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论道丨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央行发声释放何种信号?

南财论道胡光旗 2024-06-19 15:45

本报评论员 胡光旗

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就当前货币政策立场、货币政策调控模式、国债买卖以及金融数据统计等市场关注的核心热点给予重点回应。自去年四季度以来,央行开始在几大重点领域着手进行政策调整,为金融市场的走势及相关研究带来一系列动态边际变化。

首先,本次央行表态再次向市场传递一个基本信号,即货币政策支持立场保持不变。在当前经济面临挑战以及国内预期偏弱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支持性立场保持不变,保持必要的逆周期调节强度,对稳定市场预期以及市场主体投融资信心意义重大。从国际上来看,加拿大央行和欧洲央行已经率先开始降息,全球通胀压力逐步趋于缓解,但由于美国通胀粘性仍存,就业市场保持强劲,美联储短期内仍将维持较高的利率目标水平。有鉴于此,在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限制性立场彻底扭转之前,我国货币政策的支持性立场将维持稳定。

其次,在货币政策调控方面,央行提到要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稳增长和防风险、内部与外部三对关系,这明确给出了未来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三个关键点。短期和长期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运行中总量和结构两类问题的交织。要解决当前总需求不足的问题,需要继续推动价格水平温和回升,从央行的表态来看,三季度降息降准应有空间。考虑到目前中美货币政策立场存在差异,需要借助汇率释放部分外部均衡压力,更好实现国内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的目标。

第三,加快实现由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成为重要趋势。在数量型调控框架之下,广义货币作为调控的中介目标,因而受到市场的关注。但以货币数量为调控目标的整体传导机制效能不高,向价格型调控模式过渡势在必行。随着房地产市场出现供求关系重大调整、传统信贷结构出现变化,金融数据和物价以及增长数据的同步性和相关性在降低,信贷指标的信号指示意义有所弱化,再加之央行开始推动贷款均衡投放、平滑信贷脉冲以及规范手工补息等一系列新政策,市场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对金融数据同比变化的旧分析框架。针对价格型调控,7天逆回购利率成为基准利率,超储率作为下限都较为合理,但目前利率走廊以SLF利率为上限,显得上宽下窄。结合央行的表态,未来央行有可能对利率走廊上限进行适度调整,那么调降SLF利率便能起到收窄利率走廊上区间的作用。

第四,随着各类金融创新产品的涌现、金融工具的广泛使用、金融脱媒的持续演进和金融支付手段的不断翻新,M1的统计口径应当予以调整,特别是货币基金等流动性强并具备直接支付能力的金融产品,应当纳入新的统计范畴。

最后,今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配合是一大看点,其核心体现在国债这一工具的运用。其中的关键在于通过央行在二级市场根据流动性情况进行国债买卖交易,实现流动性的投放和回笼。这样的便利有三:一是提升财政货币的配合程度;二是提升国债特别是中长期国债的流动性;三是有助于形成明确的收益率曲线,优化利率的期限结构。同时,借助买卖国债,央行也可以实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优化,促使债券市场利率与政策利率保持较强联动。尽管买卖国债会带来央行资产负债表的相对变化,但结合央行支持性立场的表态,现在还远不到实行“QE”的程度,市场无须过度忧虑。

总体来看,央行在陆家嘴论坛上就货币政策立场、政策关注点、调控模式转变、部分金融数据统计口径调整以及财政货币政策协同等热点给予了有力回应。金融市场与研究机构需要紧密跟踪这几大边际变化,对过去的旧理念和旧框架及时予以调整,同时关注长债利率的可能上行风险。

(作者:胡光旗 编辑:洪晓文)

胡光旗

21世纪经济报道评论员

经济学博士,南财产业研究院院长,主要关注宏观经济,产业经济,金融与财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