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经济观察②|“家门口”or专业机构,养老怎么选?

最保险郑嘉意 2022-04-29 20:28
养老经济观察⑤|住进养老社区是种什么体验? 养老经济观察④| 钱从哪里来?商业养老金融业务发展提速 养老经济观察③|烟火里的居家养老:那些老年人“限定”的爱和孤独 展开更多

南方财经全媒体 郑嘉意 北京报道,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养老问题再度引发关注。

对都市里为生计奔碌的青年,养老或许是隐匿在调侃里的美好期待;但对年逾花甲的老年人,养老却是近在眼前的现实问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亿人,占比18.70%,与2010年相比上升5.44%。据民政部预测,“十四五”时期,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人,社会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五至十年后,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进入中高龄,更大的养老考验即将来临。

时至今日,“如何养老”已是全社会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已形成“9073”格局

目前,我国养老模式已形成“9073”格局。国家卫生健康委2021年披露,我国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选择集中在居家和社区两项,其中,约90%左右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仅有3%的老年人选择走出家门、入住专业养老机构。

通常而言,所谓居家养老,是指老人在家中安度晚年,通常适合自理能力较强、有余力帮助子女育儿的老年群体;社区养老则是由社区统一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障、精神慰藉等服务,适合年纪偏大,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的老人;机构养老包括敬老院、养老院、光荣院、老年公寓及养老社区等多种形式,通常成本较高、专业性较强,适合年纪较大、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单身或子女无暇照顾的老人。

而随着行业发展,上述三种模式间的壁垒已渐消融。

传统养老模式下,家庭、政府、市场机构是泾渭分明的服务主体;而老龄化进程中,上述模式已无法兼顾老年人对情感、设施、服务、资金等诸多维度的复杂需求,政策推动下,打破供给主体边界、综合社会各类养老资源的新模式应势而生。

以居家养老为例。如今的“居家”已非人们刻板印象中仅由子女供养的“家庭养老”,而是综合社会各类资源构成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的新模式。老年人居家同时,社会为将其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服务。

例如,北京市于2015年出台《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要求社区为老年人提供专属餐桌、定点餐饮、自助型餐饮配送、开放单位食堂等用餐服务,体检、医疗、护理、康复等医疗卫生服务;同时积极探索子女带薪护理政策,欲对养护老人的子女给予适当补贴,减少“因养致贫”风险。

近年来,推动社会力量布局居家养老已成为国家政策发力的重要方向。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指出,推动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融合发展,支持养老机构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服务;《“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及,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加快健全。

21世纪经济报道发布《“保险 + 养老”新趋势:2022居家养老服务报告 》指出,目前,诸多保险公司在居家养老领域跃跃欲试。居家养老称得上是蓝海中的太平洋,可为保险公司提供开拓性选择。

“专业化”指标权重增加

未来,“家门口”的居家及社区养老模式仍是主流选择;居民对机构养老的包容度也有增加。

《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1)》(下称“《报告》”)显示,仍有近八成受访者在未来更倾向于选择熟悉且舒适的环境,在“家门口”实现居家及社区养老;同时,有两成受访者表示未来愿意接受机构养老,选择更专业的康养服务。

具体而言,在《报告》覆盖的全国19个省份80万城市居民中,有52.9%受访者表示愿意选择居家养老,同时提出“居家养老+上门+专业化”的服务需求;26.5%的居民也愿意选择社区养老,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选择社区日托或全托两种形式;亦有20.6%的居民愿意选择到发展成熟的机构养老,享受专业化服务。

值得一提是,《报告》中,“专业化”已成为所有受访者的共同诉求。

如青睐居家养老的受访者亦提及,希望将家里按照养老院的标准配置进行适老化改造,同时由专业机构提供上门服务;选择社区养老的受访者也希望社区养老要提升护理人员专业度,提高智能水平。

在养老机构的选择中,受访者则会重点关注医疗设备的完善与先进、医护人员的数量与专业度。对比郊区自建医院仅能满足基本医疗服务,靠近三甲综合医院的养老机构更受受访者青睐。

消费水平上,受访者也表现出于为“专业化”服务买单的倾向。

《报告》显示,未来人均养老消费预期超百万元。50岁及以上群体的巨大养老消费潜力开始呈现; 60岁及以上群体还有相当数量的金融资产和房子等不动产收益作为养老金来源。对于中高端机构养老,平均每人预期花费超过9000元/月,老人在养老机构花费的心理预期对比过去有所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报告》受访者为30-85岁城市居民,在选择上或与农村居民有偏差。国家统计局2021年数据显示,我国农村老龄化速度快于城镇;60 岁、65 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比城镇高出 7.99、6.61 个百分点。目前,相较城市居民,农村老年人口仍面临着养老模式单一、养老设施严重不足以及城乡养老资源差距巨大等更为基础的问题。

仍有巨大缺口

尽管各方在积极探索因地制宜的养老新模式,但养老行业仍旧存在供不应求的缺口,比如一方面是人力,另一方面是财力。

从人力方面看,我国养老行业的专业护理人员存在巨大缺口。

如目前我国老人养护需求与护理人员数量严重不匹配。目前,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高。

国家卫健委2021年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中存在1.9亿老年人有慢性病,65岁及以上老人数量约1.67亿,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超过4000万。目前,我国对养老护理员的需求约为600万名,但从事养老护理的服务人员仅有50万名左右,缺口大。由于社会偏见、薪资水平及工作强度,养老护理员从业者一直存在学历偏低、技能水平不足等现象,在培训过程中则存在招生难、留人难、职业通道不通畅三大问题。

对此,《“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未来将完善养老护理员薪酬待遇和社会保险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护理员按规定给予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支持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等从事养老服务业。

从财力方面看,我国养老金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2020年,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研究报告》就指出,未来5-10年时间,中国预计会有8-10万亿的养老金缺口,且缺口将随时间推移进一步扩大。目前,中国养老体系主要由第一支柱的社保承担、第二支柱补充,第三支柱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养老金市场深度不足,缺乏长线的、机构主导的投资资金。

对此,银保监会先后推出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国务院办公厅也于近日发布《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推动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落地。

除上述问题外,如何在现有资源内实现物资整合、服务优化,也是养老领域重要的课题。

基于此,“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将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如扶持互联网+养老、物业+养老、医疗健康+养老等新业态,到2025年实现所有城区、小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形成社区“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

(作者:郑嘉意 编辑:李致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