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金融大咖说丨专访布鲁金斯学会唐睿思:全球化对半导体业至关重要,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仍在继续合作

21对话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袁思杰 2024-03-05 16:40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袁思杰 广州报道

“在人工智能驱动的世界里,价值将流向数字化转型、技术服务以及软件。”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唐睿思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时表示。

唐睿思长期研究人工智能、半导体和高科技等领域,曾担任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负责全球数字战略服务及亚洲区半导体咨询业务。此前,他还担任英特尔中国区总经理,在科技领域深耕超过二十年。他也是清华大学客座教授和商业咨询公司Integrated Insights的创始人。

在近期备受关注的人工智能话题上,唐睿思认为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处于世界领先的行列,未来前景广阔,但仍需思考如何打造一个创造价值的盈利模式:“中国的一大优势在于,企业家和小企业总能创造巨大的影响。所以需要给他们更多发挥空间,让他们能创造、推广新的想法,在中国人工智能领域产生价值,实现规模化并创造利润。”

谈及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唐睿思认为全球化将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半导体可以说是人类制造的最具挑战性的产品,就像是人类能力的顶峰,一个国家不可能在这个产业的所有方面都领先。”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伴随着个人电子消费市场的不断增长,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被列入我国重点发展的先进制造业之一。根据“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将围绕技术升级、特色工艺突破、产业发展和设备材料研发四方面重点发展。

对于半导体行业而言,需求在中长期将持续增长这一趋势没有改变。麦肯锡公司的预测显示,到2030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美元。

“在一个半导体工厂里,可能有55种或者60种不同的机器,200到300种不同的化学材料。在这些类别下,甚至还有更加细分的类别和板块。得细分市场者得天下。”唐睿思进一步指出。“因此,中国企业不应关注全方位的竞争,否则只会落后于每个板块各自的领头羊,应专注在真正能够取得成功的领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细分板块和产品上。”

中国的科技创新应该着重提升哪些方面?中国科技企业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走向全球?未来在全球半导体市场竞争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唐睿思谈了自己的看法。

科技创新需要市场、技术和企业家的引领

《21世纪》:新质生产力近来在中国受到广泛讨论,其重点强调技术驱动的增长模式,也成为了国际上智库与媒体关注的焦点。您如何理解这个概念?新质生产力将如何塑造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

唐睿思:如果从经济学角度看,让经济增长有两种方式:投入更多劳动力,投入更多资本,或是通过改进生产力让劳动力和资本更加高效。要让生产力更先进,劳动力和资本效率更高,技术就是秘诀之一。

中国在其增长模式上确实面临挑战,由于人口结构因素,劳动力将会减少。另外,由于债务、去杠杆以及全球资本问题,进入市场的生产资本越来越少。因此,确实需要一个新的增长模式。要给经济注入新动能,中国确实需要一个新增长模式,而发展新技术是非常有效的。简单来说,自动化可以取代对劳动力的需求,让劳动生产率更高,一个工人能同时做五件事,不用亲自动手只做一件事。在各种创新中,主要有三种由技术驱动的形式:第一是效率创新,也就是通过技术把同样的事情做得更好;第二是制造创新,即精密复杂产品的制造,运用技术提高质量,使规格更精确,将软硬件结合,从而提供更好的产品;第三是科学创新,即实质性突破,创造新事物,而通过创造新事物,就能够建立新的产业,创造新就业、新领域,并吸引投资。中国在这些方面都做得很出色,尤其在效率型产业中表现最佳,这是中国真正领先的方面。

展望未来,有两个方面的创新能够助力中国发展。一是提高中国在效率型产业中的领导地位,从而推动中国企业在制造型产业中向价值链上游迈进,二是让中国在传统上由西方和日本主导的科学型新产业中获得其应得的全球份额。而这些创新都需要市场、技术和企业家的引领。对于政府这样的第三方决策制定者来说,决定哪些创新有用哪些没用实在是太复杂了。要让中国成为企业家和民营资本投资重要创新的最优之地,政府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最后,在让技术创新影响经济发展上,中国和各国政府都面临着挑战。因为创新本身就是会带来扰动的,创新会显露问题并打破现状,创新意味着我们做事的方式不同了。而每当现状改变,安于现状的企业、竞争者,以及既得利益者都会抗拒。所以,在稳定与让创新打破现状蓬勃发展之间取得平衡,对中国和其他国家都是一个大挑战。

中国科技企业应引入国际顶尖人才

《21世纪》:您提到,中国科技企业的全球化方式需要有所改变。能否对此阐释?您认为中国科技企业如何真正走向国际?

唐睿思:中国以前的全球化模式很有效。中国过去吸引大量全球资本投资其工厂和企业,尤其是新兴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企业。而中国也擅长生产产品,出口世界。所以,以前中国全球化的很多模式都是有效的。

未来,国际化的规则要发生改变了。因为价值的流向不一样了,在人工智能驱动的世界里,价值将流向数字化转型、技术服务以及软件。而在这些领域,中国还主要关注在硬件和实体上的领先地位。例如,美国软件市场的规模仍在中国之上。因此,要实现全球化,中国企业需要在未来采取不同的运作方式,需采用新的商业模式,打造新的能力。

为什么中国企业需要全球化?很简单,80%的技术、机会以及利润都在海外,只把那20%最大化是无法获胜的,中国企业必须在全球市场中竞争。但由于这个不同的运营方式是围绕服务、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的,中国企业需要适应国际化的商业运作方式,引入国际文化和国际人才。中国企业需要走出去,需要意识到人才是国际化的。考虑到地缘政治因素,如果想在欧洲、美国、印度这些大市场中发展业务,就需要在这些地方设立团队,开展研发,需要投资这些外国市场,而不是单纯运输产品。这意味着中国企业需要改变其运营模式,改变其结构。中国企业里外籍高管的百分比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低,领导层以中国人为主。要更有效地在国际上竞争,中国企业就需要引入顶尖的领导型人才,董事会和行政人员需要更多元化,这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是个文化上的大转变。

人工智能发展需用好优质数据

《21世纪》:近年来,人工智能也是一个热议的话题。从ChatGPT到近来推出的Sora,人工智能正蓬勃发展。您认为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中国处于哪一梯队?中国企业如何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机遇? 

