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数字健康|资本密集入局,如何加速医疗人工智能商业化落地?

21新健康季媛媛 2022-08-19 22:12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至2022年5月,国内AI+医疗领域共发生了272起融资事件,披露融资金额超250亿元。

聚焦数字健康|AI制药跨越新药研发“死亡之谷”?一半火焰,一半冰山 聚焦数字健康|“AI+医药”对我国医药产业转型升级价值有多大? 聚焦数字健康|医疗AI浪潮再起: 如何跨越鸿沟再出发? 展开更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  医学AI被认为是人工智能应用中最有可能率先实现商业化的细分领域。在“政产学研用”的多方努力下,智能时代正加速到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在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并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技术支撑,医疗行业也正在进入数智化的爆发期。

基于此,眼下多方产业资本纷纷入局,以推动AI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应用。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至2022年5月,国内AI+医疗领域共发生了272起融资事件,披露融资金额超250亿元。

近日,医疗AI企业上海杏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超亿元的战略融资,由复星医药、国药中金联合领投,安亭实业参与跟投。据悉,杏脉目前已完成一横一纵的完整产研布局,一横是从软硬件的整体方案覆盖“早筛、早诊、早治、随访”全流程;一纵是实现影像、病理、超声、呼吸科、心内科、肿瘤科等临床科室的多覆盖。

AI赋能医疗产业升级经过几年的产品打磨,主要玩家已经进入加速商业化阶段。特别是新冠疫情进一步加速了医疗智慧化发展。如2020年7月中国开始逐步发放各类AI医疗影像三类医疗器械证,截至2022年5月,AI医疗影像领域的主要玩家至少达到44家,其中17家企业的AI医疗影像产品斩获医疗器械三类证,共获批26张。

复星国际执行董事、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启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在当前,我认为AI技术是一个很好的辅助手段,不是完全取代医生,而是作为医生的助手、医院的助手、设备厂商的助手、患者自我管理体系的助手、以及医疗支付体系的助手,更好的提高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最大化的保障医疗服务的公平性。”

资本、政策加持数字医疗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不断增长。在基础的治疗、诊断之外,慢病管理、疾病预防等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医学影像尤其是人工智能影像作为了解人类器官、掌握健康数据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此浪潮中不断发展。 

《2020人工智能医疗产业发展蓝皮书》显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国内诊疗流程的主要切入点在于医学影像和精准医疗。在医学影像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主要依托图像识别和深度学习能力,用以解决病灶识别与标注、靶区自动勾画与自适应放疗、影像三维重建3类诊断需求。人工智能技术主要辅助影像诊断承担较大数据样本量的分类检出工作,在判断标准相对明确、知识构成相对简单的情况下,替代医师部分工作,在辅助疾病诊断、基因分析、预后判断、定量放射学诊断等方面提供具有附加值的工作。目前,我国人工智能医学影像产品布局方向主要集中在胸部、头部、盆腔、四肢关节等几大部位,以肿瘤和慢性病领域的疾病筛查为主。

在精准医疗方面,以个人基因组信息为基础,利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挖掘、基因检测等前沿技术,可以对大样本人群和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记物分析与鉴定,找到精确发病病原和作用靶点,并结合病患个人的实际身体状态,开展个性化精准治疗,提高疾病预防与治疗效果。近年来,精准医疗的临床应用正在逐步实现,在药物研发、肿瘤分子标记物检测、无创肿瘤基因检测、癌症靶向治疗、肿瘤细胞免疫治疗、出生缺陷筛查等临床诊断与治疗领域发挥着重大作用。 

中金资本总裁单俊葆指出,2022年是艰苦的一年,“黑天鹅“和”灰犀牛“频现,市场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但是波动的周期改变不了大的趋势,生命科学还是21世纪的主旋律,人工智能是重要的技术工具,我们有这样的“信心”。

