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东莞镇域经济|石龙:百年商贸名镇如何再振兴?

大湾区观察南方财经全媒体郑康喜 2023-05-15 16:00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康喜 东莞报道

近期,首批发运装载工业原料的集装箱,以“湾区一港通”模式在石龙码头完成通关手续,通过内河驳船运至南沙港,再出口至约旦。通过港口代码共享、跨关区监管协同,石龙码头将成为南沙母港的延伸,石龙港从此实现大湾区组合港、一港通双覆盖。

一直以来,石龙都是广东著名商埠,商贸发达、码头兴盛。从1911年广九铁路通车开始,石龙跃升为广东交通枢纽之一。近几年,借助广东铁路国际物流基地,石龙成为广东中欧班列、水铁联运的重要始发地和“一带一路”的节点镇。

交通区位优势使得石龙成为东莞最早发展工业、日资企业最为集中的镇街之一。自京瓷集团创始人稻盛和夫把在中国大陆第一笔投资放在石龙后,石龙先后吸引日本京瓷、柯尼卡美能达、尼得科(电产三协)等世界500强企业落户,为该镇现代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以此形成了全镇电子信息、医药食品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回顾过去,石龙以自身交通优势和外向型经济,一度在发展中创造了诸多辉煌。而近年来,由于受土地资源制约、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等复杂环境影响,这座传统商贸重镇遇到了产业结构压力、空间不够,新动能不足等发展瓶颈。

2022年,石龙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3.48亿元。在全省和东莞吹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2023年,传统商贸名镇石龙,应该如何走出一条具有石龙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推动日资企业本土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日资企业一直都是石龙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987年,日本京瓷株式会社开设石龙粤龙环球光学制品厂。之后,京瓷创始人、日本“经营四杰”之一的稻盛和夫到石龙考察,开始继续扩大京瓷在石龙的投资。

(图为东莞石龙京瓷有限公司)

彼时,恰逢大型跨国企业产业转移,京瓷之后,日本美能达株式会社、电产三协制作所株式会社、TKR株式会社、拓普康光学机械有限公司等一批日资企业纷纷来到石龙建厂生产。投资集中于技术密集型项目和高附加值项目,也带动了石龙产业配套的起步,成为石龙产业发展的基本盘之一。 

而近年来,随着疫情冲击叠加国际局势不稳定等因素影响,石龙当前产业结构隐忧不断。“石龙外资企业产值占比将近七成,本土大体量民营企业不多,对高质量发展造成一定影响。”石龙镇副镇长何荣坚表示,这决定了在石龙经济的基本盘中,稳外资尤其是日资企业变得非常重要。

何荣坚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石龙较早意识到外源型经济植根性不强的特点,将会导致与本土产业发展脱节,进而致使石龙产业结构不和谐、不均衡,进而影响高质量发展。此前大多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是产研销分开,生产基地在国内,但研发、销售仍在日本,在当下,这必然不利于当地高质量发展需求和企业国内市场的开拓。

“因此石龙较早进行外源经济与内源经济相互弥合与彼此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推动日资企业本地化发展,探索具有石龙特色的稳外资模式。”何荣坚表示。

以京瓷为例,从1996年开始,京瓷便探索与粤龙实业公司合作成立中外合资,后者是石龙政府专门为日资企业成立的配套服务公司。合资模式具体是石龙占有京瓷股份,并派代表加入董事会。经过多年发展,京瓷株式会社转“合资”取得的成功经验,坚定了石龙跟外资企业进行“合资”的信心。而后,利富高、山阳稻田、京瓷美达等企业也相继转为合资企业。

“合资模式的优势在于,石龙在京瓷产业布局、订单和市场等方面,可以起到合作和风险抵御等作用,使企业韧性更强。”何荣坚说。

合资之外,石龙还推动日资企业转型升级,帮助企业将产研销一体均落在石龙,并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同时,发挥日资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链主作用,助力石龙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

京瓷光电科技(东莞)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京瓷集团在其他地方一般投资一种产品的生产,但在石龙有三家公司9种以上产品,分布于不同市场。随着中国国内市场需求的增长,公司也会加大国内市场的开拓,继续加强自动化和合理化,同时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和研究。

凭借一系列创新举措,石龙在去年东莞全市外贸承压背景下,进出口总额增长12.0%,增速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

开年至今,石龙依旧将稳固和拉动外资放在重要位置,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将开年“出海”招商首站定在日本,该次拜访也同样收到正向效果。3月以来,石龙先后与多家外企达成增资扩产合作意向,相关企业决定把生物医药相关产品线向石龙转移,多家企业明确将加大研发投入,并计划推动研发中心向中国国内转移。

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产业成增长引擎

开年至今,全省吹响了坚持以制造业当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号角,抓经济、拼速度成为主要任务。“对工商业起步较早的石龙来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依旧在产业。”何荣坚介绍。

过去几十年,石龙依靠电子信息产业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几年,石龙围绕把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作为该镇新动能培育的“头号工程”,以新兴产业建设作为石龙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引擎。

2021年,石龙以西湖信息产业园及其相邻片区连片地块纳入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联动拓展区,该基地的建设是石龙在科技创新和培育新动能方面的核心体现。

