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北京报道 3月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勇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最高检工作报告。随后,报告起草组负责人、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副主任杨剑波做客新华网,为各位网友解读最高检工作报告。
杨剑波说,最高检的工作报告一万三千多字,虽然内容很多,各有侧重,但通篇都聚焦法律监督,着重报告深化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深化公益诉讼检察,加大检察侦查工作力度等情况。报告不仅用具体的数据、案件汇报做了什么,还更加注重深入阐释检察机关履职的理念观念。
核准追诉137起发案二十年以上命案
报告中“为大局服务”位置最先、内容最多、篇幅最长。检察机关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做了哪些工作?
杨剑波说,在维护稳定方面,始终把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定和人民安宁摆在首位。对严重犯罪保持“严”的震慑,坚持什么犯罪突出就坚决惩治什么犯罪,依法从严惩治故意杀人、抢劫、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突出惩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盗窃、诈骗、毒品犯罪,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配合公安机关命案积案攻坚,对137起发案二十年以上的命案依法核准追诉,让正义虽久必至、虽远必达。
在促进发展方面,充分运用法治力量维护经济秩序、稳定社会预期、提振市场信心。比如,聚焦服务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制定办理知识产权案件45项检察举措,强化综合司法保护,加强诉讼环节商业秘密保护,开展涉知识产权恶意诉讼专项监督,促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聚焦维护金融安全,制定服务保障金融高质量发展检察意见,保持对涉众型金融犯罪的高压态势,严惩洗钱犯罪,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谋实策、出实招。报告还体现了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区域协调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情况。
在保障善治方面,2023年,检察机关在犯罪治理、网络治理、社会治理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全面准确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涉嫌犯罪但无逮捕必要的,决定不批捕26.6万人;对犯罪情节轻微,依法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决定不起诉49.8万人。依法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一审服判率96.8%,高出未适用该制度案件36个百分点。会同最高法院等制定专门意见,统一全国醉驾执法司法标准,形成行政处罚与刑事追究衔接的醉驾治理体系。
犯罪的追诉者和无辜的保护者
“为法治担当”是今年报告中的新提法。杨剑波说,“为法治担当”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内在要求,也是维护法制统一尊严权威的客观需要。最高检提出,检察官不仅要做犯罪的追诉者,还要做无辜的保护者。
杨剑波介绍了报告中提到的陈仓抢劫再审抗诉案和“毛某强奸杀人案”。
1997年4月,陈仓伙同他人入室盗窃,被发现后杀人灭口,案发十七年后通过指纹比对被查获。因其翻供,法院认为证据间存在矛盾判其无罪,最高检审查认为现有证据已形成完整链条,能排除合理怀疑,依法提出抗诉,被改判为死缓。
2006年8月,四川乐山有个流浪女被奸杀,毛某前后作了10次有罪供述。四川检察机关审查认为客观证据不能认定其作案,要求DNA鉴定,发现真凶另有他人,督促公安机关依法释放并持续跟进监督,十四年后真凶落网。
杨剑波说,这两个案件非常典型、对比鲜明。
一是案件处理结果对比非常鲜明,第一个案件中陈仓从判决无罪到判决死缓,第二个案件中毛某从涉嫌犯罪到无罪释放。坚持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统一,不偏不倚,不枉不纵,背后就是检察机关秉持客观公正立场的责任与担当。
二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属性体现非常鲜明,这两个案件发案时间久远,诉讼程序复杂,检察机关敢于监督、善于监督,10余年坚持监督,陈仓案更是四级检察院接续监督,最终让有罪者受惩、还无辜者清白,彰显法治正义,体现监督价值。
三是司法机关共护司法公正非常鲜明,两名犯罪嫌疑人被抓获,都是因为指纹、DNA等客观证据比对一致。公安机关发案时全面取证,在追凶时锲而不舍;人民法院在证据存在疑问时坚持罪刑法定,在证据形成链条时依法有错必究。这些都体现了政法机关目标一致,同向发力,共同维护司法公正、保障公平正义的不懈努力。
对各类经营主体一视同仁
民营经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杨剑波说,去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我国经济恢复发展。检察机关跟进创新服务举措,对各类经营主体一视同仁对待、依法平等保护,努力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营造更好环境。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出台两个文件。去年,最高检专门出台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23条检察意见,进一步加强对企业产权的司法保护,促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同时针对民营企业关键岗位人员职务侵占、挪用资金、受贿等侵害企业利益犯罪,最高检还专门出台12条检察举措,促进健全民营企业内部反腐机制。
