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线日记⑤丨攻坚高风险区,珠医百人抗疫突击队海珠城中村“追阳”记

关注疫情防控曾婷芳,特约李申恒 2022-11-25 18:34
“疫”线日记④丨13天交付5680个床位!广州建筑白云区应急隔离转运点项目投入使用 “疫”线日记③丨慢病老人居家如何健康管理?广州阿婆话你知! “疫”线日记②丨广雅学生:疫情居家 赢在自律 展开更多

当前,海珠区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珠江医院紧急组建100人抗疫突击队,奔赴疫情高风险区一线,开展上门核酸采样等工作。

按照当地居委会要求,珠江医院抗疫突击队队员分组前往凤阳街道康乐村、南洲街道南洲后滘西禄村等多个高风险区,进行核酸采集、抗原检测和信息登记工作。

由于居民住宅十分密集,巷道狭窄,光线昏暗,行动十分不便。突击队员穿着防护服,腰间悬挂着试管、拭子和垃圾袋,逐栋逐层上门采样。

居民楼大多没有电梯,队员只能爬楼采样,穿着防护服戴着N95口罩爬楼,更是对体力的极大挑战。

出一次采样任务要爬楼近4小时,来回穿梭的队员,往往要忙到晚上九十点才能结束当天采样任务。

珠江医院李申恒医生海珠一线抗疫日记(节选)

2022/11/17

每个人都不是“孤岛

第二天。

今天我们进入“格子化”管理的康乐村。

一路乘坐接驳车过来,转了多少个弯已经记不清了,晕头转向,身前身后都是“握手楼”。我们来到了一个被称为“第四方格”的区域,志愿者看起来多了很多。

立即忙碌起来,通知已经做好登记的村民依次排队做单管核酸,不能下来做核酸的需要上门。我和队员们都知道,这里是海珠区阳性患者最多的地方之一。

与昨天不同的是,今天我看到了更多的“大白”,有后勤保障人员、保安、各类司机等等。所有的生活物资都已准备到位,一个几乎有半立方米容积的箱子也只能放下3份生活物资。做完核酸后凭借登记记录领取一份或多份生活物资,有些无法提供登记记录的也一样能够领取属于自己和家属的生活用品。无论疫情多么凶险,任何时候,每一个人都不会被遗忘,也不能被遗忘。

 这里楼层阻挡了光线,黄昏天色一晚,开展工作将更加艰难,我们小组加快了进度,队友之间相互帮忙,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任务后再次集结。

 回到住处再看时间,差不多又是22:00了。晚餐放在房门外,还是温的。我们支援别人,我们也被别人支援。

 

2022/11/20

总是安慰

今天来到的是海珠另一疫情凶险的地区——凤阳街叠彩社区。今天的任务是“追阳”。

一排排的电梯楼里出现大面积阳性感染者,足见奥密克戎的传染性之强。做为一名医生,我想知道这里到底发生过什么,又发生了什么,将来会怎么样。

然而,或许一切过后,这些都不那么重要了。留下来的是我们一起奋战过的足迹,一段段难以忘怀的记忆。

作为一名医生,我诊治过很多病人,走进他们的内心,也到过很多患者的家中做家访,全面了解患者的家庭关系、社会环境以及这些因素对疾病带来的影响。这次,真正使我印象深刻的,是疫情之下,一些阳性家庭所展现出来的坚强。每一个家庭都是一个故事,故事里的事都是真实的事。

有一个住在5楼的三口之家,夫妻关系融洽,小男孩5岁了。二胎政策放开后,妻子刚刚怀孕了,把老家里的阿姨接过来,居家照顾,期待另一个小宝贝的降临。疫情突如其来,所在小区被封控了。这家在混采检测中发现有阳性,但不确定是谁。他们封控在家,我们上门做核酸采样,还给每人做了抗原检测,初步确定是阿姨阳性。小男孩乖巧听话,妈妈一叫就跑到门口配合检测。我蹲着给他采样,看着他的小脸,想起我儿子小时候的样子。我在这个家庭的门口采样,停留时间也不长,但是得到这个家庭的无比信任,坦率对我谈到他们的各种担忧和焦虑。我只能尽力安慰。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普通疾病损害的最小单位是个人,而疫情损害的最小单位却是家庭。

 

2022/11/22

闯“龙潭”

今天转移战场,来到海珠区“龙潭村”。

这里河涌交错,河涌两边榕树茂盛,建筑充满古韵,颇具水乡乡土气息。

这里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居住,从事各种商业手工业加工业,带来了当地的繁荣。这里也是广州疫情最为严峻的地方之一。我们赶到这里便迅速投入,熟悉情况,开展工作对接,来不及整理思绪。

我和另一名队友一起进入“第六方格”。每栋楼进去以后先爬到最高层,再往下一层一层排查。可能是层层的雨衣+防护服密不透风,可能是我们刚开始爬楼速度有点急,同行的志愿者出现了“低血糖症状”,我注意到他气促急喘,爬楼明显力不从心。正想提醒他,就听到他说,“我感觉心慌得厉害,头也好晕。”我们赶紧让他坐下歇息一会儿。

他慢慢缓过来,说耽误了时间,赶紧进行。但我们考虑到他的情况,后来爬楼速度也照顾他的速度,慢下来。听这位志愿者说:“昨天还有3个战友同我一起在这片区域,今天两个人都不舒服,缺口的志愿人员要明天才能补充进来。“

采样时遇到一个独居老人。子女都已成家,不在身边,独自留守城中村,居家隔离。采样时我有意多跟老人说点话,就问他:“阿伯,你家庭条件不错,为什么不去条件好点的小区住,却留在村子里住?”老人微微笑了笑,没说话。其实,不用老人家说我也知道答案。老人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这里是他的家。俗话说,穷家难离,故土难舍,他站在这里就已经说明了一切。

我们来到这里,也说明了一切。

 

2022/11/24

暗巷渺思

今天仍在下雨,天阴沉沉的,有些灰暗。淫雨霏霏,多少影响心情。除了疫情需要防护,雨情也需要防护。于是,在“大白”防护服外,再披一层透明雨衣做防护上阵。

经过前两天和志愿者的互相磨合,大家都彼此熟悉了很多,提高了效率。

穿行在龙潭村一条条阴暗逼仄的窄巷,摸索在灰蒙蒙的握手楼间隙,周围寂静,只听见自己和同伴的脚步声和呼吸声,心情也有些抑郁。人真的是环境的产物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是范文正公的理想境界;我等俗人,难。

忽然想起我儿子爱唱的一首歌: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和我那么像……,可不是嘛,穿上防护服,所有的“大白”、“雨衣”都一个样儿,除了有高矮之分,就剩下声音之别了。

做完一栋,赶紧到下一栋。四周静寂,雨继续下,落在暗巷中,感觉有一种莫名的喧闹,像是精灵在吵架似的……我赶紧逐走飘渺的思绪,收摄心神。我们需要更快的脚步,驱赶这疫情。

这栋楼里有一家三口,孩子在读高一,一直隔离在家上网课,估计很久没见过外人了。一听到我们做核酸的声音,立即就跑下楼奔到门口,动作迅捷,充满活力。看到这个充满朝气的脸庞,听到年轻的声音,我的精神不由为之一振,感觉大家的精神也抖擞了许多。

从暗巷中走出,有一种呼吸到光的感觉。

(作者:曾婷芳,特约李申恒 编辑:李艳霞,许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