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康喜 东莞报道
6月2日,占地21万平方米的汇迅·湾区创科项目一期智造空间在东莞塘厦正式启用。10家莞深两地的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材料等先进制造领域企业,成为首批入驻园区单位。
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规律,积极主动承接发达经济体和先进城市产业转移,已成为加快产业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深圳从上世纪90年代后开始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将相关产业向东莞、惠州等周边城市转移。
彼时,东莞以长安、凤岗等为代表的南部临深镇街,开始承接深圳产业、人口、资本等要素外溢,形成总部在深圳,产品研发与生产制造在东莞的一体化双城协同发展格局。
而未来,东莞如何成为深圳都市圈的重要发展引擎,关键就在松山湖科学城与南部九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南部九镇探索东莞镇域经济发展样本的主要路径。
早在2020年,东莞就提出将加快推动南部9镇全面对接和融入深圳,深莞合作迈入新阶段。两年后东莞再次提出,南部九镇要打造深莞深度融合发展的样板。
当前,东莞南部九镇在产业新动能、产业空间、人才以及营商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短板和不足。而随着惠州、中山、江门、汕尾等地加速与深圳的融合,东莞实际上面临很大挑战。在广东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当下,南部九镇应该如何借势突围?
产业融合新趋势
纵观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较好的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移与升级都是推进各自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如上海与苏州、深圳与东莞等。
深圳产业转移最早开始于上世纪90时代。2015年以来,深圳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一批技术密集型产业开始大面积进入东莞。在这个过程中,南部九镇依托其自身地缘优势和产业差异化优势,得以快速承接深圳产业转移,也奠定了当下南部九镇主要的产业基础与格局。如凤岗、塘厦、黄江、樟木头等东莞临深片区镇街,电子信息几乎都是其支柱产业。
发展到现在,南部九镇在深莞深度融合发展中的角色仍以产业协同为核心,这也是其打造莞深度融合发展样板的主要内容。发展至今,深圳这座大湾区中心城市,与东莞在产业上形成了辐射、溢出和分工为主的产业关系。
聚焦至南部九镇,则主要表现为从单纯承接转移,转变为协同互补、分工协作,向产业链的高端环节迈进,进而推动两地在先进制造方面不断升级迭代。
“近年来,深圳的科技资源、研发实力不断向东莞渗透,带动了东莞的产业升级,而东莞优良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基础,使深圳各产业供应链不断完善。”凤岗天安数码城总经理余安定表示。
而随着深圳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优势企业布局南部九镇,也带动了相应产业集群的向外延伸,使得两地围绕某个产业集群形成生态融合共生模式,产业分工深化和联动发展效应进一步凸显。
这一效应在莞深两地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方面体现较为明显。目前在东莞,该产业集群代表企业主要分布在松山湖以及南部九镇,前者以华为为代表,后者则以步步高系、塘厦镇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代表。
在塘厦镇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里,东莞顺络电子有限公司正在围绕精密电子陶瓷、磁性器件进行生产。顺络电子是一家总部在深圳的上市企业,塘厦项目主要从事无线充电模组、贴片电感、精密陶瓷部品的研发制造等。全部投产后,将成为顺络电子在全球最大的无源元件制造基地。东莞顺络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新平表示,未来将继续吸引相关大湾区供应商落地基地,形成莞深两地互联互通局面。
而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东莞经济转型发展、承接深圳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塘厦之所以能将临深产业基地打造成为莞深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合作试验示范区,其“科技创新+高企培育”的双轮驱动,是一大优势所在。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塘厦拥有国家高新企业512家,总量居东莞第四位。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51家,总量居东莞市第一位。
除新动能发展外,塘厦在产业空间拓展上也位居南部九镇前排。2021年,塘厦以约325万平方米旧改体量,拿下各街镇更新宗数及面积第一名。这为其参与两地产业分工深化和联动发展提供了极大优势。
但另一方面,反观虎门、长安、大朗等传统产业强镇,近年来受到资源碎片化、发展空间不足、高素质人才储备不足等因素限制,在和深圳的融合发展中,存在着现代产业体系单一和“大而不强”、产业集群“全而不新”、产业规划同质化等一系列痛点。而大岭山、黄江、樟木头、清溪等镇街,经济规模和产业规模不够也是一大难题。
深圳市先行示范区经济专家组专家任颋表示,在广东坚持以制造业当家的大背景下,深圳在产业布局上,先进制造业园区依旧会留在深圳非核心区。同时他表示,在深圳都市圈的三个城市吸引力方面,深圳在融资、法治化营商环境、人才吸引力、数字化发展等其他软成本上,远优于东莞、惠州。
而这些恰恰也是东莞南部九镇当下的痛点之一。通过对东莞南部九镇的集中调研发现,整体来看,受制于以上诸多痛点影响,南部九镇目前在进一步承接深圳新一轮城市、产业外溢上明显后劲不足。在围绕大湾区纵身协同的产业发展布局,构建良好生态融合、紧密衔接、互为支撑的产业分工模式上,南部九镇依旧“任重道远”。
如何成为都市圈内的融合样板?
