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有数②|“链”上预制菜产业图谱,谁是“预制菜第一省”?

“链”上预制菜喻淑琴,吴蓉 2024-03-06 21:41

未来预制菜需要突破“有品类无品牌”的局面,增强渠道掌控力。

南财智库研究员喻淑琴、吴蓉

万亿预制菜市场风生水起,正以年复合增长率超20%的速度迅猛发展。无论从经济面还是政策面,预制菜都是热门话题。全国两会期间,预制菜再次引发热议,“行业标准”“产品出海”“冷链物流”等话题屡见报端。而在这些产业共性问题之外,关于谁是“预制菜第一省”的讨论也越来越激烈。

南财智库研究员梳理发现,目前全国已有618个县(市、区)重点布局预制菜,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且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整体来看,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的话,我国已呈现出“两强多新”的梯队格局:广东、山东两个省份在企业数量、产业链布局、创新力、出海等方面,稳居第一梯队;河南、福建、重庆、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紧随其后,积极培育后发优势。

而比较来看,在第一梯队中,山东作为全国的“菜篮子”,在预制菜企业数量方面拥有先发优势,河南次之;广东作为农业大省、消费大省,也是预制菜产业“策源地”,在产业链布局、市场、人才和金融等方面均胜其他省份一筹。

从产业创新性和发展后劲的角度来说,广东堪称预制菜产业的“扛把子”,但山东、河南的实力也不容小觑,正奋起直追中。随着万亿预制菜市场的不断细化、下沉,预制菜第一省的争夺赛或将更为激烈。南财智库研究员认为,要想夺得桂冠,各省份仍需强化在供应端和市场端的创新,同时强化品牌意识,引导省内预制菜产业链朝着系统性、创新性、特殊性、品牌化、国际范的方向发展。

“两强多新”格局出现

对于预制菜产业的发展,业内有个共识:疫情是预制菜产业的催熟剂,塑造了我国食品行业第二条供应链,而各电商、内容和直播平台的助力,则帮助预制菜新锐品牌快速渗入消费者心智,培育消费习惯。

双重因素刺激下,预制菜产业上升态势明显。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月底,全国现存预制菜相关企业6.4万余家,各省市均有布局,区域集群渐显,呈现出“两强多新”的格局,广东、山东是代表性“双子星”。

在《2022年度中国各省预制菜产业发展水平排行榜》中,产业指数排在前三名的省份分别是广东、山东、河南。到了2023年第一季度,前三强的排名顺序依然没有发生变化。


其中,农业大省山东在体量上拥有绝对实力。当前,山东约有9000余家预制菜相关企业,占全国的14%,数量居全国首位。同时,山东拥有全国最大蔬菜集散中心(寿光)和江北地区最大海鲜冷链物流园(诸城),预制菜全产业链发展优势明显。潍坊、烟台、淄博等各市预制菜产业集群也已初现雏形,规模效应初步显现。

在赛迪顾问《2023预制菜产业基地百强研究》榜单中,山东共17个预制菜基地入选,排名第一。其中,诸城市、寿光市进入榜单前三,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广东以13个的成绩位居第二。其中佛山南海区、顺德区和肇庆高要区名列榜单前十。

广东以约6000家的数量居全国预制菜企业总数榜第二,但在质量方面是当之无愧的NO.1。胡润研究院发布的《胡润中国预制菜生产企业百强榜》中,总部位于广东的企业最多,达到20家,位居榜首。

而从上市企业数量来看,广东同样领先其他省份。南财智库研究员查询2022年预制菜上市企业营收50强榜单发现,其中有8家企业总部位于广东,位于第一位。

作为我国预制菜产业“策源地”,广东还是最早系统性、全链条推进预制菜产业的省份,在产品研发、装备制造、标准化生产等方面走在前列。不仅出台了国内首个省级预制菜产业政策,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更鼓励引导金融支持企业培育,形成150亿元预制菜基金群,还建起11家省级预制菜产业园。

“双强”之后,预制菜第三省的位置,有不少省份也正虎视眈眈:近两年,河南加快预制菜产业重点基地建设,以农业产能优势+食品产业基底,期待实现“弯道超车”;上海依托城市消费市场的规模效应,着眼于零售渠道持续加码;西部预制菜投资“首选地”重庆,以产业布局“新IP”与工旅融合“新坐标”积极培育后发优势。广西、云南、贵州等新兴的预制菜产区也通过产品开发、品牌打造等正成为“后起之秀”。