唐睿思: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是值得赞叹的。众多企业家、大企业、科学家都在努力打造人工智能的生态系统。我记得在中国应用的大语言模型大概有275个,这是个惊人的数字。有一些初创公司为这个领域的投资已筹集十多亿美元。所有大公司都在加倍努力,将聊天机器人等产品推向市场。

此外,在核心研究层面,中国高校里有很多科学家在发展突破性的研究。放眼世界,这些研究也在最激动人心、最成功之列。中国在这方面发展成果众多。

我认为,在利用人工智能的盈利模式上,中国其实面临着和其他国家一样的问题。目前的资金大多流向GPU(图形处理器)、半导体、数据中心等方面的技术投入而没有投资回报。由于软件方面的短板,中国面临着一个大挑战:人工智能的价值创造主要通过销售软件,而中国以及中国企业需要思考,如何从软件中获得经济效益,如何从软件中获得持续性收入从而回报人工智能的投资?所以他们需要有一些产业结构的改变。

在某些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都面临着挑战,云端的应用便是其一:尤其在中国,软件作为服务的发展还不发达,很多云端过于彼此隔离,这意味着很难建立模型,小企业很难接触到这些模型和技术,也就很难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应用。因此,一个成熟的、更可移植、不同云可以协作的云端环境是非常有帮助的。

最后,中国有大量优质数据,但很多数据都是相互隔离、独立储存的,企业家和民营企业无法获取。有时数据传输的规则过于繁琐和模糊,分享数据所需的政府审批太多。当然,这也就意味着只有法务资源多的大企业才能获取这些数据,以此建构和训练模型。但是,单靠大企业是解决不了人工智能模型问题的。中国的一大优势在于,企业家和小企业总能创造巨大的影响,所以需要给他们更多发挥空间,让他们能创造、推广新的想法,实现规模化并创造利润。中国也有很多优秀的人工智能人才。

显然,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处于世界领先的行列,未来前景广阔。

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合作仍在继续

《21世纪》:在哪些领域中美可以求同存异,开展人工智能合作?

唐睿思:目前仍有很多美国半导体进入中国,被用于训练、构建人工智能模型。同样,也有很多中国科学家在美国研究,助力开发人工智能的新能力。在复杂的环境下,很多合作仍在继续,很多业务仍在进行。

我最近调研了很多企业,当他们被问到什么是选择技术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最重要因素时(是产品性能和价格?还是地缘政治和供应商来自哪个国家?),他们无一例外选择了产品性能和价格。所以,在这一点上,市场还是发挥着主导作用。

在某些方面的合作,我们还是可以在对国家安全影响最小的情况下,对人类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如疾病预防、流行病预测、新兴的绿色科技、医疗技术、卫星与太空治理、宇宙探索等。我希望中美两国能制定规则,使数据和科学成果可以共享,让两个国家都能分享其各自创造的成果。

全球化对半导体业至关重要

《21世纪》:根据麦肯锡分析,到2030年,全球半导体市场预计将达到1万亿美元。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在全球半导体市场上的优势是什么?中国企业在芯片研发上应注重哪些方面?

唐睿思:中国有许多优秀的半导体企业,拥有强大的设计能力。他们在市场推出产品的速度快、成本低,非常擅长设计物美价廉的产品。由于中国有大量的终端客户,他们与系统开发商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所以中国企业能够迅速根据客户的需求更新他们的产品。特别是在消费产品上,中国的制造业基础非常强大。所以,在过去十年间,中国半导体产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同时,这个行业竞争十分激烈,一家企业不可能在行业的每个方面都处于领先位置。中国企业在化学制品、材料和半导体设备的全球市场份额不到3%,而这些部分都要用于芯片制造。虽然速度较慢,现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也正在增长。

首先,我们必须将半导体产业看作一系列的细分市场:在一个半导体工厂里,可能有55种或者60种不同的机器,200到300种不同的化学材料。在这些类别下,甚至还有更加细分的类别和板块。所以,得细分市场者得天下。中国企业不应关注每个方面的竞争,否则只会落后于每个板块的领头羊。中国企业应专注在真正能够取得成功的领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细分板块和产品。这就是专注。

第二,耐心。现实就是,建立一个优秀的半导体企业,要花费10到15年,这没有捷径,从来没有企业能在5年内就达到业内顶尖水平。这意味着政府的政策、资本、领导层和人才培养都需要有耐心。

第三,全球化是至关重要的。半导体可以说是人类制造的最具挑战性的产品,就像是人类能力的顶峰,一个国家不可能在这个产业的所有方面都领先。中国半导体产业也需要国际供应商和国际伙伴的协作,现实就是如此。

策划:于晓娜 

记者:袁思杰

编辑:李艳霞

监制:朱丽娜

审校:强燕、喻淑琴

设计:郑嘉琪

视频制作:袁思杰

新媒体统筹:丁青云 梁俊斌 曾静娇

海外运营监制: 黄燕淑

海外运营编辑: 吴杭颖

出品: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袁思杰 编辑:李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