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Eyes on China丨专访港区全国政协常委高永文:积极推进大湾区医疗融合 扩大“港澳药械通”范围

21对话张伟泽 2024-03-07 16:56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张伟泽 实习生 彭素容 香港报道

“香港在医疗管理和创新医疗模式等方面有独特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医疗融合可以进一步推进。”港区全国政协常委、前香港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高永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3月4日下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作为全国政协常委,高永文表示,他本次提案主要关于大湾区医疗融合以及利用好香港非政府组织的运作经验,发挥香港在“一国两制”之下的独有优势。

高永文指出,随着大湾区的经济发展,部分居民以及居住于大湾区内地城市的香港居民对于对高质量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增长。香港医疗可以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与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医院合作,提升大湾区内整体医疗的服务质量。

“十四五”规划指出,要扩大内地与港澳专业资格互认范围,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香港特区政府发布的2023年施政报告提出要推进大湾区跨境医疗融合,并宣布香港医管局将重启医院认证计划,支持深圳市卫健医院评审评价研究中心在香港成立办事处等措施。 

近年来大湾区跨境医疗合作已取得一定成果,“港澳药械通”政策于2021年正式落地,目前该计划已发布5批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临床急需进口港澳药品医疗器械目录,扩展至深圳、广州、珠海、中山等地的19家指定医疗机构,已惠及4282余名患者。

高永文指出,目前大湾区医疗融合已经有了一些进展,但在某些领域仍然有提升空间。他表示,“港澳药械通”的政策可以进一步扩大,从而让大湾区内地城市的病人可以最快受惠于国际最新的医疗研究成果。

除了三地在药械上的合作之外,近年来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一线医护人才交流合作进展良好。在疫情期间,大湾区内地城市就曾派遣多批援港医疗队赴港。2023年4月,香港医管局推出的 “大湾区医疗人才交流计划” 再迎来首批前来交流的医护人员,9名内地专科医生及70名广东省资深护士赴港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换学习。第二批通过该计划来港交流的医护人员有110人,预计将于今年首季度来港。

在高永文看来,大湾区的医疗融合不仅是三地药械的融合,人员的交流也必不可少。他指出,以往香港与内地有进行很多学术交流,但这远远不够,大规模推进一线医护人才的交流,才可以在短时间里拉近双方在医疗文化上的距离。同时,一线医护人才的交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香港医护人手短缺的问题。

推动大湾区一线医护互动

《21世纪》:首先请介绍一下本次你的提案。

高永文:我的提案主要关于两方面:一是我一直关注的大湾区医疗融合,二是有关如何更好地发挥香港“一国两制”的独有优势,特别是运用在非政府组织及慈善组织方面的管治和运作的经验,为我们国家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的民心相通做出积极贡献。

《21世纪》: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提出大湾区城市间医疗融合的提案呢?

高永文:我是从两个角度考虑的:一是香港在医疗管理和创新的医疗模式等方面有独特优势,可以在大湾区的医疗发展、医疗融合中做出贡献。目前有大约30多万香港居民居住在大湾区内地城市,他们对所谓的“港式医疗”是有需求的。

同时,随着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区内居民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在此背景下,香港医疗可以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与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医院合作,提升区内整体医疗的服务质量。

大湾区医疗融合进展顺利

《21世纪》:香港几年前就提过大湾区医疗融合,并且也有一些相应的措施在推进,你如何评价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医疗融合现状?

高永文:大湾区医疗融合目前在几个方向已取得一些进展。最近在基层医疗领域,特别是家庭医学方面,有一些比较可喜的发展。过去几年大湾区的医疗机构通过“香港模式”培训了许多家庭医生,这些医生形成了一股力量。

另一个方向是有关最近这两年出台的“港澳药械通”政策。香港医生及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已在香港注册的最新国际科研成果药物,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大湾区内地城市,他们并不能使用这些药物。虽然目前“港澳药械通”已取得一些进展,但适用“港澳药械通”政策的医疗机构只有10-20个,相关药物加上医疗器械只有30-40个,我希望可以再扩大政策的范围。

另外,尽管有了这个制度,如果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医生或病人对此不了解,该制度也无法发挥功用。因此我们也在做很多工作,一个是协助医疗机构进口药物,引进一些香港药物物流公司到大湾区内地城市,解决他们在进口药物中所遇到的困难。第二个是做一些宣传教育的工作,让当地的民众和医疗人员多了解“港澳药械通”以及其中所能使用的药品及其用途。

但最重要的一环莫过于人员的交流。过去我们开展了很多的学术交流和培训等活动,下一步,我认为要大规模地推进一线人才的交流,以便在短时间内有效缩短两地在“医疗文化”上的距离。通过医护在同一个岗位、第一线的共同工作,拉近彼此距离,这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能够有数百名来自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护士或医生在香港公立医院进行为期约一年的轮岗工作,这将直接促进两地一线人员的深入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香港公立医院的医疗人力资源紧缺问题。 

《21世纪》:特区政府发布的2023年施政报告中也提到香港药物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中心这一新药审批机构,这个机构将如何与内地联动? 

高永文:这个新药审批机构是有发展前景的。最近10年我们国家在自主研发新药方面快速发展,特别是对于一些罕见病和癌症治疗的药物研发,有部分新药在内地已经过临床试验是有效、安全的,并且已在内地注册使用。

所以香港目前实施的“1+”新药审批机制是很有效的,在此机制下,若是新药在内地完成注册,只需要再经过香港本地专家评审,便可在香港注册。得益于两地的紧密配合与协作,不仅显著缩短了患者等待新药的时间,使其能够更快地获得自主研发的创新药物治疗,同时也为国家在医疗科技领域的发展速度与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21世纪》:两会期间你也与不少港澳地区的全国政协委员交流有哪些议题是大家共同关注的吗?

高永文:我来自医疗界,个人比较关注医疗发展的问题。港区全国政协委员也对香港医疗发展表现出普遍关注,其中部分委员积极投身于医疗科技研发领域,不仅进行了相关投资,还亲自参与了实际工作。

香港特区政府在2023年施政报告中着重强调,要加强创新科技领域的发展,尤其是生物科技方面的研发工作。对于生物科技发展,施政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做法,包括推动新药审批安排的落地,引入一些国际上知名的新药药厂来香港落户。因此,大家高度关注香港如何尤其是河套合作区内,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实现科技创新领域紧密且高效的互动,进而充分发挥两地协同作用。

策划:于晓娜

记者:张伟泽

监制:朱丽娜

编辑:李莹亮

设计:林军明 郑嘉琪

视频制作:袁思杰

出品: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作者:张伟泽 编辑:李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