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大湾区“新信号”:以产业科技合作为重点,做实“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南财观察·广东两会

大湾区观察彭敏静 2024-01-23 22:05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彭敏静  广州报道

粤港澳合作再上新台阶。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2023年被赋予“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的全新定位。

1月23日,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简称《报告》)在部署2024年工作时明确,做实“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加快建设世界级的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更好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支撑带动作用。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发布5周年、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广东提出,将携手港澳打造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走出高质量发展之路、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特质的大湾区。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离不开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背后包括财政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甚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营商环境进一步完善等诸多方面。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大湾区通过把各城市的资源和优势整合在一起,有望为引领新一轮制度型开放探路。

以产业科技合作为重点

粤港澳大湾区,以不到全国1%的国土面积、5%的人口总量,创造出全国11%的经济总量,正在成为引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日新月异,一个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正在形成。”广东省政协委员、华盈香港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林栋表示,在产业融合方面,大湾区形成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互补互促、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建成世界制造业重要基地、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世界旅游休闲中心。

广东提出,要围绕“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全面深化粤港澳合作,携手推动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更大进展。

在产业科技方面,广东将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同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留意到,横琴、前海、南沙、河套重大合作平台,或将为深化粤港澳合作增加新动能。《报告》明确,要始终牢记服务港澳初心,以产业科技合作为重点,把横琴、前海、南沙、河套这几个龙头舞起来,加快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区域产业融合是关键,融合的抓手是科技创新,目标是要打造类似‘硅谷’的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模式。”林江表示,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四个平台的核心优势是开放,围绕着打造中国版的“硅谷”的目标,可通过开放打造世界一流的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形成一个从科技研发、小试、中试、批量生产到大规模生产的产业闭环,从而满足市场需求。

2023年,四个平台已经取得颇多新突破,包括横琴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鼓励类产业目录等顺利落地,“分线管理”配套财税政策和海关监管办法出台实施,“二线”通道建成并通过验收,前海累计引进全球头部服务商152家,南沙开发建设加力提速,累计落户港澳企业近3000家、投资总额超千亿美元,河套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顺利开园。

如何让横琴、前海、南沙、河套这几个龙头“舞起来”?《报告》做了更清晰的谋划。

《报告》明确,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抓好横琴跨境资金“电子围网”建设等工作,加快实现全岛封关运作;推动修订前海合作区条例,打造融资租赁、航运服务、海工装备、国际咨询等集聚区;编制实施南沙新一轮总体发展规划,加快南沙先行启动区建设;推动出台河套深圳园区条例,强化“一河两岸”、“一区两园”统筹开发利用等。

林江表示,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在产业和定位上有差异化的发展,为此可以让更多的人财物等生产要素在不同的平台当中自由组合,演变成为不同的产业链,实现粤港澳三地融合发展的目标。

探路制度型开放

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是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如今,广东自贸试验区已成为我国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试点区域。

1月19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行动方案》公布,重点聚焦四个新定位:高水平对外开放引领区、高标准国际贸易枢纽区、高能级现代化产业聚集区、粤港澳高度协同发展示范区。该方案提出,率先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将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商务人员临时入境、数字贸易、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开展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

为深化对外开放合作,《报告》亦明确,推动自贸联动发展区创新发展。

广东自贸试验区将打造成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和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重要平台,有望构建与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形成一批示范引领性经验。

随着城市距离被拉近,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等“软联通”的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合作越来越紧密。

2023年,广州站至广州南站联络线、南珠(中)城际、广河高铁机场段开工建设,深中通道主线全线贯通,琶洲港澳客运码头投入运营,港珠澳大桥车流量创历史新高。此外,还启动“数字湾区”建设,“港车北上”、“澳车北上”、“经珠港飞”、人才签注、利率“互换通”等落地实施。

“大湾区的‘硬联通’‘软联通’持续拓展深化,‘湾区标准’出台,‘港车北上’‘澳车北上’落地,‘港澳药械通’‘跨境理财通’‘湾区社保通’等系列举措的落实,让港澳民众有了更大的获得感、幸福感。”郑林栋说。

《报告》还提出,从粤港澳三地发展所需、民生所盼出发,持续推进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合作,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根据《报告》,2024年,广东将坚持软硬联通一起抓,推进“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做好广珠澳高铁前期工作,加快皇岗、沙头角等口岸重建和改扩建。用好管好港珠澳大桥,优化完善“港车北上”、“澳车北上”,稳妥推进“粤车南下”。同时,扩大“湾区标准”清单和“湾区认证”项目范围。扩大“组合港”、“一港通”试点,强化大湾区贸易、航运枢纽功能。

此外,《报告》明确,支持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锚定目标建设好深圳先行示范区,落实综合改革试点第二批授权事项清单;高水平推进五大都市圈建设,形成区域互补、协调发展新优势;支持惠州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支持中山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推动佛山三龙湾、东莞滨海湾、江门大广海湾、肇庆新区等建设,加快汕头、湛江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支持梅州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

“制度型开放意味着一定要有‘活水’,有来自于国际一流的研发、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技术给予支撑。通过大湾区各个城市的差异化分工和紧密合作,目标是要打造中国版的‘硅谷’。”林江表示,未来,需要深化港澳与内地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促进要素高效便捷流动。

(作者:彭敏静 编辑:李振,喻淑琴,)

彭敏静

记者

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动态,聚焦珠海澳门,涵盖金融市场、产业发展、创新创业等方面。欢迎与我交流分享,邮箱pengjm@sfc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