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朱丽娜 李金萍 香港报道
“作为港区全国政协委员,我关心的肯定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一方面是河套地区的(发展),一个是跨境数据流通,以及电子商务、内外贸一体化等话题,”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近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
据了解,蔡冠深此次共提交了12份提案,其中有7份是个人提案,包括《关于统筹大湾区跨境数据流通治理 打造世界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关于推进粤港澳国际创科湾建设 宜充分发挥民营科创龙头企业动能》等,其余5份则是联署提案。
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创科建设的提案为例,他指出,大湾区是民营经济发展高地,更是民营科技企业大本营。建设科创湾区,民营科技企业是绝对的主力。
为此,他在提案中建议开展民营科技领军企业认定,“有利于鼓励企业持续深化创新和做大做强,让民营企业愿投、敢投、有回报,不断向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攀升。”
同时他指出,应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参与国家创新计划,“支持民营企业牵头参与组建国家实验室,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加强与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联合研究,支持民营企业在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民营企业合作子项目、子平台。”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一直以来,蔡冠深作为香港商界的翘楚,积极奔走推动大湾区的发展,并于2017年牵头组建了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聚合粤港澳三地各大商会、工商联、机构和企业等。在他看来,大湾区取得的成绩斐然,并已形成了多个千亿级别的产业集群,软硬联通不断完善。
河套跨境数据流通试验区
21世纪:今年您精心准备了超过10份提案带到北京,今年最关心的议题有哪些?
蔡冠深:作为港区全国政协委员,我关心的肯定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一个是河套地区,一个是跨境数据流通,还有电子商务等等。我们也非常关注内外贸一体化的议题,香港非常注重外贸,现在外贸的情况有很大的变化,内地的需求也大,如何促进内外贸一体化融合,是我们现在关心的话题。
21世纪: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您认为大湾区经过这五年的发展,有哪些新趋势和动态?大湾区的深度融合发展对于香港经济及各方面的发展带来了什么新机遇?
蔡冠深:首先,去年粤港澳大湾区GDP已超13万亿元,这个体量非常大。除此之外,8600万人口的庞大市场,已经由以前的出口生产变成现在的消费市场了。此外,大湾区现在正朝着高质量发展迈进,这里汇聚的产业集群,上万亿的、千亿的集群都不少,这是很大的突破。另外,“硬联通”如一小时生活圈的基础设施做得比较完善,“软联通”也在不断加速,目前大湾区方方面面条件都改善了很多。
当前新形势下(粤港澳大湾区)要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谈到高质量发展,就是科技如何跟产业结合实现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有了产业的提升之后,如何跟金融结合才能够产生巨变。同时,人才非常重要。据我的理解,在高质量发展上,广东开局即决战,(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各地市都立下了“军令状”,我也受到很大的启发,也非常振奋。
香港应如何与广东对接,抓住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促进我们的发展呢?首先,在科技研发领域,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占据重要席位,从广州经东莞到深圳,再辐射到香港,而香港有五所世界百强大学(具有科研优势)。第二,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的金融服务可以赋能广东企业,提供IPO、融资等服务。此外,香港的专业服务,如法律服务等,都是我们的强项。除了粤港澳大湾区,香港还应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香港是国际城市,这就是我们优势,跟内地企业强强联手、并船出海。香港的角色是共同的投资者,也可以是联系者、运营者,还有专业服务的优势,我认为这就是香港的机遇。
21世纪:您今年关于统筹大湾区的跨境数据流通、建立产业集群的提案中,提出了在粤港澳大湾区进行跨境数据治理的试点。在您看来,大湾区有什么具体优势?目前跨境数据流通的痛点难点主要是什么?
蔡冠深:在数据经济时代,最重要的是数据,数据取代了石油,成为了最重要的资源。因此,数据的流通很重要。香港是个自由港,我们的数据跟全球之间都是自由流通的,内地的数据在当地也可流通。但跨境就不一样了,包括学术研究、医疗业、金融业、银行业等的跨境数据都是互不相通的。所以我们建议,比如在河套,通过“一区双园”的模式设立一个试验区,把两边的数据都放在一个数据中心里面,那么大家就可以在此提取数据。原始的数据还留在那里不能动,在此过程里面需要有监管,保证数据安全性等等。
数据是各行各业都要使用的。比如说物流业、工厂、金融业的数据,怎么能够流通到一些头部企业,他们有很详细的监管,让他们自己去理顺风险然后进行报备。这样就慢慢地使得数据能够流通、使用并且受到监管。要平衡好数据流通与安全之间的关系,用好数据,同时又把它管好。
破解香港创科发展瓶颈
21世纪:河套一直是深港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合作的示范区,您也在提案中提出了关于河套加强香港跟粤港澳大湾区的产学研的对接。虽然香港有很好的科研基础,(但)在高校里面产学研跟产业链的对接不足,香港科研产品转化率不高的问题应如何借助河套来破局?
