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魏彤、郑玮 广州报道
“香港通关对我们来说是重大利好。过去三年,两地许多青年交流活动、就业创业辅导活动都难以推进,相信通关后人才往来、活动交流等都将迎来‘爆发式’复苏。”在广东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现场,三年来首次赴穗线下参会的广东省政协常委、香港广东青年总会执行主席、新鸿基地产执行董事郭基煇难掩兴奋。
1月12日,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对外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其中出现超10次。面向2023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高水平建设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同时,强调高质量建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为港澳居民在粤发展提供更加便利条件。
郭基煇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下称“南方财经”)专访时表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持续深化融合发展以及各项利好政策陆续出台,越来越多香港青年认同并愿意前往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发展。未来湾区应加快做好人才流通、基建联通、机制互通、资金融通以及资讯畅通等“五通”工作,激活粤港澳三地协同效应,加快迈向世界级湾区。
(广东省政协常委、香港广东青年总会执行主席、新鸿基地产执行董事郭基煇,受访者供图)
62%的在粤港青“融湾”意愿增强
南方财经:你今年的提案主要关注哪些话题?
郭基煇:本次参会,我带来了3个提案,以帮助香港青年解决学业、就业、创业、置业面临的实际困难,进一步促进大湾区人才双向流动以及完善通关后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做好“五通”工作。
提案根据香港广东青年总会联同香港大学、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及香港明汇智库,四度开展的《香港青年大湾区发展指数2021-2022(就业篇)》(下称《报告》)调查得出,其中港青认同及愿意前往大湾区内地九市发展的比例显著提升。《报告》显示,在港的受访青年中,愿意去大湾区内地九市发展的青年比例上升至41%,已身处广东的港青中有62%表示自己比2018年更愿意前往湾区内地九市发展。
此外,香港青年对薪酬、医疗、教育等问题更为关注,对人才培育、专业资格互认、税收优惠等现有政策的认可度较高。但也需要看到,目前香港与内地的互联互通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其中,在人才往来方面,去内地发展对香港青年的吸引力仍需提高;资金方面,对长期在内地投资的企业及个人仍需提高税收和投资等方面的便利;在置业方面,需要考虑进一步出台更具体、易操作的政策措施,畅通港人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置业的专项资金流入。
南方财经:聚焦人才吸引力问题,未来大湾区可以如何进一步提升人才吸引力,促进人才在三地流动?
郭基煇:首先,可进一步加强粤港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对接,引导更多内地大学与香港提供副学士课程的院校达成衔接协议,并支持港澳办学机构在湾区内地九市开设更多非营利的港人子弟学校。港澳办和特区政府也可协调三地高校,适度提升海外和大湾区人才奖学金金额和名额,尤其可扩大“一带一路”奖学金的获奖名额、扩大其中的特定国家范围,吸引国际学生来港和大湾区就读。
同时,应进一步探索打造港澳居民熟悉的生活环境。我们建议湾区内地九市政府可建立更多一站式“港式国际社区”,通过“政企合作”的方式,分阶段为符合资格的港澳和国际人才,减轻人才住房负担。同时,进一步提升政务保障服务,扩大港澳居民“回乡证”在湾区内地九市的应用范围,包括企业注册登记、内地购房、预约看诊等使用范围等,让未符合资格领取内地居住证的人才享受更多生活便利。
搭建“五通”桥梁,迈向世界级湾区
南方财经:你在提案中还提到应进一步促进大湾区资金融通,目前存在哪些壁垒?未来可如何探索改善?
郭基煇:在内地投资多年,我发现在我们资金投入后,部分港企在内地进行再投资,需参照外资管理要求,先将税后利润汇回香港后,再汇入内地,一方面增加了企业行政和资金负担,产生了不必要的额外程序及成本,另一方面,也让港资港企难以准确把握大湾区快速发展的机遇。
因此,我建议在大湾区内地九个城市,将符合条件的港资企业的定位和政策待遇与外资企业的身份有效区分,放宽“白名单”港企集团在公司设立及投资、再投资等方面的限制,给予“白名单” 内的企业在内地境内投资和跨境税务安排方面,与内地企业获得同等待遇。
南方财经:你提到可通过做好“五通”工作加快建设世界级湾区,如何理解“五通”?
郭基煇:“五通”分别是人才流通、基建连通、机制互通、资讯流通和资金融通。我们希望可以通过“五通”加大湾区联合招引人才的力度,争取引进世界各地具代表性、高潜力的重点企业。同时,为已取得香港工作签证的人才到湾区内地九市提供签证便利,建立粤港有关在港外籍人士赴内地工作签证恒常联络机制,缩短审批时长,简化审批手续。
在顶层设计方面,建议申请从国家层面出台《深港河套科技园联合方案》。仿效《南沙方案》及《横琴方案》深化粤港澳互利共赢合作的精神,向中央争取为进驻河套科技园的企业、人才、产业等提供相应税收优惠及政策支持。
以生物科技产业为例,可给予产业创新的政策支持,例如内地有关部门回应业界需求提供基因数据等便利“过河”的“绿色通道”,临床试验结果互认,加快两地药物审批上市制度等,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打造成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热土。
近年来,我们也看到中央和省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便利港人港企在大湾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我们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及青年团体能够在通关后更多来港,与在港商会、同乡会、青年组织合作举办交流活动,扩大政策的“宣传面”,招引更多香港和国际人才和企业,前往湾区内地九市投资兴业、就业创业。
(作者:魏彤,郑玮 编辑:李振)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