驱车来到基地,生物医药龙头企业众生药业正在热火朝天进行项目建设,相关项目将最终建设成为集基础研发、成果转化、临床应用、高端制造一体化的现代国际化专业医药大健康产业基地。

作为一家石龙本土上市企业,众生药业去年实现营业收入达26.76亿元,同比增长10.17%。今年一季度,企业在报告期营业收入7.47亿元,同比增长10.50%。

相关数据显示,去年全国规上医药制造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近3万亿元,同比下降1.6%。在此背景下,众生药业丰富的产品管线,以及在创新药领域的研发布局,为业绩增长提供了支撑。其中如抗新冠病毒一类创新药RAY1216、第四款获批的国产新冠口服药乐睿灵®来瑞特韦片等。

(图为众生药业)

众生药业董事长陈永红表示,目前,众生药业主营业务涵盖中成药、化学药等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逐渐形成以创新药为发展龙头、中成药为业务基石、化学仿制药为支撑的业务体系。在陈永红看来,以创新药为龙头,既可以作为企业的增长点,也有可能为未来推动中成药国际化提供赋能。

过去一年,石龙全力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首批12个重点产业项目投资和金融支持额度合计超100亿元,其中,联东U谷、诺威利华等项目均已动工。还成功构建起生物医药创业投资基金,生物医药产业生态正在形成。

但另一方面,发展至今,土地资源匮乏依旧制约着石龙的发展。同时,石龙规上企业、高企数量均不足东莞全市总数的2%。而人才、资金等层面的不足,也限制着该镇在新动能培育上的发力。

何荣坚表示,为此,石龙除大力推动拓空间外,更是提出“1+2+1”产业布局,稳定现有优质企业基本盘,大力培育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大力发展商贸业。

而面临全国各地在生物医药产业上的激烈竞争态势,石龙的思路似乎更加清晰。“下一步石龙会围绕这个产业布局,重点突围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药、医疗器械等细分赛道,这些方面石龙目前已有基础优势。而数字经济的布局同样也会将生物医药结合,侧重于数字医疗细分赛道。”何荣坚进一步表示。

传统商贸名镇再振兴

百年前,随着铁路运输的不断发展,石龙一跃成为广东商贸重镇。而来到高质量发展的当下,石龙又该如何重振这一名片?

何荣坚介绍,在“1+2+1”产业布局下,石龙提出大力发展商贸业,打造辐射周边的区域消费中心。未来,石龙要继续强化“商贸重镇”的传统形象和品牌价值,以重新打造辐射周边地区的区域性商贸中心为目标,重振石龙商贸优势。

今年“五一”假期,石龙主要影院、商超、酒店、餐饮等消费场所总客流量14.53万人次,比2022年同期增14.17%,总销售额1413.86万元。人均消费方面,住宿业人均消费升幅较大,比去年增长20.39%。从“五一”期间的消费情况看,石龙消费比2019年同期均已恢复并超越原有状态。

诚然,商贸的振兴,首先离不开人流、物流的集聚,这正是石龙作为处在轨道上、拥有“一站一港一江”交通区位的独特优势。

今年,位于石龙的东莞站可搭乘广深港高铁直接前往香港西九龙,带动莞港两地间人流、物流加速回暖。而驰而不息的“钢铁驼队” 中欧班列,也推动物流、人流、信息流等在石龙集聚。与此同时,“深圳蛇口-东莞石龙”组合港也正在推动石龙在国内国际物流通道的畅通。

何荣坚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为把握列车通港新机遇,今年石龙成立了对接穗深港专班,承接穗深港要溢出,拓展石龙融入大湾区的深度和广度。这无疑将在更大范围内为石龙商贸的振兴提供了新机遇。

从城市发展轨迹看,黄金大动脉交汇处,将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商贸发展关键要素,往往能诞生新的商业中心。随着交通的加速汇聚,石龙重振商贸便有了最大底气。

未来,东莞火车站地区将定位为“以商贸物流、生活服务为主导的东莞市区门户的中心”。规划建设的东莞站TOD项目,围绕交通、产业、商圈,正在形成一个城市功能高度复合的活力策源地,成长性具备极大的想象空间。

与东莞其他镇街不同的是,作为传统商贸镇,石龙非常重视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老城区、新城区和西湖区三大区域,基于各自优势发力商贸,如新城区和老城区打造以各类消费为主的商贸综合体,强化商贸镇的品牌价值。西湖区则主打TOD项目开发,包括大力推动旗云城市广场的建设,并谋划将其打造为“年轻人的潮玩新天地”。三大区域各具优势,形成互补、错位发展的城市特色。

下一步,石龙将进一步打好消费“商圈牌”,打造多元化特色商圈体系,除西湖片区TOD外,对老城区整体进行商业活化,在新城区提升汇星商业中心及其周边商圈品质,聚集更多消费人气。

何荣坚表示,今年,石龙要抢抓消费复苏新机遇,发挥好作为传统商贸重镇的基础优势,重塑石龙体育消费、批发市场、夜间消费、文旅融合等品牌价值,加快形成消费畅旺的小气候,打造辐射周边的区域消费中心。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郑康喜 编辑:于长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