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丨专访全国人大代表陈淑芳:加大种业振兴,创建国家智能设计育种技术创新中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柳宁馨 杭州报道
3月11日,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宁波市农科院畜禽研究所所长陈淑芳即将结束今年全国两会的参会行程,她也接到了农业农村部的电话,告知下一步会充分考虑她带来的建议。
谈及此次参加两会尤其是聆听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收获,陈淑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仅涉及新质生产力相关的内容,还提出要加大种业振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这对我触动很大。”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宁波市农科院畜禽研究所所长陈淑芳,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不懈抓好 “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包括稳定畜牧业、渔业生产能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加大种业振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
陈淑芳扎根宁波象山县海岛30余年,创新探索养殖模式和养殖技术,也亲身参与了象山白鹅产业从小变大、由弱变强的过程。在工作实践中,她意识到当前发展智能设计育种的紧迫性,此次参加全国两会她带来了《关于支持浙江创建国家智能设计育种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议》,关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
智能设计育种技术的全球竞争
智能设计育种是在重要育种性状调控网络深入解析和育种元件挖掘基础上,基于生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构建智能预测模型,设计和模拟最佳基因型,通过生物技术的综合运用,实现精准高效定向培育新品种。
“我国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关系到国家安全,建设国家智能设计育种技术创新中心具有重要意义。”陈淑芳在谈及此次带来的提案背景时表示。
近年来,随着新一代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合成生物等育种前沿技术快速发展,并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交叉融合,催生智能设计育种技术,已经成为世界农业科技的竞争高地。
当前,美国等种业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新的种业科技发展战略,将智能设计育种列为未来生物育种发展的重点方向,推动生物育种步入以BT+IT为特征的育种4.0时代。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和科研育种机构仍处于以常规育种为主、分子育种为辅的阶段,原创不足,迭代迟缓,亟需加快构建智能设计育种技术体系,满足重大新品种培育对优异新基因、新元件、新种质的急迫需求。”陈淑芳表示。
国家智能设计育种技术创新中心旨在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汇聚我国生物育种和人工智能领域优势创新资源,聚焦生物育种和人工智能的融合创新技术,为农作物、畜禽、水产等各物种的育种环节提供底层共性技术支撑,实现传统育种技术向智能化、精准化和工程化转型,推动种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陈淑芳表示,希望国家能支持浙江创建国家智能设计育种技术创新中心,有效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为农作物、畜禽等育种环节提供底层共性技术支撑,实现传统育种技术向智能化、精准化和工程化转型,推动种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加快构建智能设计育种技术体系
从科技、人才、产业实践看,种业振兴的关键有哪些?
陈淑芳认为,要加快构建我国智能设计育种技术创新生态体系,进一步整合农业农村部、科技部、教育部等相关资源,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对我国智能设计育种技术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国家智能设计育种技术创新中心在其中发挥牵头引领作用。
对此,陈淑芳建议,支持浙江牵头建设国家智能设计育种技术创新中心。浙江省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农业科技发展,自1988年以来,先后设立“8812”“9410”“0406”和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集聚整合育种优势力量和资源开展育种攻关,推动浙江水稻、蔬菜、水产、畜禽、茶树、蚕桑、林木等育种技术和育成品种全国领先。
此外,浙江省拥有阿里巴巴达摩院、之江实验室等人工智能领域优势企事业单位,以及浙江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生物育种领域优势科研单位,创新资源基础扎实。
从整体发展方面,陈淑芳建议,加快构建我国智能设计育种技术创新生态体系。智能设计育种核心技术攻关是一项投入大、周期长、难度高的复杂工程,面临原始创新不足、成果转化不畅、复合型人才短缺等诸多问题,亟需从技术、产业、人才等各方面构建创新生态体系,推动我国智能设计育种技术和产业快速提升。
种质资源信息、表型数据、基因型数据等育种大数据是构建智能设计育种算法、模型的基础原料。虽然我国育种科研单位和企业积累了大量育种数据,但存在标准不一、分散存储、利用不足的诸多问题,严重影响智能设计育种核心技术攻关。
“建议依托育种领域专业机构牵头组建中国育种数据开放共享平台,基于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推动我国育种数据的高效集聚和综合利用。”陈淑芳表示。
(作者:柳宁馨 编辑:周上祺)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