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丨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张立伟
2019-07-12 08:29

【学习经济】专稿

编者按: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21财经APP“学习经济”频道本周推出“学习笔记之治理观”系列文章,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城市治理、乡村治理、全球治理等方面的重要论述。今天是第一篇——“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提出一系列重要举措,形成社会治理创新的新思想新方法,致力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良好的社会治理是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和保障。

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推到了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两会”期间的讲话指出,“治理与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这体现了我国现代治理体制的新转向:治理形态由垂直化向扁平化转变,治理手段由命令式向法治化转变,治理机制由治标向治本转变,治理理念由一元主体向多元共治转变。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聚焦于参与主体的“全民性”、过程涵盖的“共建性”和目标锁定的“共享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开启社会治理迈向格局构建的新阶段。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这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治理的基本体制。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从“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治理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共建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共治是社会治理的方法,共享是社会治理的目的。

十九大报告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继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其次,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社会治理社会化,就是强调其全民性,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统筹社会各种资源支持社会治理,激发社会治理活力,推动形成矛盾自我化解机制,实现社会治理共识统一、行动协同、结果共享的社会化治理。

社会治理法治化,不仅体现为法律是善治的保障,更强调以法治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谋划和推进社会治理。社会治理中的“法”,也不仅仅指法律,还包括党内法规、行业自律规范、组织自治规范等大量“软法”规则。

社会治理智能化,需要借助于现代化、智能化的工具和思维。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化,在社会治理实践中,不仅要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工具运用到社会治理中,还要善于将互联网新理念、新思维融入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等社会治理具体过程中。

社会治理专业化,需要形成专业化能力和专业人才队伍。现代社会呈现出矛盾复杂化、社会问题专业化等趋势,一方面,要推进社会治理方式方法专业化,丰富并提高风险预警防范、突发事件应对、矛盾调解处理、利益疏导调整等多种治理方式方法及其专业化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社会治理的专业人才队伍,引导社会用法律途径、通过合法方式解决各类纠纷等,为社会治理专业化提供人才支撑。

当前,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应该着重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这是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目标的关键。

社会治理的核心是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这决定了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的主体地位,强调政社合作、多元主体协同共治。

社会组织作为政府和公众沟通、互动的媒介,在共建共治共享治理体系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社会组织在“放管服”改革中一方面承接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职能,作为社会矛盾治理的缓冲地带,对上可以辅助政府进行顶层设计、制约公共权力,对下可以疏导基层矛盾、调适社会关系,从而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优势互补,提高社会治理效率和效果。

公众参与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维度,因为社会治理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因此。共治是共建共治共享的核心。通过社会协同,实现公众参与“共治”,是当前社会治理的主要任务,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补短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思想,回应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的客观事实,回应新时代一系列新变化、新问题、新挑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法治为保障,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必将会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形成“良善之治”的社会格局。

(一)学习笔记丨破解重大时代课题的重大理论创新

(二)学习笔记丨新发展理念是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钥匙

(三)学习笔记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学习笔记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重大政策创新

(五)学习笔记丨乡村振兴是决胜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六)学习笔记丨以开放的精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七)学习笔记丨以“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为目标开创广东工作新局面

(八)学习笔记丨广东要为构建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提供经验支持

(九)学习笔记丨广东要以开放创新的精神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率先突破

(十)学习笔记丨广东要做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领跑者

(十一)学习笔记丨广东要成为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领头羊

(十三)学习笔记丨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

(编辑:欧阳觅剑)

张立伟

首席评论员

21世纪经济报道首席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