量变之后,质变随之而来,预制菜产业朝着规范化、健康化发展。据南财智库研究员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2月21日,全国已有25个省份出台了预制菜高质量发展相关文件和地方标准。其中,重庆、河南、甘肃、广西等省份更是将“支持预制菜产业规范有序发展”写入了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从最初的观望到后来积极布局,不少省市都已意识到了预制菜对拓宽创业就业、推动消费升级、实现乡村振兴具有积极意义。

广东全产业链想象空间巨大

浪成于微澜之间。当各个省份都在为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而努力时,预制菜市场也进一步被打开。

根据艾媒咨询分析,2019—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接近20%,预计未来也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10720亿元。

海外市场同样天高地阔。背靠海外6000万华侨华人以及3亿泛华人圈,预制菜出海市场前景广阔,恒兴、国联等广东预制菜企业几年前就开始推动预制菜出海产品研发,金鲳鱼、佛跳墙等产品如今已成功上线加拿大和北美市场。

国内外市场已清晰,剩下的就是怎么干。竞逐这全新的万亿市场,各省份需重点回答卖什么、卖给谁、怎么卖三个问题。

艾媒咨询的一项统计显示,在由城镇居民、小型家庭、女性构成的主要消费者画像中,超70%消费者保持较高烹饪热情,居家就餐场景依然存在,预制菜高效、易操作特点有望满足部分消费者注重生活仪式感的烹饪热情。

但品牌影响力是预制菜企业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南方财经粤港澳大湾区数据中心相关数据显示,92.7%的预制菜消费者会优先考虑品牌再进行选购。

此外,除了大家普遍感受到的“年轻族是预制菜消费的最主流人群,90后中青年群体偏好直接加热的快手菜”之外,银发族实则也是预制菜的重要消费人群,这类人群推动了药膳预制菜的兴起,亦可以成为各省发展预制菜新赛道的地区,尤其是广西、贵州等拥有道地中药材的省份。

这为正在积极布局预制菜产业的各省提供了启示:未来各省需要引导预制菜企业突破目前绝大多数“有品类无品牌”的局面,打造爆品卡位品类、抢占市场;拓展品类,抢占C端市场以及外延并购提升市占率,打造平台型企业。

从具体品类和消费意愿来看,预制菜单次消费在21-30元的消费占比为40.7%,占比最大,消费者更愿意为高质量的预制菜买单。在传统的大单品之外,一些特色预制菜,比如酸菜鱼、猪肚鸡、鸡爪等粤式预制菜是市场的“宠儿”,这意味着广东在市场端占了一定先机。

而据南财智库研究员观察,广东省预制菜产业的想象空间还不仅限于此。素以敢想敢干著称的广东在销售渠道方面亦走在全国前列。

今年年初广东“金牌年菜”首航新西兰,成功进军国际市场,更是开启了“农业+工业+文化”的外贸新尝试。此外,广东还联动港澳,率先布局预制菜海外市场,探索成立广东预制菜出海产业联盟,为预制菜产业国际化和中国美食文化“出海”打样。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3年广东省预制菜市场规模达到720亿元,今年更将增至960亿元。

从全产业链来看,预制菜产业还有望被嫁接至传统制造行业,成为后者的第二增长点。以位于预制菜产业链中上游的装备为例,业内预计,包括厨电在内的中国预制菜装备市场有望在五年内升级至千亿元。而厨电正是广东的优势产业。面对传统家电市场增长乏力,广东省家电巨头企业已经将目光转向风头正盛的预制菜,着眼装备制造、冷链保鲜、烹饪改良等方面,未来建议继续跨界入局“卡位入链”。


南财“预制菜经济”课题组:喻淑琴 李振  谭婷 梁小婵 吴蓉 于长洹 刘威 周湘杰 翁榕涛 林鹏  杨期鑫 廖世勇  张梦琦 陈聪 吴泽鑫 王诗雅 李佩

(作者:喻淑琴,吴蓉 编辑:李振,于长洹)

吴蓉

记者/研究员

南方财经粤港澳大湾区中心记者/研究员。常驻佛山,长期关注制造业、消费、外贸、楼市、乡村振兴领域,欢迎沟通交流!邮箱:348475237@qq.com;微信:wr879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