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广东省委党校教授彭春华:激活“百千万工程”的关键是县域,市场化解决“人地钱”问题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入分析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谋划和部署。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广东正以走在前列的担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出“时代启迪”系列专访,对话海内外专家学者,纵论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吴佳楠 广州报道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下,我国的城乡关系发生着深刻变化,开创出崭新局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长期以来,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成了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也是广东高质量发展必须直面的命题。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该如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广东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指明了哪些方向?广东应如何激活县、镇、村各自的潜力与活力?
近日,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彭春华就这些问题接受了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的专访。
彭春华认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农业农村改革方面更强调制度建设,以保证农民利益、保护农业生产、守护农村乡愁为基础推动城乡融合。广东在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时,要坚定以县为基本单位进行统筹,全力建设健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生产性服务功能的专业市场,落实发展县域的省级产业园区平台建设,以县城带动镇村发展。同时,通过引入市场化机制,解决城乡资源要素流通,进一步把人才、资金吸引回乡村,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强调的是“三产”的融合
南方财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如何理解这一逻辑定位?这一提法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指明了哪些方向,提出了哪些要求?
彭春华:改革开放以来,从最初打破农村资源阻碍,到慢慢地农民进城,再到后来的户籍制度改革等政策一路推进,可以看到,从城乡一体到城乡融合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是整个国家整体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更是要走出西方国家现代化所不同的路径,即跳出西方一些国家走过的“单核城市一乡村衰落、城市群一乡村衰败、都市圈—乡村没落”的城乡发展模式。如何让农村以更大步伐的市场化改革、更大范畴的城镇化带动、更大程度的工业化渗透,综合三化叠加效应,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回答的命题。
实际上,从一开始放宽农村农民农业政策,到推行城乡一体化,再到现在推进城乡融合的一系列政策中,其涵义就在于希望城市和乡村能够形成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加快城乡融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更加强调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以及农民进城后在所在城市享受的同等基本公共服务权利,以保证农民利益、保护农业生产、守护农村乡愁为基础推动城乡融合。
南方财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为何强调上述三者关系统筹的必要性?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应如何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彭春华: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正是这三者的写照。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三者的核心逻辑在于强调促进三产融合。乡村振兴是国家稳定的基石;新型工业化是推动农业农村向工业化市场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以工业化的技术、资金、人才来改造和发展农业农村;新型城镇化不仅为农业农村的市场化、规模化、精细化提供支撑,更是让农业农村融入现代市场的重要枢纽,为农业农村补充健全生产性服务功能。所以,要解决城乡“两张皮”难题,一方面是要利用新型工业化提供技术,另一方面是要利用新型城镇化提供生产性服务功能,将城与乡连接在一起,只有三者合力,城乡融合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有持续融合的动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在宏观管理层面,不仅要求在具体的财税方面,更重要的是政府在宏观形势的分析判断,如何引导、如何前瞻性布局,这些都有非常明确的体现。所以,未来政府的管理不局限于传统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更要立足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的规律,进行更宏观的调控。
对广东来讲,更多的是更好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整体的协同能力。 因此,广东要切实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以产业为纽带,积极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功能,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上,切实做到一二三产融合。
一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推动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这与广东产业有序转移的部署工作是密切吻合,接下来,广东应该在现有的产业有序转移政策基础上,结合党的二十大三中全会精神,完善产业转出地和转入地之间的利益共享。而这在乡镇村也有了更明确的指向,广东目前已经建成各层级各方面的对口帮扶制度,这一机制的设置让乡村和帮扶单位真正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奠定了共同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基础。
二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及的“建立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同常住人口增加协调机制”,这对广东来说是一个深远的影响。广东是全国人口大省,而且常住人口还在逐年递增,“地随人走”这一新提法将对广东未来的用地指标有很好的指引,相应的产业发展也会形成全新的格局,未来广东的城镇建设将更加紧凑、高质,即城市占地面积不变或减少的情况下,城市运行管理将更加高质量。
城乡资源要素流动要引入市场机制
南方财经: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近年来,广东将“百千万工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你认为,广东正在实施的“百千万工程”切中了哪些关键问题?
