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高报告划重点①:维护金融安全、护航民营经济、严格保护知识产权......

21法治前沿王俊 2024-03-08 12:58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王俊 北京报道 

3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向大会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勇向大会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今年两高报告中,金融安全、民营经济、知产保护成为共同的关键词。

加大对资本市场财务造假、欺诈发行、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判罚力度

金融法治安全在两高报告中均有强调。

最高法报告中提到,加大对资本市场财务造假、欺诈发行、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判罚力度。某新三板公司在股票发行中虚增营收3亿元、少披露银行借款10亿元,欺诈增发股份,法院判令其赔偿投资者4900万元,公司高管承担最高100%连带责任,疏于核查验证的中介机构承担20%连带责任。“金融行为须合规,高管违法要严罚,中介失职必追责。 ”张军表示。

最高检报告中也提及,制定服务保障金融高质量发展23条检察意见,严厉打击金融犯罪,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起诉金融诈骗、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2.7万人。起诉洗钱犯罪同比上升14.9%。项某帮助他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高价收购“虚拟币”并通过境外交易商抛售,非法汇兑18亿余元至境外,上海检察机关依法提起公诉,决不让“黑钱”漂“白”

最高法:推动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执行到位金额187.8亿元

民营经济是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成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践中,民营经济存在制度性交易成本高,融资难度大,民营企业家人身权、财产权保护不到位等问题。

两高报告中也重点提及民营经济的法治保护。

最高法报告中对民营经济的保护分为几个维度:区分罪与非罪界限,保护中小企业、打击民企“内鬼”。

张军表示,坚决纠正把经济纠纷当犯罪处理,一、二审对16家企业、34名企业主和管理人员依法宣告无罪。力解中小企业急难,推动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执行到位金额187.8亿元。有力支持民营企业反腐败、“打内鬼”,审结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职务侵占案件6700余件8100余人,同比增长26.6%。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刘贵祥时,他透露,加快研究制定《关于办理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职务侵占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有效预防和治理民营企业内部腐败问题。

最高检报告中也强调,对各类经营主体依法平等保护。制定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23条检察意见。针对民营企业关键岗位人员侵害企业利益问题,出台12条检察举措,依法保护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深化涉案企业合规改革。 

依法严格保护知识产权 促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企业合规改革是近年来司法层面推进涉案企业整改、促进合规守法经营、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

最高法报告中指出,对658家涉案民营企业适用刑事合规程序。司法当好民营企业“老娘舅”,重在真厚爱真严管!并且,涉案企业合规改革从刑事领域拓展至民事、行政、执行领域,相关案件已达1700余件。

此外,通过破产审判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最高法2023年审结破产案件2.9万件,同比增长68.8%。引导可重整的不清算,助“危机”企业寻“新机”,审结破产重整、和解案件1400余件,762家陷入困境企业成功重整,盘活资产8790亿元,11.8万名员工稳住就业。

最高法报告中提及了一起个人破产案件:梁某被裁定个人破产重整,与债权人协商免除利息、偿还本金,梁某努力打拼,提前完成履约,我国境内首宗个人破产案审结执结。张军表示:个人可破产、可重整,更可再创业。

知产保护也是两高报告中的重点。 

最高法报告中提到一组数据,依法严格保护知识产权,适用惩罚性赔偿319件,同比增长1.2倍,判赔金额11.6亿元,同比增长3.5倍。

最高检报告中也提到,2023年起诉侵犯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和商业秘密等犯罪同比上升40.8%。办理知识产权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案件是2022年的2.7倍。开展涉知识产权恶意诉讼专项监督,促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作者:王俊 编辑:蔡姝越)

王俊向TA提问

记者

做数字经济时代的观察者。微信:wangdajun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