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看湖北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分层分类多元评价高校建设 培养国家战略需求人才

21看湖北王雪 2023-03-04 15:56

高校在人才培养机制与建设国家战略人才目标匹配度、分类评价体系完善度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全国两会看湖北丨全国人大代表、骆驼股份董事长刘长来:规范资源循环利用 推动中国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全国两会看湖北丨全国人大代表马新强: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助力湖北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 全国两会看湖北丨全国人大代表、高德红外董事长黄立:加快无人机立法进程 开放轻小型无人机空域管控 展开更多

南财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记者陈红霞、王雪 武汉报道

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本次两会他将提出三份建议,分别是加快实施高等学校分类评价改革、加快构建高校人才培养融合创新模式以及加快布局光电子信息领域国家实验室。

尤政指出,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是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中之重,高校是人才培养与各类人才聚集的高地。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机制与建设国家战略人才目标匹配度、分类评价体系完善度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此外,尤政指出,在新旧动能转换日益迫切的当下,如何有效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资源,激发区域创新活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步骤。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受访者供图)

实施高等学校分类评价改革

《21世纪经济报道》:2021年,教育部为鼓励高校各展所长出台了教学评估实施方案,当前各高校教学评估发展有何差异化?

尤政:由于我国高校的学校特点、学科特点、地理位置等存在诸多众多差异,学校的发展规律和方向各有不同。但目前的评估指标体系难以扭转办学趋同问题,仍待进一步细化。

首先,评价指标“立足不稳”。目前高校的“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现象已显著改善,但其影响仍难以在短时期内彻底消除,一些高校还未找到科学的评价标准,以“唯论文”为单一量化考核标准仍在继续。

再有,当前的教育评价指标设置未完全反映国家战略需求。一些高校为了取得更好的评估结果,热衷于扩张规模,以举办特色专业见长的院校不断向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最终导致办学目标及方向趋同,将教育评价的关注点放在论文、专业排名上,与聚焦重大问题、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割裂。

《21世纪经济报道》:您认为如何进一步实施高校分类评价改革?

尤政:第一,进一步完善高校有关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和激励各类高校在不同领域各展所长。例如,针对高校实际情况建立“重创新、比贡献、讲质量”的分层分类多元评价机制,根据高校特点列出评估指标,形成针对性更强的评价参考系,兼顾学科比例结构和高校的功能定位等因素。

此外,办学目标强调国家需求导向,并落实在评价指标设置中,研究型大学要加大具有重大原创性成果的指标权重,应用型大学则增加人才培养与教学工作指标的权重;还可以引进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引导高校建立与分类评价相适应的自我评价体系,以发挥评估对高校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第二,重视市场导向在高校特色和分类发展中的作用,改变评估结果与资源分配的单项传导。相关部门需要引导省属高校关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让社会资源成为地方高校发展的有力支撑,从而推动高校的特色化发展。

不仅如此,相关部门还需制定连续性政策,为高校个性化、特色化发展赋能,改革以量化取向为主导的“双一流”评价制度,构建增值性评价体系及案例评价体系,淡化学科评估及其他排名结果与资源配置的紧密相关性。同时,需重视弱势院校群体的发展困境,避免高校间的差距日益扩大。

构建人才培养融合创新模式

《21世纪经济报道》: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努力培养更多科学家、一流科技人才、创新团队等目标,目前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否与国家战略要求相匹配?

尤政:我国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机制与国家战略人才目标的匹配度建设。首先,高校人才培养与国家需求间的供需匹配存在失衡。例如,集成电路等战略性产业面临着人才缺口。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反映出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水平不高,输送的毕业生难以达到新产业、新业态在人才知识技能结构、素质水平的要求。

其次,高校人才的培养方式也应该与现实需求相适应。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既联系着产业需求侧,又连接着科技供给侧。但从当前的就业形势反映出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无法满足需求,并且也反映出高校师资能力建设提档升级的紧迫性,亟需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

此外,高校普遍没有实现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方案,难以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制砖”模式,使用同一套方法、同一个标准,培养拔尖人才和卓越人才,导致学生既支撑不起原始创新研究,也解决不了复杂工程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您具体谈谈应该如何改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尤政:第一,不断完善评价导向,摒弃一套标准培养两种人才的观念做法。在拔尖人才培养方面,要厚植专业基础,并加强交叉、前沿学科的引导;在卓越人才的培养方面,要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第二,塑造多元融合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高水平大学一方面要加强基础科学和高科技领域的研究,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上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要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不断向制造业注入人才活力。因此需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基础研究的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形成融合式创新。

高校层面要结合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完善自身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合理设置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指标,解决短期考核指标与长人才培养周期不匹配的问题。

建设光电子信息领域国家实验室

《21世纪经济报道》:2023年开年,湖北省武汉市召开的“新春第一会”提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您认为应该如何践行?

尤政:我建议湖北依托在光电子信息领域的研究优势建设国家实验室,以强有力的技术源头支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区。

一是湖北省需依托优势资源,加快布局光电子信息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区域分工协作,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

一方面,湖北省可以依托武汉光谷布局光电子信息领域的国家实验室,积累技术源头优势,加快推进信息感知处理、通信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在技术输出源头、技术服务和技术引领等方面形成示范,回应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

另一方面,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科教大省,湖北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成果转化等方面,与长三角、珠三角有着长期的密切联系,也是支撑沿海、引领西部的重要支点,应发挥好各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和作用,畅通信息共享机制,加快形成区域协作体系。

二是湖北省可以总结各地自主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经验,加快出台政策指引,高效配置科研资源。

首先,湖北省要加强顶层设计,引导地方合理配置研发投入,集中资源投向有基础、有潜质的前沿研究且与产业集聚一体的布局。其次,湖北省还要尽快出台区域性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的制度安排,完善高水平大学服务地方发展机制等。(华中科技大学宣传部王潇潇对此文亦有帮助)

(作者:王雪 编辑:陶力)

王雪

21记者

关注华中区域、新能源、科技等条线新闻,欢迎交流。联系方式:13001159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