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经济观察①|兴起的养老驿站和餐车:“夕阳红”的多样人生

最保险郑嘉意,实习生,冯太一 2022-04-27 20:34
养老经济观察⑤|住进养老社区是种什么体验? 养老经济观察④| 钱从哪里来?商业养老金融业务发展提速 养老经济观察③|烟火里的居家养老:那些老年人“限定”的爱和孤独 展开更多

南方财经全媒体 郑嘉意 实习生 冯太一 北京报道

养老生活是什么样?

对都市里为生计奔碌的青年,养老是隐匿在调侃里的美好期待;但对年逾花甲的老年人,养老却是近在眼前的现实问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亿人,占比18.70%,与2010年相比上升5.44%。

养老问题愈发迫切。“9073”格局下,以老年人自我照料及社区日间服务为主、社区专业化服务为辅的“家门口养老”,是不少老年人的共同选择,亦是政策推进的重要方向。

2021年后,北京众多社区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贴有“夕阳红”字样的三轮送餐车及养老驿站,为社区老年人提供送餐、呼叫、日间照料等服务。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3位使用这些服务较多的老年人。

兴起的驿站和餐车

没有人说得清社区里“夕阳红”餐车是具体哪天出现的。

大部分年轻居民对餐车的具体情况“一问三不知”,“不清楚谁组织,不清楚多少钱,不清楚自己能不能买”;而老年人则对餐车的运营方式了如指掌,“社区挨家挨户打过电话了,让我们老人进订餐群,里面可以订餐,可以送上来,也可以自己下去拿。”

一年前,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卫健委等多部门联合出台了《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管理办法》,推动北京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建设,开展日间照料、呼叫服务、助餐服务、健康指导、文化娱乐、心理慰藉等六类基本服务。此后,养老驿站悄然出现在老年人的社区生活里。

小区的订餐群每天都很热闹。既有老人分享交流各类信息、预定餐饮;也不乏老人基于不同的口味、消费观念、生活习惯对餐品口味、价格等方面的建议。

据了解,“夕阳红”餐车提供饭菜价格不等,其中拥有一荤两素的餐品需要17元,拥有两荤两素的则需要20多元。

据了解,养老驿站目前仍在协调各方需求,计划疫情缓解后,陆续开展一系列包括组织“小饭桌”,以及帮助同社区老人“破冰”在内的娱乐活动。“我们是疫情开始之后才成立的,在和老年人们沟通时有时也会有些不知所措。我们希望疫情缓解后,叔叔阿姨能真正来到驿站里,让我们看到他们更多的需求。”一位驿站工作人员称。

每天都订午餐的老人

69岁的张奶奶(化名)是群中少数坚持每天订餐的人。她一次订两份,每份都是20多元的餐品。

据张奶奶描述,驿站的送餐服务把她从忙碌了半辈子的厨房里“解救”了。

“我和老伴都爱玩,他总是出去钓鱼,爬山。没驿站的时候,他去玩,我就得在家里做饭。可我不爱做饭,做得也不好吃,退休前我都尽可能拉着他吃单位食堂。”张奶奶说,“现在终于不用做饭了,可以两个人一起订餐。驿站饭菜的搭配也好,我们上午出去玩,中午回来吃饭,睡个午觉又出去玩。”驿站出现后,张奶奶朋友圈的照片也多了,“我们高兴,孩子也高兴,年纪也大了,玩得开心比什么都重要。”

“玩”是她和老伴最大的爱好。69岁的她依旧爱美,喜欢穿年下最时髦的衣服。春天里,她的朋友圈“晒”满了她和闺蜜们的合照;照片上,她们在花丛中摆各种姿势和队形,冲着摄像头自信微笑,手里丝巾在风中飘扬。

她格外喜欢分享“闺蜜”群中的故事。据张奶奶描述,她和闺蜜们是在跳广场舞的时候熟络的。有人年轻时会跳舞又有创意,负责编舞,她最没天赋和基础,凭着一腔热情和自信,也跳得风生水起。“我非常自信,”张奶奶得意洋洋地说。

