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全国政协委员霍勇:推动全国胸痛中心建设、完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制度

21新健康武瑛港 2024-03-06 17:21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霍勇带来了《持续推动全国胸痛中心建设,助力健康中国》的提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武瑛港 北京报道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霍勇带来了《持续推动全国胸痛中心建设,助力健康中国》的提案。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为3.3亿。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血管病多以胸痛为主要表现,变化快且死亡率高,其防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疾病一级预防、急诊救治及二级预防等多个环节。

然而根据上述提案内容,目前我国胸痛中心建设还存在救治网络覆盖面需进一步拓展、仍需落实确保胸痛中心建设质量以及部分地区民众疾病知识普及教育程度低等问题有待解决。

胸痛中心建设仍存四大痛点

据提案介绍,胸痛中心建设横向通过多学科联合诊疗,纵向通过构建院前、院中、院后一体化的医疗服务体系,为急性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治疗,有效提升患者救治效率,改善预后。

近十年,在国家卫健委的大力支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专家的推动下,全国急性胸痛救治网络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截至目前,参与胸痛中心建设单位近6000家,通过验收数量2660家,近10000家单位参与胸痛救治单元建设,累计救治急性胸痛患者超1500万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12万例,提升了患者再灌注比例,降低了患者死亡率,胸痛中心建设之前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平均死亡率10%以上,2023年胸痛中心单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率为3.4%。

在我国胸痛中心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霍勇指出目前还存在以下四方面问题。

第一,现阶段,全国急性胸痛救治网络覆盖面需进一步拓展,部分医疗机构对胸痛中心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未开展建设。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全国共14123家二级及以上医院,有5725家胸痛中心注册,二级以上医院胸痛中心覆盖率为41%。

第二,落实质控,确保胸痛中心建设质量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各省卫生行政部门对质控支持力度不一,部分地区未能完全建立行之有效的质控工作机制。

第三,部分地区民众疾病知识的普及教育程度低,导致民众在危急重症发病早期自救和他救的意识薄弱。

第四,部分地区未落实胸痛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理念及分级诊疗要求,院前急救系统与各级医疗机构及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协作机制亟待优化。

因此,霍勇在提案中建议国家卫健委应持续大力支持全国急性胸痛救治网络建设,指导省、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推动区域内符合条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胸痛中心建设,一级医疗机构开展胸痛救治单元建设。

同时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依托省级胸痛中心联盟,建立省级胸痛中心质控专家团队,充分发挥心血管行业专家力量,以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协调为原则,开展区域建设质控工作、确保胸痛中心同质化、高质量建设。

霍勇进一步强调,还需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加强胸痛疾病知识普及,指导各级医疗机构开展相关科普工作开展,并持续提升大众对胸痛中心认识,改善百姓就医体验。

同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整合资源配置、结合协同救治网络建设要求,优化区域内院前系统、各级医疗机构协作机制,有条件的地区可由政府牵头、加大资源投入,开展区域内信息化平台、心电网络建设,进一步提升患者救治效率。

还需完善专科医师培养制度

除了全国胸痛中心建设,霍勇还十分关注专科医师培养问题,并带来了《关于继续推动完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制度的提案》。

据了解,2016年1月1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务院医改办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提出2016年遴选有条件的专科启动试点工作,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在总结评估的基础上逐步推开,力争在全国范围初步建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形成较为完善可行的组织管理体系、培训体系和有效的政策支撑体系,形成完整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

但是霍勇在提案中表示,目前我国专科医师培养还存在医教协同能力有待加强、学位配套相关问题有待完善、参加专科培训的医师待遇有待提高、缺乏统一的平台化管理四方面问题。

据霍勇分析,在医教协同能力方面,专培工作对基地的要求相对较高。现阶段参加专培的医生需承担基地医院较为繁重的医疗任务,但部分基地由于对专培重视度不够,医教协同能力较弱,尤其是在日常管理、理论教育、教学查房等方面都亟需提升。

在学位配套方面,《指导意见》指出:完成专培并通过结业考核者,在符合国家学位授予要求前提下,可申请授予相应的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但就目前的措施制定情况来看,由于学位衔接需要多部门共同商讨、制定具体细则并最终上报获批,因此,相对于其他政策的制定和落实而言,学位衔接及其配套措施的制定更为困难。

对于参加专科培训的医师待遇,由于有专培需求的医师脱产到基地参加培训,这将势必造成专培医师收入降低,同时,由于各基地之间资金水平存在差异,专培基地提供的福利待遇存在较大差异,多数基地提供的待遇难以满足专培医师的实际需求,影响医师参加专培的积极性。

另外,目前正在专培试点的学科没有统一的管理平台,各个学科建立的专培管理平台侧重不同、发展不同,管理水平也参差不齐。使得部分学科专培的基地管理、基地审核、基地招生、基地培训等工作规范化不同程度受阻,严重影响专培的同质化、普及化,从而阻碍专培制度的全面落地。

对此,霍勇在提案中建议专培基地制定统一化的专培教学体系,让医教协同更完善。建立统一化的专培教学体系,保障专培效果的同质化。同时,基地管理人员应进一步落实中国医师协会下发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项目管理工作要求》,做好专培各流程的衔接工作,明确各层级工作职责,保证医教协同,保障专培工作顺利实施。

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专科医师培训的学位衔接制度,建议由教育部牵头,卫健委、国务院学位办公室等相关部委和部门共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部委之间围绕专科医师培训的沟通机制,协调机制,以及整体工作推动机制。确定目标、明确责任,细化任务,保证落地,切实地落实学位衔接工作的进行和举措的实施。

霍勇进一步指出,还应建立专培医师的待遇兜底机制,提升专培医师待遇标准。建议国家卫健委、国务院医改办、财政部等部门根据相关文件的精神,结合我国卫生医疗实际情况,共同探讨建立专培医师的待遇兜底机制,帮助专培医师提升待遇标准,让更多医师有动力、有精力参加专培。

除此之外,霍勇希望国家卫健委、中国医师协会等专培主管部门加强学科间的合作和统一布局,加大专培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力度,逐步完善“临床-教学-科研-管理”为一体的信息化专培系统。从临床、教学、科研及管理等诸多方面解决专培的难点,弥补不同学科、不同地域、不同医院的资源短板,促进我国专培制度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武瑛港 编辑:徐旭)

武瑛港向TA提问

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长期关注医药大健康领域,常驻北京,欢迎交流(微信号:gourd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