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委员看湾区丨广东省政协委员霍启山:以文体艺为切入点,助力香港青年扎根湾区内地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南方财经全媒体丁莉,喻淑琴 广州报道
2023-01-13 13:58
港澳委员看湾区|广东省政协委员林志成:粤港澳三地优势互补,深化“旅游+”跨界创新发展 港澳委员看湾区|广东省政协常委马志达: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助力澳人澳企融入湾区发展 港澳委员看湾区丨广东省政协委员彭富强:加快人才互联互通,大湾区有望打造成高水平人才发展新高地 展开更多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丁莉 记者喻淑琴 实习生邱丹丹

1月8日早晨6时半起,深圳湾、文锦渡、落马洲支线3个陆路口岸开放通关,大批香港旅客从重启的关口入境,“小别”三年的两地居民再次重聚。

随着恢复通关,如何把握复苏的重要时机,重启港澳与内地交流合作活动,特别是增进青年对湾区发展新局面的了解和认同,并融入湾区发展大局,成为重要课题。

近年来香港青年来内地发展呈现怎样的新特点、新趋势?目前香港青年赴内地发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促进香港青年融入大湾区内地城市?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了广东省政协委员、香港广东青年总会主席霍启山。今年广东省两会期间,他的提案围绕“香港青年赴内地交流”建言献策。

“粤港澳大湾区机遇处处,正是香港青年融入发展的黄金时机。”霍启山建议,以文、体、艺作为切入点,深化姊妹学校交流、打造“大湾区青年节”,促进香港青年到大湾区内地城市交流,施展才干、实现梦想,融入湾区发展大局。

(广东省政协委员、香港广东青年总会主席霍启山  受访者供图)

近四成港青愿赴湾区内地城市发展

南方财经:近年来香港青年来内地发展呈现怎样的新特点、新趋势?

霍启山:香港广东青年总会每年都会联合香港大学等围绕港青“四业”问题进行调研。2022年8月,我们发布的《香港青年大湾区发展指数2021-2022》,对近年来香港青年来湾区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香港青年对大湾区发展规划的认知及认同度创新高,九成受访者表示曾听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相较2017年数据增幅近一倍;35%的受访者认同大湾区发展规划;此外,近四成受访者愿意去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

其次,受访者赴湾区内地发展意愿同收入、教育水平、年龄等因素相关。数据显示,收入越高越愿意去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月收入在50000-59999港元的青年中,76%表示愿意。中学或以下学历及硕士以上学历的香港青年比拥有副学士或学士学位的意愿更高,占比47%及49%。30岁以上青年比30岁以下青年更愿意去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其中35-39岁青年愿意比例最高,达47%。

最后,身处内地的港青更愿意留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32%的香港受访者更愿意往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而已身处广东的青年意愿则高达62%。

南方财经:1月8日起,香港与内地将逐步实现全面通关,这给香港青年来内地交流带来了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霍启山:实际上,这三年疫情给两地交流带来了多方面的阻碍。粤港澳三地交流活动几乎全面陷入停顿,比如,延续40多年的省港杯在这几年都已中断。此外,调查发现,超七成年龄介乎18-35岁的香港青年,在疫情暴发前,每年至少回内地一次,近半人几乎每月回内地一次;但疫情后,近九成港青至今没有回内地。

随着通关恢复,被中断的交流将重启,但同时也给香港青年赴内地发展带来一些新的挑战。特别是在初期,香港青年可能需要时间重新适应当地的文化及社会发展新况,有关部门、平台也要多和香港青年分享目前最新的情况。

南方财经:你认为目前还有哪些问题阻碍香港青年留在并融入内地?

