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奇瑞集团董事长尹同跃:汽车行业打“恶性价格战”没有未来,要打“价值创新战”

21汽车巩兆恩 2024-03-11 18:39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巩兆恩 报道

今年两会,“如何促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重要议题,多位来自汽车企业的代表和委员为此建言献策,围绕“双碳”、智能、汽车出口、数据产权立法等展开讨论。

其中,全国人大代表,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进一步聚焦中国汽车出口管理体系建设、提高新能源汽车安全及智能化标准、建立碳足迹管理法规、推进E-fuel绿色合成燃料发展等热点难点问题,带来了7项建议。

过去一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破900万辆、渗透率突破30%,自主品牌乘用车年度市占率突破50%,汽车出口全球第一。取得成绩的同时,汽车产业如何从以量取胜的上半场,快速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下半场也成为关键。

就上述问题,两会期间,21世纪经济报道对尹同跃进行了专访,围绕汽车“价格战”、新能源自主品牌高端化、汽车“出海”新机遇、以及高增长背后的盈利难题、“卡脖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尹同跃表示,新能源时代给了中国自主高端汽车品牌后来居上的机会。中国车企积极响应国家新能源战略,提前布局,在新能源汽车最为关键的“三电”等核心技术上相较外国品牌更有优势。

优势之下,国内市场竞争也逐步走向“白热化”阶段。2023年激烈的“内卷”将中国汽车产销规模“卷”到首次双双突破3000万辆,2024年形势依旧逼人,“价格战”未有熄火之意,且愈演愈烈。

“汽车行业打‘恶性价格战’没有未来,要打就要打‘价值创新战’。”尹同跃表示,良性的市场竞争对汽车行业发展是有好处的,但不能是恶性“价格战”。这一轮“卷”,应该变成推动汽车行业转型升级的“大浪淘沙”,而不是劣币驱逐良币的“一损俱损”。

出海方面,面对2023年首次超越日本跃居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大国的成绩,尹同跃告诉记者,中国虽是“制造大国”,却是“品牌小国”,还存在着品牌意识不强,品牌向上能力不足的问题。

对此,尹同跃向车企“出海”提出三点建议,包括:做好质量,坚持自律,珍惜口碑;先予后取,贡献价值,先思考能为当地带来什么,创造什么价值;开放合作,成果共享,与外资品牌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等全价值链开展合作,探索“中国创造、海外制造、海外销售”的本地化经营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上,尹同跃也发表了他对汽车“出海”的看法,强调中国汽车要把关键的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把民族汽车品牌搞上去。继续加大研发和品牌建设投入,打造极致的产品力。

在尹同跃看来,中国要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光有销量规模远远不够,还必须有全球认可的品牌价值。下一个10年,中国汽车不仅要追求量的全球第一,更要追求技术、品质、品牌、社会责任的全球领先。

通过“价值创新战”为中国品牌“做加法”

《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世纪》”):2023年中国汽车激烈“内卷”,“价格战”愈演愈烈,牺牲利润保住市场份额或逐渐成为行业共识。您如何看待以价换量、降价争份额的市场现象?

尹同跃:在当前促消费、扩内需的大背景下,各家车企都在助力用户消费,包括推出很多优惠政策。良性的市场竞争对汽车行业发展是有好处的,但不能是恶性“价格战”。如果价格下降背后,是以牺牲产品品质、牺牲用户体验、牺牲企业可持续的经营投入为代价,是难以为继的,最终也会伤害到用户利益。

我认为,汽车行业打“恶性价格战”没有未来,要打就要打“价值创新战”。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品类创新、生态创新,给中国品牌“做加法”,增加品牌含金量,推动品牌向上;另一方面,企业经营也要高质量,回归企业创造价值的本源,因为只有能不断创造价值,才能被用户需要,才能可持续发展。

归根结底,这一轮“卷”,应该变成推动汽车行业转型升级的“大浪淘沙”,而不是劣币驱逐良币的“一损俱损”。

《21世纪》:新能源时代,各大传统主流车企加入“多生孩子好打架”队伍阵列,多品牌、产品战略盛行,车型版本不断扩容。“多品类竞争”的战略选择下,车企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尹同跃:“多品牌竞争”不是看数量,而是看品牌定位是否清晰、特色鲜明,是否能够精准地服务目标用户需求,为各领域细分用户创造更多价值。

奇瑞把“品牌向上”作为公司发展的长远目标,通过实施差异化的多品牌战略实现。每个品牌有不同的定位,鲜明的特色,并坚持品类创新思维,聚焦不同定位:

奇瑞品牌始终致力于为亿万家庭带来最具用户价值、最具可靠性、最有温度感的产品;星途品牌集中优势资源打造高端品牌;捷途品牌深耕“旅行+”细分市场;iCAR品牌作为奇瑞首个新能源电动品牌,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智能场景、潮酷的产品。

《21世纪》:过去一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向上发展的高端化趋势愈发明显,高端品牌涌现将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国产品牌该怎样突破,立足高端市场?