彭春华:“百千万工程”抓住了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脉点、最薄弱的环节,具有决定性作用。广东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补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一课。
实际上,乡村振兴看一个指标就行,即乡村人口的外流与新增情况。浙江在这方面有很多值得广东学习,浙江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以发展经济为基点,经过二十多年的迭代升级,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吸引了很多当地人留在乡村建设。
而广东目前面临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落差难题,迫切需要通过“百千万工程”补齐这一短板。在这之中,广东一方面要结合实际省情,保持政策工作的连贯性,久久为功,集中精力搞好县域产业;另一方面要将产业建设与专业市场建设齐头并进,完善产业链上下游的各种配套,把一个县域的两三个突出产业做强做大。
南方财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你认为,广东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中,应如何让资源要素更公平有序地双向流动?
彭春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提法中非常强调制度建设,对于农村改革方面,中央有非常坚定的信号是承认土地承包期继续延长30年,这就等于给农业改革定了最基本的底线。这一提法实质立足点在于“反虹吸”,对如何推进农民进城,如何保障农民的基本利益,如何保障农民进城后的基本公共服务权利等各方面的制度都有明确的表述。
政府通过制度建设提供更多有效支撑,让自然农业、传统乡村向市场农业、现代乡村转变,让农村农业农民愿意进市场,愿意进城,为农民提供基本的保障。农民进城后还要让他们能够在城里扎根发展,这就涉及劳动技能的专业培养,比如家政、厨师等技能掌握,这也是广东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中让资源要素更公平有序流动的重要一步。
农村发展有很重要的转折点在于如何从自然经济转入市场经济,这也是目前我们需要解决的命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保护农民基本利益上是很清晰的,慢慢地再引入市场机制,让农村能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框架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就需要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农村集体产权的市场化运行管理。而在城乡资源的双向流动中一定需要有对农村资源的合理评估,比如对农村集体用地的定价等,这就需要建立第三方评估监管机制,保证农村土地价值不会被低估,才能进一步推动土地调整,最后农村的发展必然要回到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当中去实现三产融合。
做活做强县域是“百千万工程”的关键
南方财经: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县,薄弱环节在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如何正确看待县、镇、村三者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广东应如何激活县、镇、村三者各自的潜力与活力?
彭春华:在广东“百千万工程”工作部署中,县是龙头,镇是腰,村是脚。一定要狠抓县域,因为镇与村量大分散,目前乡村振兴很多时候是一个单位对口帮扶一个村子,用一个单位的资源帮助村子发展,但单个村子在市场里竞争力薄弱,没有太多资源参与竞争,所以回过头来还是要把县域做强做活。“强”是生产性服务功能的专业市场建设要健全,具备服务产业发展的功能;“活”是发展工业的产业园区平台建设要落实,以制造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
当县城把专业市场、产业园区做实了,镇村发展就有依托。对于镇村的话,要坚定以县为基本单位进行统筹,把镇村尽快形成一个完善的市场网络,将村和镇纳入到市场体系中,以县城带动镇村发展,集中资源重点突破,对内解决县域内部碎片化问题,对外解决通道狭小问题。
南方财经:目前,广东推进“百千万工程”,促进区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和潜力如何?还面临哪些难点、堵点?下一步应如何突破?
彭春华:经过一年多努力,全省上下齐心推进,“百千万工程”初见成效,基础逐步夯实,潜力逐步显现。但也要看到广东县域产业基础的薄弱,特别是在工业层面,工业用地指标非常紧张,县城的生产性服务功能还未体现,因此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要真正决心打硬仗啃硬骨头。
广东下一步要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咬住县域经济,重点突破制造业,一步活步步活。同时,要以更大的政府干预力度来实现城市对农村的“反虹吸”,需要抓住科技创新这一“牛鼻子”,通过更多的技术突破带动农业农村实现质的变化,让农村有更多的发展前景,才能够进一步把人才、资金吸引回乡村,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对于粤东西北地区,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通过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直接深入到农村基层,比如茂名荔枝结合电商以及冷链技术的发展,将荔枝不仅卖到全国,甚至是卖到全世界,利用新技术加持传统产业,以此让粤东西北地区的农业农民农村与市场有更好的衔接,以适应市场化的发展。
(作者:吴佳楠 编辑:孙静芳)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