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郭万达:依托深中通道,前海等“四大平台”创新经验将“由点及面”丨“桥”见城市④

前海观察陈思琦 2024-06-12 11:11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陈思琦 深圳报道

深中通道预计本月开通。这条全长24公里的跨海大通道,将珠江口两岸深圳、中山之间原本2小时的车程,大幅压缩至30分钟。

利好不限于两地通勤。一桥连接广州、深圳、珠西三大都市圈,既便利了资金、人才等要素的“破圈”流动,也加速了城市之间的产业协作与竞争,为“黄金内湾”长期面临的“东强西弱”困境提供了破局之道。

不过,都市圈的探讨时常伴随着对“虹吸效应”的担忧。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山、江门等珠江西岸城市虽经济体量相对小,但在土地、人力、住房等成本上拥有后发优势。若营商环境、公共服务等可与深圳趋同,深圳产业的“外溢”效应将远超“虹吸”。

除了都市圈层面的“破圈”,深中通道还将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即大湾区四大战略合作平台的物理距离大幅拉近。

郭万达认为,四个点位肩负的功能不一,如前海、河套侧重对港合作,横琴侧重对澳,但都承担着制度创新、对外开放的“试验田”“压力测试场”功能。未来,四平台创新经验的借鉴、协同和超越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除了四个重大合作平台,大湾区内地9市还布局了多个“特色合作平台”,包括中山翠亨新区、江门银湖湾、东莞滨海湾等。

“国家级平台起到改革创新的先行先试作用,而深中通道的开通将更加便利这些创新成果复制、应用到更多特色平台上,实现‘由点及面’。”郭万达表示。

(深中通道)

填补大湾区南北“30公里”空白

南方财经:此前粤港澳大湾区已有虎门大桥、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等跨海交通,深中通道起到的“连接”作用有何特殊性?

郭万达:粤港澳大湾区呈A字型,中间夹着伶仃洋。一直以来,联通珠江口东西两岸的通道比较少,比如虎门大桥,现在经常堵车。

再看世界上其他湾区,旧金山湾区呈U型,南北跨度不到100公里,整个湾区700多万人口,却有五六座跨海大桥,海岸线平均每30公里就有一座,还有5条环湾轨道BART(Bay Area Rapid Transit)。

粤港澳大湾区无论南北纵横还是东西跨度都比旧金山湾区要大,环珠江口“黄金内湾”就达到100公里。而且,粤港澳大湾区5.6万平方公里集聚了超8600万人口,人口、车辆密度比旧金山湾区大得多,东西向的“硬联通”显得更为重要。

以前,从虎门大桥到港珠澳大桥之间60公里,没有一条通道,深中通道刚好在25-30公里处填补了这一空白。

英文里有metropolitan area的概念,即都会区、都市圈,metro是轨道,通过轨道把这些地方连接成“圈”。

深圳和中山之间除了深中通道,还规划了一条深中城际。借鉴旧金山湾区BART的经验,未来,粤港澳大湾区不仅需要更多的桥(公路),还要布局更多轨道交通,地铁、高铁、城轨等。唯有通勤方便了,人、财、物等要素流动便利了,大湾区才会更有活力。

南方财经:长期以来,对都市圈的探讨既强调联通与协作,也有关于竞争、“虹吸”的担忧。交通的联通是会带动珠江东西两岸一体化发展,还是会加剧城市间的产业竞争?

郭万达:我们经常听到一种说法,交通基础设施一通,大城市会把周边小城市的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虹吸”过去。但与虹吸效应对应的另一种效应,是外溢。大城市创新动力强,但要素成本高,资本、人才、产业等会往外溢,虹吸与外溢是同步进行的。

“通道”的作用是使通勤更方便、成本更优化,企业可根据城市之间不同的要素成本,根据自身预算去合理配置资源。

同时,城市之间产业生态不同,产业政策及支持力度也不同,企业可根据上下游不同的链条去布局。比如做数字化的企业,中山有家具、灯具等各种专业市场,企业就可将研发放在深圳,在中山布局应用和推广。

至于产业竞争,我们常常听到“合理分工、有序竞争”的说法,这是很理想的状态。从市场行为来看,竞争才是常态,分工也要基于成本优势、资源禀赋,才能达到所谓的“合理”。基于市场的竞争都是“合理”的,过多的行政干预反而阻碍要素流动,不利于市场竞争。

对地方政府来说,需要更关注“协同”,除了公路、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协同,还有营商环境、公共服务的协同,比如在深圳交了医保,能不能在中山看病?

中山、江门等珠江西岸城市虽然经济体量没那么大,但有后发优势,成本相对低,包括土地、人力等生产成本,以及房价、教育等生活成本。如果营商环境、公共服务可与深圳趋同,外溢的效应就会更明显,而不是虹吸。

改革创新“由点及面”

南方财经:深中通道的深圳一侧连接处位于前海。前海以现代服务业见长,这些服务业将如何辐射珠江西岸?

郭万达:现代服务业中,与生产关联性较高的有金融、物流、科技服务等。

金融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所谓“金融中心”,指的是以它为中心,有一定的辐射半径。香港叫国际金融中心,服务辐射全球、投资者来自全球;深圳也已建成国内重要的金融中心。前海作为连接深港的重要窗口,跨境金融、离岸金融、FT账户等自然会辐射到中山。

物流上,前海有港口、有机场,还是自贸区,可为中山提供很好的运输服务。比如,深中通道开通后,比起广州白云机场,中山的人流、货物到深圳宝安机场更近,这就降低了企业的物流配送成本。

科技服务方面,深圳的强项是软件信息服务,翠亨新区也布局了中山软件园,对接深圳的产业资源。

再如会展业,其本质是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易的平台。依托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提出,推动深港“一会展两地”联合办展。除了深港,未来还可联动中山,比如在深圳办新能源车展,在中山可以办配件展,结合不同城市的市场需求,互相促进和补充。

南方财经:深中通道拉近了前海、河套与南沙、横琴的物理距离,而四个点位都承担着制度创新、对外开放的试验作用。未来,四个点位在改革创新方面有何联动的想象空间?创新经验能否互相复制、互学互鉴?

郭万达:横琴、前海、南沙、河套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四个重大战略合作平台,承担的功能特点不一样,比如横琴着眼服务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前海着眼支持香港现代服务业发展。四平台之间,创新经验不是简单的“复制”,更多是你追我赶的“超越”。

看四个平台公布的时间点,先是前海、横琴,再是南沙,南沙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参考了前海和横琴;河套去年迎来国务院文件《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许多制度也参考了前面三个平台。

在四平台的相互参考和借鉴中,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变得更大,改革创新更加深化。比如境外高端紧缺人才15%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最开始试点在前海,后来推广到大湾区内地9市。横琴、南沙、河套结合自身人才需求,做了相应的调整、优化和超越。

目前,四平台各有长处:前海的金融开放政策走得很前,南沙在数据产业、数字经济等领域走得很前,河套侧重深港科技创新合作,横琴专门设了一个“澳门新街坊”,在琴澳社会融合上做得很好。如今,深中通道将四平台的物理距离拉近,创新经验的借鉴和协同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除了四个国家级重大合作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在珠三角9市发展“特色合作平台”,包括中山翠亨新区、江门银湖湾、东莞滨海湾等。

国家级平台起到改革创新的先行先试作用,而深中通道的开通将更加便利这些创新成果复制、应用到更多特色平台上,实现“由点及面”。

(作者:陈思琦 编辑:孙超逸)

陈思琦
向TA提问

记者

常驻深圳,关注科创、区域产业、教育等话题,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