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深蓝③ |苏鲁粤海洋装备企业数量领跑全国,珠海联动广深港澳拓展海洋经济合作圈

大湾区观察彭敏静 2023-09-26 19:51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彭敏静   珠海报

海洋经济对生产总值的贡献愈发明显。《2022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经初步核算,2022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94628亿元,比上年增长1.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8%。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海洋科技相关的海工装备、海洋探测、海洋牧场等海洋经济种类不断更新、规模不断扩大,各地在海洋科技方面加速布局。

珠海市民营经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梅耀敏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珠海应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机遇,发挥珠海海洋资源和毗邻港澳的地理区位优势,深化与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海洋领域合作,拓展海洋经济合作圈,促进人、物、资金、信息等资源要素更加便捷有序流动。同时,把握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发展契机,发挥深珠海洋资源、科技、产业互补优势,推动深珠共建海洋经济深度合作示范区。

城市向海图强

沿海地区是国内外海洋资源开发的重要区域,为海洋装备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中国海洋装备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涵盖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海洋浮体结构物和其他海洋资源开发装备。这些技术的研发和运用将极大提升船舶的运行安全性和效率,同时可以降低运维成本,提高船舶的整体效益。”中国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蛟龙号”首位大洋深潜女科学家唐立梅在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科技与创新论坛第三届大会上说。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查询天眼查数据了解到,细分到海洋装备区域分布看,全国存续在业的海洋装备相关高新技术企业共2820家,东南沿海区域的企业数量较多,前三甲分别是江苏(418家)、山东(377家)、广东(347家)。

以珠海为例,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已成为珠海海洋经济一张亮丽的“名片”。珠海拥有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深海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珠海依托中海福陆重工、三一海工等龙头企业,不断构建研发、制造、配套产业链,初步形成了上下游配套齐全、技术先进的海工配套产业集群。

“珠海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是珠三角地区海洋面积最大、海岸线最长的城市。”在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副主任、原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孙冬柏看来,珠海应把海洋产业放在首位,在新时代和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下实现错位发展、特色突出。

“在海洋领域,我国有很多还处于发展阶段或者满足不了海洋战略发展需求的产业,比如海洋仪器依赖国外的海洋仪器。在海洋药物方面,珠海在药物开发方面有非常好的基础,未来如何向海洋要新药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孙冬柏表示,珠海需要结合国内外的相关情况进行海洋仪器开发,企业则需依据技术基础和潜在的市场去布局。

“如果没有相关的生态、没有相关的政策指导,企业发展不起来、产品用不上去,则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孙冬柏建议,要从政府政策引导上出台相关的政策,培育自主的企业和产品。

海洋装备“自主化”

“10年前我开始从业,当时无人船只是很窄的细分领域在应用,目前已经拓展到海洋、石油、风电甚至海洋牧场等领域都有了成熟的应用。”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洋事业部总经理唐梓力亲身见证了无人船的发展。

无人船只是我国海洋装备发展的一个缩影。唐梓力感叹,从刚开始造出来一个类似航模的玩具,到已经做出来像“珠海云”的大系统,中国在海洋智能装备在全世界已处于第一梯队。

据悉,“珠海云”由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主持制造,该船是全球首艘具有自主航行功能和远程遥控功能的智能型海洋科考船,获得了中国船级社颁发的首张智能船舶证书。其主体设备国产化率高,动力系统、推进系统、智能系统、动力定位系统以及调查作业支持系统等均为我国自主研制。

“无人船艇各国齐头并进,目前很难说‘谁先谁后’,美国、以色列、英国、法国和中国为代表的典型头部企业都在发力。”唐梓力说。

唐梓力表示,中国在海洋智能装备这块在全世界是处于第一梯队的,但是在一些方面仍需要突破。包括脱离平台技术以外的、面向具体应用对象发展出来的技术,海洋装备的应用依赖的基础配套,利用固定风帆来驱动的无人船艇等。

海洋装备“自主化”在深潜技术方面亦有所体现。

“我们的深潜技术比较领先,第一代的‘蛟龙号’当时最大下潜深度是7062米,主要是集成的成果。第二代‘深海勇士号’的国产化程度达到了95%,第三代的‘奋斗者号’是全国产化,已经达到世界前沿的科技水平,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潜到10909米。”唐立梅表示,随着科技进步,未来的海洋装备会更加先进,为海洋科学研究和作业开发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尚普咨询集团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海洋装备进出口金额分别为28.97亿美元和56.71亿美元,进口同比增长17.14%,出口同比下降8.31%。未来随着国内外海洋资源开发需求的增加,中国海洋装备进出口规模将保持稳定增长。到2027年,中国海洋装备进出口金额将分别达到38.5亿美元和92.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6%和6.8%。

“蓝色”可持续发展

如何防治和解决多样化的海洋灾害,走向“蓝色”可持续发展?

海洋观测是一种采集海洋环境数据的技术,可以提高海洋灾害的预测和监测能力。海洋与气候变化密不可分,海气的相互作用可引发全球或区域气候异常和气象灾害。加强海洋观测,有助于减少灾害的损失,保护海洋经济。

经多年布局,我国初步建立了五大近海业务化观测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位海洋站观测系统331个、海岛自动气象站310个、船载自动气象站100个、业务化锚系浮标237套、表层漂流浮标200套、Argo浮标200余套、潜标40余套,规模位居世界第二。

“近海污染的污染物来源比较广泛,污染物的扩散路径比较复杂,所以我们如果要做污染物的防治和生态修复,首先第一步就是要对海洋环境实时监测,可以知道污染的来源、扩散路径和污染物引起的生态危害,这是实现生态修复的最大前提。”澳门大学海洋科学及技术系系主任、区域海洋研究中心代主任徐杰说。

生态环境的监测需要海洋环境实时、水文气象、生态环境要素等多要素的环境监测,这些信息可为后续开展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在唐立梅看来,未来海洋装备的前沿技术和研究方向主要围绕提高观测效率,扩大观测范围、提高观测精度和促进科学研究这几方面展开。

“自动化的观测平台和无人潜水艇等都可以更快更准确收集海洋数据,提高海洋观测的准确性和效率。新的海洋装备和技术可以让人们进入更广阔的海洋领域,比如深海领域、极地领域,从而扩大海洋观测的范围。”唐立梅说。

此外,在她看来,新的海洋装备,比如多功能雷达、卫星遥感等可以提供更精确的观测数据。此外,新的海洋装备和技术还能推动了海洋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海洋的复杂性和变化性。

(作者:彭敏静 编辑:喻淑琴)

彭敏静向TA提问

记者

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动态,聚焦珠海澳门,涵盖金融市场、产业发展、创新创业等方面。欢迎与我交流分享,邮箱pengjm@sfc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