深化三项举措。一是持续清理涉企“挂案”。对那些公安机关既未撤案又不移送审查起诉、长期搁置的刑事案件,与公安机关共同清理、督办,让长期处于涉案状态的企业“放下包袱、放手发展”。二是深化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对企业及其负责人涉经营类犯罪的,督促作出合规承诺、切实整改。三是发布企业法律风险提示。最高检结合司法办案,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多发的诉讼风险进行分析,发布四个方面38条提示,四级检察院一体推进,促进民营企业预防法律风险。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近期,电影《第二十条》热映,正当防卫成为热词,公平正义备受关注。最高检报告点到了两个正当防卫案例,再次提出“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杨剑波说,最高检报告再次引用2个正当防卫案例,连续6年在报告中向社会释放“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强烈信号。
第一个案件是湖北某棋牌室管理员正当防卫案。刘某酒后在一棋牌室闹事被劝离。次日,刘某酒后持菜刀到棋牌室“讨要说法”,把刀架在管理员脖子上扬言行凶,管理员用手架开菜刀并试图夺刀,在争夺过程中将行凶者划成轻伤。湖北检察机关审查认为,棋牌室管理员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依法不批准逮捕;同时对涉嫌寻衅滋事罪的刘某监督立案,提起公诉后被判有期徒刑。
第二个案件是广西某快餐店老板正当防卫案。黄某以在快餐店吃饭被打、老板负有责任为由,多次索要赔偿,被他人劝离。当日下午,黄某再次到店内,拿出一把菜刀砍伤老板妻子致重伤,并持刀冲向老板。老板从洗菜间拿起两把菜刀和黄某对砍,并呼叫店外群众报警。黄某被砍伤,后经抢救无效死亡。广西检察机关审查认为,快餐店老板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
杨剑波说,这两个案件中,棋牌室管理员、快餐店老板面对持刀行凶的不法侵害人,一个将对方划成轻伤,一个造成对方死亡,从形式上符合故意伤害罪的特征。那么,如何认定事实、适用法律?对检察机关是巨大考验。
从正当防卫的认定来看,湖北、广西检察机关没有采取事后标准来苛求行为人的应激反应,没有因为出现不法侵害人受伤或死亡的后果而息事宁人,而是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适用刑法第20条第3款(对于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等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而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依法认定属于正当防卫,再次彰显“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从检察机关的履职来看,湖北、广西检察机关分别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不起诉决定,一个案件进行立案监督,集中体现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宪法定位。同时,这两个案件只是检察机关日常履职的缩影,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审查认定属正当防卫依法不捕不诉261人,同比上升25.5%,持续引领了正当防卫理念。这些案件的高质效办理,生动诠释了检察机关是公平正义的捍卫者,也是法治理念的引领者。
用法治力量推动网络清朗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在用法治力量推动网络清朗方面,检察机关做了哪些工作?
杨剑波说,从检察办案情况看,网络犯罪持续上升,形势仍然严峻。针对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种种网络乱象,去年最高检专门制定《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网络法治工作的意见》,统筹运用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强化一体履职,协同推进网络空间综合治理。在用法治力量推动网络清朗方面,有针对性地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电诈网赌,最高检会同公安部联合挂牌督办5起重大跨境电诈犯罪集团案件,随着涉缅北电信网络诈骗人员陆续遣返回国,有些案件相继进入检察环节,去年起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同比上升66.9%、起诉网络赌博犯罪同比上升5.3%,反映了打击电诈网赌的成效。
二是针对网络暴力“按键伤人”等违法犯罪,最高检会同最高法院、公安部制定《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对在网上肆意造谣诽谤、谩骂侮辱、“人肉搜索”等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维护公民权益,维护网络秩序。
三是针对“网络水军”造谣引流、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参与打击整治专项行动,对一些收集负面舆情,制造负面新闻,进行敲诈勒索等典型违法犯罪行为坚决予以打击。
打出这套“组合拳”,目的就是要警示“越界”网民: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
(作者:王峰 编辑:陈洁)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