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观察②|广东向“新”:寻找科技与产业变革“奇点”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丁莉 郑玮 北京报道
3月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数字”一词20余次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被明确纳入今年重点工作任务……
而在遥远的南粤深圳,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企业,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的股票持续“暴涨”,总市值一度逼近850亿港元。
此时,似乎所有人才开始真正在意,这场由科技变革牵引的产业变革,正爆发出如此强大的活力。全球范围内,一场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持续展开,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
广东尝试在这场变革中抢占先机:2023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超4600亿元;研发人员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等主要科技指标均居全国首位。当前,广东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28家,居全国第一。
得益于“先手棋”的布局与施展,广东的创新动力与发展活力一直以来勃发奔涌。为寻找科技与产业变革“奇点”,由政产学研金组成的“创新联盟”在广东越来越活跃,并日渐向海外敞开,多元开放的创新体系已构成支撑。人工智能飞入千家万户、人形机器人迈开“双腿”奔跑……当产业撞上科技变革的“奇点”,新的发展空间在广东诞生。
“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是国家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核心,也符合整个产业创新与国际创新发展的规律。”连任两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玉宇再次携多份建议赴京参会,他提议的“加大科创政策扶持、激活企业创新内驱”尤其传达了科创型中小企业的心声。
看见“AI+”时代的新未来
炎炎夏季,在惠州淡水老街上无人注意的角落里,一只地面鹰眼喇叭提醒即将下河游泳的市民:“请马上离开,水深危险,注意安全。”在高音喇叭的劝告下,几人很快离开了河道。
像这样能观察、会说话的喇叭鹰眼感知设备,淡水街道辖区内共布设了百余个。“鹰眼”背后,是来自广东某智慧城市龙头企业提供的智慧治理平台。平台将淡水街划分成154个小网格,依托无人机、高空鹰眼、天网摄像头、移动对讲机等智能设备,全程“注视”着这片辖区,彻底扭转了既往街道治理“跑断腿”的模式。
近年来,生成式AI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智慧城市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凭借其强大的智能化、高效化特点,也在广东城市规划、城市管理、环境监测、公共安全、应急响应等诸多智慧城市领域掀起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应用创新。
同样的转型机遇也被医药行业捕捉到了。
在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楚源看来,市场需求催化互联网诊疗、医药电商等数字化医药健康产业爆发式增长,“在行业‘内耗外卷’、洗牌重塑的背景下,‘数字化’已成为求生利器和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广药集团的数字化步伐开启得更早,如今已牵动全链路踏入这场新变革之中。
在生产制造环节,人工智能已经全面“下场”产线,广药集团牵头完成了“医药行业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建设,荣获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旗下10家企业通过了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
新药研发阶段,新技术使广药集团药物研发的速度和精度都大大提升,“器官芯片”“数字药物”成为现实,“BT+IT”深化融合的时代在这里提前到来了。据悉,目前广药集团在研项目超过200项,其中不乏治疗性DNA疫苗、双特异性抗体新药、抗肿瘤小分子靶向药等全球首创的创新药。
数字化技术继续向下游服务端延伸,在广药集团旗下的广州医药智慧物流中心,每天可处理订单20万行、收发药品10万件,年药品配送规模达到900亿元,年吞吐能力超过2400万箱,使集团拓展出了更广阔的行业边界。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首次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鼓励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行业正看见AI加持下的新未来。
但对企业而言,抓住科技变革的“奇点”,必然意味着更庞大的科研投入。尤其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技术壁垒高、研发投入大、产品周期长的行业中,优质创新型中小企业往往需要财税政策“帮一把”,才能迈出转型第一步。
迈普医学便是受惠者之一。2023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在享受比例、享受时点上实现双扩围后,该公司研发费用按100%加计扣除近千万元,享受新购置的设备、器具在当年一次性和100%加计扣除上百万元。
“税惠红利让我们能将更充裕的资金投入研发和生产,形成良性循环。”袁玉宇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今年两会期间,他也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在资本市场遇冷之下,政府能通过研发补贴、知识产权补贴、科技转化补贴等继续关照成长期的优质创新型中小企业,助其形成内生动力,营造更好的产业创新生态。
共赴一场跨界科创狂欢
无论是被人工智能深刻改变的医药研发、生产、配送全产业链,还是不断推进的智慧城市进程,抑或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日渐加码的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产业之间的“边界”已然模糊,展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跨界融合特征。
这意味着,与之配套的科创活动将不再能依照单打独斗的传统模式推进。在全国人大代表、五邑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中德(江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崔岩看来,尤其在人工智能领域,应建设企业牵头的“创新共同体”,筛选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企业、平台企业,面向智能制造、城市治理等场景组建创新生态。
事实上,在广东,这样的“创新联盟”早已应运而生,新的技术需求催化出多元创新模式,拉通了产业上下游与政产学研金全链路。
此前,在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组织下问世的全球首款结合量子点和有机发光优势的31英寸喷墨打印4K H-QLED样机就是协同创新的“产物”。这款产品背后,浙江大学提供了量子点基础研发成果,TCL、纳晶科技等上游企业提供了各自特长的量子点材料,TCL华星光电提供了31英寸氧化物TFT背板,聚华则负责印刷平台、整机方案设计……十数家主体在国创中心协调下高效联手。
目前,这种“企业+联盟”形式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广东已有40余家,覆盖人形机器人、超高清显示、新型储能等领域,数量在全国居首。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更加凸显了协同创新的理念,强调“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社会创新资源,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在具体方式上,报告指出了建设共性技术平台、中试验证平台以及探索“揭榜挂帅”新模式等思路。
随着创新节奏加快,“创新联盟”还逐渐向外打开,带来了更加国际化的供应链。
上述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便同住友化学、三菱化学、日本爱发科等世界顶尖企业成立了联合实验室,引导新一批科创资源融入广州印刷显示生态链。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相比于此前两年“持续放宽外资市场准入”“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的表述,新提法更进一步,外资在华参与制造业的门槛已彻底铲平。
在过去几年中,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已由近百项缩减至27条,先后涉及的新能源汽车、广播电视设备制造领域均是广东的强项。
对于处在外资高地上的广东,这意味着更大的机遇。长期以来,广东实际利用外资水平始终稳居全国前三。近年来,在粤外资正从单纯的制造向智造转化。
在广州走过25年历程的西门子变压器制造基地,目前已成为其全球供应链中一枚重要枢纽,为全球供应着电压等级最高的变压器产品。2021年,西门子在深圳启动了其全球四大创新中心之一,这笔外资的含金量进一步提升。
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连续十次增资的安利公司,以及计划今年于佛山新建研发中心的嘉士伯身上……包括他们在内,世界500强企已在粤建设了超过22个外商研发中心。此外,由外商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达1300余家,在全省认定的277家新型研发机构中,亦有7家为外资投建。
随着今年外资在制造业领域的准入负面清单正式清零,可以预见更多科创资金将投向广东,并引流来自海外的人才、技术科创资源,构成其新质生产力的一部分。
在广东市场中最活跃的港资最早感受到这一信号。“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一新表述意味着,对外开放的大门正越开越大、越开越好。”全国政协委员、港澳台侨委员会委员、中国波顿集团总裁王明凡认为,随着营商环境更趋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外商将更广泛进入各制造业领域,带来更加活跃的创新力。
(作者:丁莉,郑玮 编辑:于长洹)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