前列,仅酱油(海天、李锦记等)市值就超万亿元,占全国三分之一。豆粕是养殖业饲料的主要植物蛋白质来源,2018年前广东连续11年名列饲料生产第一大省,产值千亿元。
大豆是典型的短日照和光周期敏感作物,谢青梅与华南农业大学团队经调研发现,热带地区特别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非常适合大豆种植,而华南地区地处热带亚热带,具备实施“北豆南移”战略的基础条件。
华南地区有大面积的土地可以用于种植大豆,由于光热水资源丰富,可以实现一年种植三季。而大豆根瘤固氮,是低投入和用地养地的理想作物。华南地区大豆品种多样化,早熟品种仅80天左右,种植模式也多样化。
“华南地区有2000多万亩甘蔗和木薯、3000多万亩的幼龄果树,可以通过轮作种植早熟大豆提高复种指数。华南适合间套作和轮作的潜在耕地超过5000万亩,扩种大豆的潜力巨大。比如,广东有约500万亩冬闲田可用于种植耐冷大豆,不仅可以增加大豆产量,还能改善土壤。”谢青梅说。
华南农业大学创建了“政府+高校+联盟+企业+农户”的成果推广模式,建立了大豆间套作栽培、免耕栽培、高效菌肥使用等关键技术,其中 “南方大豆间套作栽培技术”被列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新品种及新技术累计推广2000多万亩,其中间套作大豆技术应用使农民收入增加约100元/亩,共增收约62.4亿元。
全链条设计“北豆南移”战略
2023年,我国全年进口粮食约1.6亿吨,预计60%以上的缺口还是在大豆。
谢青梅建议,有关部门推动“北豆南移”上升为国家大豆战略,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华南地区相关省份、科研院校和企业等各方面力量,从品种、栽培、加工、农机、补贴、收储等全链条设计、一体化推进实施“北豆南移”国家战略。
“希望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门在华南地区布局建设大豆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等相关科研院校和企业共建‘华南大豆协同创新研究院’,从源头‘卡脖子’基础项目、人才培养、品种审定、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等全方位给予支持。”谢青梅说。
具体来看,研究院主要聚焦热带亚热带大豆资源搜集和精准鉴定、大豆超高产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高油高产多抗兼广适应性大豆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工作,为“北豆南移”提供科技支撑。在大力开展华南大豆扩种的同时,为我国在海外建立新的大豆育种和生产基地服务,不断拓展我国大豆供应渠道,提高大豆自给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
因此,谢青梅还建议设立“北豆南移与南豆北移的广适应性超高产品种选育”重大核心攻关项目,充分利用和解析热带品种的优势性状,通过常规育种和生物育种进行南北资源基因的整合,对于培育适合不同地区的超高产突破性品种,助力打好种业翻身仗都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用价值。
(作者:赵晓晨,喻淑琴 编辑:于长洹)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