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看湖北丨全国人大代表、高德红外董事长黄立:加快无人机立法进程 开放轻小型无人机空域管控

21看湖北王雪 2023-03-04 11:14

从加快完善相关法律体系、进一步理顺管理责任主体、扩大轻小型无人机飞行管理试点范围等方面推进低空经济发展,激励无人机企业科技创新,以高质量科技供给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国两会看湖北丨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王红玲:依托中碳登建设全国碳市场核心枢纽 全国两会看湖北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分层分类多元评价高校建设 培养国家战略需求人才 全国两会看湖北丨全国人大代表马新强: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助力湖北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 展开更多

南财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记者王雪 武汉报道

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型无人机行业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各类主体对低空空域需求日益旺盛。“但截至当前,连续三年列入国务院立法计划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导致实践中无人机空域使用管控依然存在‘无法可依’问题。”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高德红外董事长黄立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指出。

黄立建议从加快完善相关法律体系、进一步理顺管理责任主体、扩大轻小型无人机飞行管理试点范围等方面推进低空经济发展,激励无人机企业科技创新,以高质量科技供给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外,黄立表示,中国的红外行业发展已处于先进水平,红外芯片领域在民用大批量制造和低成本制造方面已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在某些高端领域还处于追赶阶段,需要企业在有战略和想法的基础上开展具体行动,脚踏实地突破“卡脖子”技术。

(全国人大代表、高德红外董事长黄立/受访者供图)

加快无人机立法进程

《21世纪经济报道》:2023年的两会您将提出哪些建议?为何提出此建议?

黄立:建议加快无人机立法进程,更大力度开放轻小型无人机空域管控。无人机在社会治理、城市安全、关系国计民生的测绘、巡检等野外作业上有独特优势,能大幅降低人为作业风险,有效提升作业效率。其中,农林植保、警用安防、电力巡检以及物流货运等领域对无人机的应用需求极为迫切。

当前,轻小型无人机存在立法滞后、立法效率层次低等问题。近年来,民航局先后出台了《轻小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规定(试行)》《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空中交通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但均是行业管理部门的规范性文件。效力级别更高且内容更为全面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至今尚未正式颁布。

由于“无法可依”,导致空管部门对正常飞行需求进行“从严管控”,同时“黑飞”现象也难以约束。长期来看,既不利于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又不利于促进轻小型无人机行业的良性发展。

因此,我建议加快轻小型无人机立法和管理改革,进一步优化低空空域审批流程,充分释放我国轻小型无人机的消费潜力,满足社会治安、城市智慧化管理等多方面需求,激励无人机企业科技创新。

《21世纪经济报道》:您认为如何合理地开放轻小型无人机空域的管控?

黄立:第一,加快完善轻小型无人机低空空域适用法律法规体系。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等部门应加快推进《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发布。在分级分类、空域规划、空域使用等方面进一步适度放宽、优化。例如,放开低空空域或超低空空域,轻小型无人机在真高300米以下空域飞行无须报批。

第二,进一步理顺轻小型无人机低空空域使用管理责任主体。建议打通军航、民航和地方政府管理渠道,建立“军地民”协同管理机制,将真高300米以下空域轻小型无人机的飞行主管单位明确为地方公安机关,涉及“黑飞”或违法行为,统一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查处。

第三,扩大轻小型无人机飞行管理试点范围,创新管理工作。建议将湖北作为空域改革试点地区,探索建立无人机空域使用管理的绿色通道,简化、放宽审批手续,建立统一的无人机空域使用管控平台,由公安部门一站式受理,一个窗口审批。

持续发力红外高端领域

《21世纪经济报道》:您的建议与高科技企业直接相关,您如何看待当前对中国的科技制裁?中国在突破“卡脖子”技术方面有哪些优势?

黄立:我们成功解决“卡脖子”的经验是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要有十年不鸣的耐心,同时,还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突破。例如早先中国在红外芯片领域发展起步晚、技术积累底子薄,但通过10年的努力,已能自研红外芯片,并且技术水平已达到西方标准,这样西方自然也就卡不了我们“脖子”了。

首先,我国当前已具备发展高科技的环境土壤,中央系列文件均强调发展科技。其次,国家还出台了很多支持政策,例如补贴、增值税返还等,均利于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再有,各级政府特别是湖北省政府、武汉市政府对高科技民营企业特别关注,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最后,技术创新要靠高科技企业自身。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造就了大批高科技企业,通过开展双创工作让创新创业的种子长进了千千万万科学工作者心里,在国家政策带动下,通过科技赋能成果转化,让更多高精尖产品能服务于国家。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您所在的红外行业目前处在怎样的发展阶段?还需要突破哪些瓶颈?

黄立:红外热成像是非常重要的领域,特别是在国防方面。在大批量制造和低成本制造方面,通过高德红外等企业多年的努力,我国红外行业技术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通过产业化布局,我国红外芯片生产制造能力能够比西方更强,制造成本更低。但在某些高端领域,我国还处于赶超西方的阶段,还要继续发力和创新。

(作者:王雪 )

王雪

21记者

关注华中区域、新能源、科技等条线新闻,欢迎交流。联系方式:13001159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