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 郑嘉意 北京报道
当你老了,走不动了……你会选择住进养老社区吗?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占总人口比重18.70%,与2010年相比上升5.44%。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家庭观念改变,不少老年人倾向于走出家门,去专业机构体验更为成熟的服务,开启一段新的“集体生活”。
机构养老包括敬老院、养老院、光荣院、老年公寓及养老社区等多种形式,通常成本相对较高、专业性较强,适合年纪较大、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单身或子女无暇照顾的老人。
《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1)》显示,城市居民中,约有20.6%的受访者愿意选择机构养老,享受专业化服务,对中高端机构养老,平均每人预期花费超过9000元/月。
21世纪经济报道关注机构养老人群生活,采访了多位选择养老社区的老人。
有梦的人永远活在春天里
三尺讲台,台上是年近九十的老师,台下是年逾八十的学生,这会是一堂什么课?
答案是启蒙物理。
台上的银发讲师是一生致力于自然科学启蒙教育的徐奶奶(化名),这堂课的开设地点则在一家当地著名的养老社区。
1936年出生的徐奶奶已经86岁了,这是她入住养老社区的第二年,也是她站上讲台的第64年。
“毕业以后我就老伴离开上海去江西工作。去的时候满怀豪情,也满心不舍。”徐奶奶说,“我舍不得和妈妈告别。离开的时候我们几个伙伴一起唱共青团之歌,歌词是‘再见吧我的妈妈,请您吻别一下孩子吧,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
到江西后,徐奶奶先后在南昌一中、南昌市教育局、江西省教科所工作;退休后,徐奶奶和老伴又继续奔赴广州、深圳,开展课堂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有梦的人永远生活在春天里。”徐奶奶动情地说,“好像我们把一辈子都托付给了讲台,在孩子们身上倾注了全部的爱、情和青春。年轻时候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坎坷,但回顾这一路还是无怨无悔。”
2021年,徐奶奶相知一生的伴侣过世。在小女儿的精心照顾下,徐奶奶度过了半年难熬的时光;不忍女儿日夜操劳,她选择转换环境,重新面对生活。
“一是年纪大了,希望能有一个专业的机构照顾我的日常生活,不用为医护担心;二是,还想找一个地方可以延续我的教育理想,我还不想走下讲台。”徐奶奶说。
今年3月,徐奶奶站上了阔别已久的讲堂,乒乓球浮力实验、筷子提米摩擦实验、水杯气压实验、饼干盒重力实验……这堂以“回到童年,玩转科学”为主题的实验课迅速吸引了台下的爷爷奶奶。
“情未了啊。我在这里实践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证明自己还有尊严和价值,老人不是草,老人还是个宝。”徐奶奶感慨道。
在养老机构中,和徐奶奶一样高龄、但对生活满怀热情的老年人不在少数。多家养老社区透露,社区中老年居住者平均年纪已超80岁,但仍富有创造力。
“我们这老人的平均年龄是81岁。截至2021年末,泰康之家全国已运营社区开设了约270门课程,居民参与度很高。”‘泰康之家’养老社区工作人员表示,“在这里,有大学教授连续出书、著名导演给居民选电影赏电影、90多岁清华奶奶线上开课成“网红主播”……总之,居民们的生活热情非常高。”
“目前入住的老人平均年纪83岁,以活力型老人居多,社区里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居民可以享受多姿多彩的晚年生活。”‘大家的家’城心社区工作人员表示。
新乡遇故知
79岁的戴奶奶从来没有想过,会在养老社区偶遇自己的初中同学。
“我是从来没想到,这随便说给哪个人听都会惊讶的。”戴奶奶的初中同学徐叔叔边吃蛋糕边感慨,“这么多年没见,谁能想到再见会是在养老社区?”
叙旧事、话家常……和老同学相逢的喜悦冲淡了一些对未知生活的忧虑,戴奶奶开始逐渐在适应社区的新生活,“后来发现这里活动还挺多的,有想法、有兴趣的老人可以组建俱乐部,有个活动部也会定期给大家组织一些趣味活动。”戴奶奶补充,“我看到有书画室、阅览室、健身房,还能弹琴、唱歌、跳舞,花样很多,热热闹闹,是一个养老的好地方。”
提及搬来养老社区的过程,戴奶奶颇为感慨。
“丈夫离世有段时间了,两个女儿也成家立业。我年纪大了,就想要么到住到一个养老机构去,要么请个保姆在家里,也得花钱,也孤独,比了一下,觉得还是去养老机构的好。”戴奶奶说。
与金钱和对未知的忐忑相比,亲友和舆论对养老机构的偏见似乎对戴奶奶构成了更大的困扰。
“我谁都没好意思说,一个人做了决定。后来也只告诉了女儿,对其他人不知道怎么开口。”戴奶奶表示,“现在还住得挺舒服的,我也加入了一个合唱队,经常傍晚的时候会和其他人在一起唱歌,很惬意。”
‘泰康之家’养老社区工作人员表示,戴奶奶的心理变化在出到养老社区的老年人中十分常见。
“新居民入住的时候可能会有很多问题。”‘泰康之家’养老社区工作人员称,“我们会运用社工的专业知识,开展个案服务和社工专业性小组活动,为老人提供心理疏导,如组织开展“新居民”入住适应活动等。同时,养老社区的管家或社工在日常的访视、与居民的交流中会关注居民的情绪变化,也会即通过评估老人的身体、疾病、认知等各方面的情况,及时发现老人的身心变化。”
‘大家的家’城心社区工作人员同时表示,与居民建立信任是工作中最关键的一步,“得到老人们的认可是一线员工最开心的事。他们来这是过日子的,意味着我们的服务周期长。这个过程中总会有不如老人心意的时候,如果真心、用心地服务,会更容易与老人建立信任关系。”
在群体里治愈孤独
83岁的王爷爷以前和老伴一起住在高楼里。城里高楼林立,每栋各有几十户人家,夜里万家灯火齐明,各有各的喧闹。
“我们住21层,很高,”王爷爷强调,“只有两个人住,子女都不在身边,我们就两个老人,再怎么样也只能你看我、我看你,还是孤单。”
疫情后,王爷爷和老伴遭遇了几次居家封闭,不熟悉数字设备和家居高层的不便在管控中被再度放大。
此后,王爷爷和老伴开始寻找更合适的养老方式。几番对比权衡后,王爷爷选择了当地一家养老社区。
“看的时候觉得什么都挺好的,硬件过关,软件也放心,”王爷爷表示,“ 养老要养生,更要养心。我个人觉得养心更为重要,只要有追求就不会老,精神生活的需求是无限的。”
加入养老社区后,王爷爷主动加入了音乐活动小组,在群体里疗愈自己的孤独。“我半辈子都在和歌剧打交道,指挥了我们当地的歌剧《洪湖赤卫队》《樱花》《江姐》《人生》 等30多部,演出500多场。”王爷爷侃侃分享年轻时的经历,“现在我还可以参加音乐活动,指挥、唱歌,很满意。”
此外,王爷爷还作为音乐专业人士,向养老社区推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治疗,运用音乐活动的各种形式激发身体反应,与专业的物理治疗、言语治疗等非药物方式进行配合,改善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功能障碍。
(作者:郑嘉意 编辑:李致鸿)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