 “我现在活得挺好”

见爷爷(化名)也是订餐群里的活跃用户。这位86岁的老人仍旧独居,但生活已经处于半自理状态。比起张奶奶的热情洒脱,见爷爷的谈吐总是稳重且彬彬有礼。他从不发语音,会使用正式的书面语在群里订餐。

“致驿站工作人员,烦请中午帮我送一份XXXX餐食至家中,地址为XXXX,感谢照拂,见某敬上。”有时不只是订餐,内容还包括“烦请驿站的老师到家里帮我剪头”,“烦请工作人员上门打扫”等。

“我几乎从不下楼。很多时候想走走,但走了一段路就累了,回不来,只能和儿子通电话。”见爷爷说,“我特别害怕麻烦别人,尤其是孩子们。其实我生活已经不能自理了,孩子回来了我会让他扶我去驿站洗澡。他也能帮我,但我不愿让他帮我洗,还是觉得不体面。前几年尚能自己旅游,现在什么也做不了,只能依靠他,我总觉得难受。”

据了解,驿站迁进小区之前,见爷爷的孩子们会出钱雇阿姨来家里做饭打扫,有驿站后,见爷爷把阿姨也取消了。“我现在活得也不错。有驿站,大多数时候不需要别人照顾。该经历的我都经历了,生命挺圆满的。”

“以前我也一个人出去玩过。”见爷爷捣鼓了很久才打开自己的相机,“退休后我妻子过世了。六七十岁的时候,我去了很多地方。”追忆往事,见爷爷变得健谈了一些,“很多时候我不会外语,就试着用手机,拿翻译软件和人交流,很有意思。”

还是喜欢自己的菜园

每天早上六点多,王奶奶(化名)都会坚持在满是通知和订餐消息的驿站群里发早安。她的“库存”充足,每天会换不一样的表情包,虽然从来没有人应和,但她也乐在其中。

“我才刚学会用微信没多久。现在每天早上,我都会在每个群里都发这些表情,希望大家起床看到就能有好心情。”王奶奶说,“我有三个群。一个小的家庭群,一个大的,还有就是订餐群。”

小菜园曾经是王奶奶的“宝贝”。她还在农村生活的时候精心打理了这片菜园,老伴去世后,她的身体也因病不再康健,女儿担心她的安全,坚持把她接过来同住。

“我不爱住楼房,不方便也不透气,”王奶奶说,“而且无聊、没伴,以前我自己种菜,出门和村里的邻居聊聊家长里短,一天就过去了。现在这边没有认识的人,孩子白天也不在家,我就只能自己一个人看电视。”

早晨,王奶奶起床没多久,女儿和女婿就陆续去上班,晚上七点钟回家一起吃晚饭。晚餐时刻是一家人每天唯一的相处时间,但即便这样,气氛也总是沉默。“他们工作辛苦,可能也觉得当着我的面说工作压力不合适吧。”王奶奶解释道。 

“进驿站群之后,我女儿也进去了,每天监督我在群里订餐,”王奶奶说,“其实我也会不习惯,口味清淡,而且舍不得觉得贵。我只订一荤两素,17元。”她还怀念自己现在早已荒芜的菜园,“还是自己种菜的更好吃,也不花钱。”

王奶奶不是没想过认识新的朋友,只是老年人也有自己的“交友圈”,性格内敛的她总觉得不好加入。“开始,我也试着跳广场舞,但我不好意思跳,逐渐也觉得聊不来。”王奶奶说“还有一群带孩子的老人,每天接小孩放学后就一块儿带孩子聊天,但我女儿工作太忙了,还没有要孩子,我也不知道怎么加入。”

“等疫情结束之后,我打算去驿站的小饭桌吃饭,说不定认识一些人。”王奶奶说,她还希望自己的病能够康复一些,“这样以后春天,我就还会回到我的菜园。”

(作者:郑嘉意,实习生,冯太一 编辑:李致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