霍启山: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方面,目前香港青年对内地城市了解不平衡。随着广深港高铁开通,交通网络日益便利,香港青年对深圳、广州等重要节点城市渐为熟悉,经常往来这些城市参与举办展览、演出及比赛;但他们对于非重要节点的内地城市了解不多,更遑论到当地发展。

另一方面,文化制度差异仍构成香港青年赴内地发展的主要顾虑之一。数据显示,香港青年赴内地就业主要关注法律医疗及子女教育问题,73%的受访者担心不熟悉内地法律制度,72%的青年对内地医疗水平心存顾虑;近四成香港受访者希望子女入读国际学校,22%倾向选择香港课程及可衔接香港教育制度的港人子弟学校。

此外,信息不对称、不畅通,特别是疫情暴发以来受制于交流活动停滞,香港青年对大湾区就业、创业等政策信息接收碎片化,自身发展定位不清晰。

以文体艺为抓手打造大湾区青年节

南方财经:针对香港青年来内地发展的现状及各项问题,你有何建议?

霍启山:促进香港青年来内地发展需要社会各界从上至下的努力,以增进这一群体对内地的了解和认同。在政府层面,广东省可以成立专责办公室,提供一站式窗口服务。例如,成立辅助赴大湾区发展港青专责办公室,向当地的香港青年提供四业等信息,一站式解决其难题;同时发挥窗口作用,定期举办联谊活动,增强其归属感。

同时,在生活层面需要多维度打通香港与内地壁垒。教育上,可以推动大湾区内地学校开设港澳子弟班;并争取内地城市认可香港副学士资历,让香港副学士毕业生可升读内地大学,鼓励更多提供副学士课程的院校与内地大学达成衔接协议。医疗上,扩展医疗券的使用范围至大湾区内地城市符合特定条件的港资机构,从门诊扩大到住院等服务。

此外,两地需尽快重启多元化交流活动,特别是软性文体艺交流活动,吸引香港青年增进对国家的全面了解,增强国民身份认同。除了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足球赛、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体验,还可加入中华文化或科研成就等特色行程,丰富体验并增强民族自豪感。政府也可资助非牟利青年组织筹办相关活动。

南方财经:文体艺活动在港澳青年融入湾区方面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霍启山:香港青年过往与内地的交流活动多集中在就业创业主题,因此尽管近年来其对国情的了解有所加强,但制度及文化差异问题仍然存在。实际上,交流融合应从娃娃抓起,应当将两地人民相互认识的时间推前至学童阶段,加深对彼此文化背景的认识,在这方面,文体艺活动无疑是重要抓手。

首先,可以优化大湾区内姊妹学校的交流,即让香港中小学与内地学校缔结成姊妹学校,并安排教师学生互访。姊妹学校还可以开展“云共享课堂”,共同上一些国情和通史类课程,线上线下多渠道加强交流。这能够帮助香港青少年及早了解大湾区,并与姊妹学校的学生建立友谊,日后彼此扶持,从而提早适应湾区生活,减少日后到湾区就业升学的障碍。

其次,以文化、体育、艺术为切入点打造“大湾区青年节”,举办多元化交流、大型文艺表演及大型体育活动,让香港青年有机会亲身感受当地生活和文化。

南方财经:你认为应如何促进香港青年在产业方面融入大湾区发展大局?

霍启山:在就业创业方面,港青也可以从文体艺方面着手。“十四五”规划将文体产业作为重要发展内容,特别是粤港澳将承办第15届全运会,相信势必掀起全民运动热潮,并促进大湾区体育产业深度合作;加之广东是制造业强省,目前文创产业与制造业正加速融合,这都为香港青年在内地提供了新发展空间。

为促进港青在内地就业创业,需进一步打通信息渠道,帮助港青找准定位。比如推出“大湾区港澳青年招聘”专属网页,或在受港青欢迎的YouTube等平台定期更新招聘信息,有针对性地方便其了解企业需求。同时,持续优化各项青年实习计划,增加广东省内香港大学生暑期实习的地区、行业和职位。

南方财经:南沙在促进港澳青年来内地发展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霍启山:以往,前海链接香港,横琴对接澳门,相比于这两大平台,南沙的定位一直不甚清晰,而去年南沙方案的出台转变了这一局面,也为南沙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南沙土地广阔,空间充足,随着高铁、邮轮码头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南沙也将逐渐融入湾区1小时生活圈内,未来能够吸引更多企业迁入,这也将为香港青年来内地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增量。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丁莉,喻淑琴 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