作为莞深融合发展的先行军,东莞南部九镇在莞深两城深化跨区域合作、促进协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中,一直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近年来,在产业融合之外,以南部九镇为“头雁”,莞深两地在交通、人文、服务等方面,已然实现了高度产城融合,也进一步带动了两地同城化进程。随着软硬联通的加速,南部九镇正集体向深圳靠拢,代表东莞,拉开与深圳的同城化进程,重塑着都市圈的格局形态。
去年8月,广东规划将全省划分五大都市圈,东莞、惠州、深圳(含深汕合作区)组成了深圳都市圈。按照规划,深圳都市圈将依托西部沿海走廊、中部隧洞走廊、中部谷地走廊和东部盆地走廊,串联国家现代服务业与头部企业节点(深圳会展海洋城-东莞滨海湾新区)、国家综合性科学创新中心节点(松山湖科学城-光明科学城)、湾区制造总部技术转换节点(塘厦-平湖北/坂雪岗-大运新城)和湾区先进制造产城融合节点(坪山-惠阳-大亚湾)。
具体到南部九镇,则主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终端、新材料及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基础,朝着高端产业与高品质都市空间协同发展产业组团、湾区制造总部技术转换节点迈进。
但实际上,南部九镇能否真正完成该规划目标,从当下现实基础和上述痛点角度观察,至少还存在着较大提升空间。赛迪华南智创中心主任龚佳勇表示,目前南部九镇在打造深莞深度融合发展的样板上,尽管出台了诸多政策,但目前仍显后劲不足,主要原因在于,东莞对于当下南部九镇如何在“双区”重大机遇下寻求高质量发展,仍旧缺乏清晰的战略定位。
“这就导致南部九镇在产业规划、资源配置、对接机制、空间梳理等方面,依然表现出各自为战、甚至‘一拥而上’的局面。”龚佳勇进一步表示。
在龚佳勇看来,自2019年以来,东莞一直强调要从战略层面谋划与深圳的合作。但观察以“先行军”身份与深圳深度融合的南部九镇,目前却仍难以“一盘棋”的姿态与深圳协同发展。他建议,在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当下,莞深两地都在加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东莞要真正站在“双区”角度全盘统筹,梳理南部九镇产业门类和链条环节,在都市圈内,与深圳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相互协同的产业关系。
今年2月,东莞召开南部九镇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再次提出,市级层面要健全完善统筹协调机制,鼓励南部九镇在土地收储、深化投融资机制改革、破解项目难题等方面先试先行,以实际行动支持南部九镇加快高质量发展。这被视为东莞吹响全市统筹南部九镇深度融深的主号角。
但在“双区”和都市圈建设机遇下,南部九镇面临的挑战和竞争同样突出。此前,东莞早于惠州承接了深圳电子信息产业转移。而近年来,惠州则凭借临深区位且相对低廉的地价,吸引了越来越多深圳新能源企业落户。其中,比亚迪、欣旺达、德赛电池、锂威新能源等深圳新能源龙头企业重仓惠州。这为惠州携手深圳竞逐新能源赛道,带来极大利好。
与此同时,中山、汕尾等省内城市,近年来也纷纷加入到与深圳协同发展的竞跑之中。综合来看,东莞南部九镇如今面临着内生动力不足和外部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
龚佳勇认为,东莞南部九镇应借鉴昆山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与深圳形成一定产业级差,利用自身产业门类齐全优势,加紧推动包括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供应链灵活程度、创造价值能力、现代产业体系要素协同能力等在内的产业链现代化。从当下来看,惠州、中山、汕尾等地,在该方面与南部九镇仍存在一定差距。
作为上海科创成果转化、产业协作配套、金融服务溢出的重要承载地,昆山2022年GDP达到了5006.7亿元。昆山崛起的“秘诀”在于,得益于早前上海的产业转移,昆山工业门类和产业链齐全,但经营成本却非常低。发展到现在,昆山已经可以与上海形成良好的错位和协同发展态势,继而利用其优势招商引资,将相关产业做大做强。在完成了产业链现代化后,昆山便能再度牵手上海,围绕其更为高端的产业上演“双向融合和对话”,形成优质的双城生态圈。
受访专家表示,当前,我国都市圈正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成为空间布局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而区域集群的内涵是创新集群和产业集群。未来,对于深圳都市圈而言,其核心动力将会落在可持续创新上。如何在产业协同的优势之上,打造区别于松山湖科学城的创新优势,成为深圳都市圈“星链”创新网络中的重要部分,是未来东莞南部九镇在高水平对接和融入深圳都市圈方面要回答的命题。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郑康喜 编辑:于长洹)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