尹同跃:近年来,中国的创新动力、发展活力勃发奔涌,在新能源车领域也是如此。创新投入稳步增加,重大科技成果捷报频传,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扎实推进。

新能源时代给了中国自主高端后来居上的机会。中国车企积极响应国家新能源战略,提前布局,在新能源汽车最为关键的“三电”等核心技术上相较外国品牌更有优势。面对“内卷”的市场,高端化已经成为汽车市场差异化竞争新趋势,也是众多车企破局的关键。

中国车企要想成长为新的引领者,技术仍是核心驱动力。只有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才能在赛道上长期保持领先优势。同时,要学会深度洞悉用户需求,在技术和服务上的双重升级,与消费者的共鸣,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溢价能力。

 “中国曾经用市场换技术,现在要用技术换国际市场”

《21世纪》:2023年,我国汽车出口491万辆,超越日本跃居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大国,在新能源汽车的加持下,中国汽车“出海”将面临哪些新机遇?

尹同跃: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首次超越日本,位居全球第一。全面出海的背后,中国曾经用市场换技术,现在要用中国技术换国际市场,中国不仅要做产销量、出口量、新能源发展速度第一的“汽车大国”,更应该成为全球新能源创新能力领跑、价值贡献领跑的汽车强国,成为全世界用户新选择,构建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的“出海”模式,行稳致远。

在市场取得盈利不仅仅是依靠高份额,更需要提升品质、提升技术,因地制宜开发高价值的产品,再把服务做好,提升产品附加值,让每个客户为选择中国品牌感到值得。

在持续推动产业全球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奇瑞一直坚持几个原则:

一是建议中国汽车走出去的过程中,一定要和海外国家、海外合作伙伴共享合作成果,成为受到人家欢迎的合作伙伴;

二是建议中国汽车一定要深度融入全球汽车产业链,加快推动本地化发展,变成当地的企业公民,共同为海外市场所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三是建议与全球优秀企业分工协作,开展联合创新、跨界创新和融合创新。今天中国汽车的全球化,不仅是市场的全球化,更应当是人才、技术、供应链、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相互缠绕,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

《21世纪》:尽管在规模上取胜,但在国际市场中,相较于国际头部车企,中国车企的盈利能力还是不足,行业效益处于较大压力。如何通过走向海外市场寻求利润增长?

尹同跃:中国虽然是制造大国,却是品牌小国,确实还存在着品牌意识不强,品牌向上能力不足的问题。中国汽车出口要保持理性和长线主义,不能单纯依靠低价格抢占市场,中国汽车品牌进入海外市场不应该靠打恶性竞争的“价格战”,而是应该打“价值创新战”。

首先一定要做好质量,坚持自律,珍惜口碑。要继续擦亮“中国制造”这块金字招牌,守好底线,践行对用户的安全、质量、服务承诺,同时还要保持企业利润,这样才能长期发展;

先予后取,贡献价值。每进入一个海外市场之前,应当先思考能为当地带来什么,创造什么价值,而不是先想着能获得什么,能卖多少车,要先予后取;

开放合作,成果共享。改变“中国制造、海外销售”的单一贸易形式,与外资品牌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等全价值链开展合作,探索“中国创造、海外制造、海外销售”的本地化经营模式,实现业务缠绕,成果共享。

 高增长背后“卡脖子”问题仍需攻克

《21世纪》:我国汽车产业正从以量取胜的上半场,快速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下半场。目前高增长的中国汽车产业背后,还面临哪些隐忧?需要补齐哪些短板?

尹同跃: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领域,我们确实取得了一系列的技术突破,但一些关键技术上,仍然存在“卡脖子”的现象,中国汽车要聚焦关键领域,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加快完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去年以来,我也考察了很多海外市场,发现一方面确实越来越多的海外用户认可中国车,选择中国车,这是非常好的现象。但另一方面,在许多海外市场消费者的认知里,所有的中国品牌都没有各自具体的名字,都归为一类统称“中国车”。这证明中国品牌在国外用户的心智印象里是模糊的,没有鲜明的品牌认知,我们前面要走的路还很长。中国车企不能忘记摩托车“出海”的教训,不能一味追求大而不强的出口规模,还是要做品牌、做口碑,坚持长期主义。我们的产品走向全球市场时,一定要在质量、服务的基础上,做好“三次开发”——针对每一个目标市场所在国的法规开发、产品适应性开发、产品竞争力开发。而且每进入一个市场,首先想着能为当地创造什么价值,能为当地经济发展、就业民生、公益事业等做出什么贡献。

中国要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光有销量规模远远不够,还必须有全球认可的品牌价值。下一个10年,中国汽车不仅要追求量的全球第一,更要追求技术、品质、品牌、社会责任的全球领先。

(作者:巩兆恩 编辑:张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