在资本方的关注下,数字医疗也迎来了爆发性增长。据行业研究报告预测,中国医疗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预计于2030年突破千亿人民币。随着精准医疗需求的不断扩大,对医生工作效率提出更高要求,这将扩大并加速医疗人工智能产品的需求,进而推动医疗人工智能行业及企业的发展。

除了资本的助推,政策端也在发力。2021年底,医疗装备领域的首个国家层面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下发,明确了未来五年国产医疗器械发展路径。政策指出,到2025年,医疗装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主流医疗装备基本实现有效供给,高端医疗装备产品性能和质量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形成对公共卫生和医疗健康需求的全面支撑能力。这一意味着,在政策扶持和技术突围下,国内自主创新将迎来加速发展的趋势。 

针对当前的数字医疗市场发展趋势,也有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相关领导强调,工信部会从四方面持续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一是,构建创新载体,组建智能传感器等,加强人工智能共性技术研发;二是,推动改革创新,支持上海浦东新区、北京、成都等八个地方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新举措;三是,促进融合智能发展,在制造业、交通、医疗教育等行业,成功部署一批智能化解决方案,有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四是,培育领军企业,在全国率先探索新兴旗帜,围绕人工智能巩固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竞争产生出一批优秀的技术产品。

如何加速商业化落地?

政策的不断推动、科技的落地应用和疫情的催化下,医疗行业正在进入数智化的爆发期。基于此,眼下,包括多方产业资本也纷纷入局,参投目标企业,以推动AI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实践,加速行业构建“AI+医疗”的版图。

与此同时,眼看着在多方助力之下,从事数字疗法的企业层出不穷,其中也不乏一些企业奉行的是快速上市,快速迭代的模式,对于临床数据和临床使用反馈有很大的需求。因此,过往很多企业都是通过免费赠送系统的方式进入医院,效果并不理想。此外,哪怕手握成熟的产品,如何加速实现数字化健康的落地也成为一大行业痛点。

麦肯锡《亚洲医疗保健的未来:数字医疗生态系统》报告认为,亚洲正在为数字健康生态系统铺平道路,潜在的生态系统有关方可以通过采取大胆的战略行动来创造价值。此类生态系统旨在通过整合三个关键“组件”,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环境中无缝地提供正确的护理:一是跨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提供商网络,二是利用行为、社会和健康等相关数据分析患者需求,并选择合适的健康服务提供者的智能系统;三是使数据、见解能够在健康服务提供者之间流动的技术主干。

此外,也有医械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从一个技术变成一个产品,面临很大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监管的挑战。自2020年以来,政府引导性文件陆续出台,对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加明确的指引,包括注册证的获取标准,申报方式等。另外,医疗人工智能收费项逐步加快落地,市场购买意愿日趋加强。在全球这一趋势下,对数字化疗法如何进行监管成为一大挑战,特别是以软件为基础的一个产品,面对互联网企业软件的不断的迭代,而所有的迭代都要经过缜密的验证,甚至要再确认再注册对企业造成的影响。这也要求监管部门思考如何界定数字化疗法的产品。 

因此,对于互联网医疗企业,如何在业务模式上做到与其他同行业企业的高区分度,以及如何保障营业的在政策上的合规性,是众多布局者需要考虑的重点。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该如何差异推进商业化落地?相关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实现商业模式的差异化发展,除了看到病理行业是唯一没有被智能化的科室和商业机会,实现软硬件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外,在影像领域也积极的与行业领先者进行深度战略合作,强化“软硬件“捆绑落地的商业模式。同时将我们产品与医疗服务相结合,为医疗集团、医共体医联体、政府区域项目提供“产品+平台运营”的商业模式,通过服务增值来分享收益,已经在众多项目中得到验证并在进行快速的复制。

(作者:季媛媛 编辑:徐旭)

季媛媛

记者

新健康版记者。跟踪报道医疗医药大健康行业最新动态及相关政策解读。常驻上海,关注新药研发,也关注疾病预防。(微信号:jyy199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