蔡冠深:目前来看,特区政府推动北部都会区落地还需时日,现在最快能落地的就是河套。河套是深圳跟香港一河之隔的地区,连在一起就是“一区双园”,香港一个园区,深圳一个园区,可以讲是无缝对接了。有了这个特区中的特区,很多产业可以放进去,包括医疗、生物工程、人工智能、高新科技等。香港很多的大学、医院、金融机构、科研机构等都需要推动两地合作,让两地研发机构、人才、数据等都能汇聚在这里,所以我们希望河套的人员流动能更加便捷。除了人员自由流动之外,我们建议实施“港人港税”。同时,我们既然有了“一区两园”的概念,能不能把重点实验室放在里面,为相关的企业服务。现在人类基因、遗传等的相关货品不能出境,我们希望利用先行先试的措施,引进这些到河套,帮助生物工程、医疗设施等的研发。
21世纪:现在大家讨论热度很高的一个词是新质生产力,您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
蔡冠深:新质生产力就是把高新科技的生产力释放出来,基础研究(的生产力)等释放出来,让研发的成果能够产业化应用。在哪里做呢?河套就是好地方。我们希望河套是一个开端,将来能在北部都会区以及整个深圳进行推广。
推动内外贸一体化
21世纪:现在全球贸易格局、供应链面临重塑,在此背景之下,您提出要全面梳理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的问题清单。作为商界人士,您观察到目前有哪些突出的问题?粤港澳三地在制度的衔接上目前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蔡冠深:在内地,内外贸一直以来是两个体系,内贸就是在当地生产的货,在当地流通不出境。它有一套生产标准、管理体系、认证、检疫等等。而外贸,就是按照国际的标准和方式来生产。很多香港的企业在内地完成生产之后再出口,叫作来料加工,货品进入内地市场是免税的。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框架下,在香港生产的货品加工附加值有30%的话,就是Made in Hong Kong (香港制造),可以零关税进入内地,属于一种特殊的优惠政策。而香港并不是一个制造业发达的地方,那么这样的模式能不能扩展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如深圳、东莞、惠州呢?如果把CEPA机制引入当地,香港制造的货品进入内地就可以享受零关税。这个模式海南岛已经实现,我们希望能把它引入大湾区。同时,竞争加大也可带动内贸的货品质量提升,有竞争才有进步,对老百姓的消费也好,对外贸也好(都有裨益)。
21世纪:您还有一个关于推动国家与东盟在绿色经济合作的提案,您认为香港在科技、金融、国际化这些优势的基础之上,如何推动国家与东盟乃至全球其他地区在绿色经济方面的合作?
蔡冠深:绿色经济是一个非常大的范畴。比如碳排放的计算也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因为内地跟国际的标准不一样,所以算出来的价格会有很大的差距。(所以香港要考虑)怎么能够将国际标准与内地标准进行对接,在碳交易方面发挥作用。
另外,在科研方面,香港在绿色技术研发方面做得不错。特区政府已经开始推广氢能汽车,香港走在了世界前列。除了应用以外,也可以把这些技术引进东南亚,同时把内地资源结合到一起。泰国、越南、印尼等都有庞大的市场,现在我们已经能看到很多内地的新能源车企在当地落地,不光是卖汽车,还落地了生产基地、生产线,以及电池的生产、储能的设施等。此外,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我们的优势是)对绿色产业进行投融资、发行绿色债券等,在这个领域里,香港拥有巨大的机遇,也是我们发展的一个方向。
(实习生林捷欣对本文有贡献)
策划:于晓娜
记者:朱丽娜 李金萍
监制:朱丽娜
编辑:李莹亮 李艳霞
设计:林军明
视频制作:袁思杰
出品: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作者:朱丽娜,李金萍 编辑:李莹亮,李艳霞)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