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丨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张立伟
2019-07-22 09:31

【学习经济】专稿

编者按: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21财经APP“学习经济”频道推出“学习笔记之治理观”系列文章,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城市治理、乡村治理、全球治理等方面的重要论述。今天是第二篇——“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程度不断加深,大规模的城市化形成了多元利益格局,也出现了城市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城市工作,并提出了一系列城市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

在计划经济时代,城市居民主要在体制内与国企工作,并未形成商业社会。因此,城市的建设与管理都服从于政策的需要。1978年之后,我国没有召开过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中国快速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在建设上缺少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作出合理规划和布局;在治理上,虽然城市化让中国一多半人口留在城市,但依旧沿袭过去政府管理的思路。城市管理急需改革——无论是城市的建设和规划,还是社会治理。

针对这种现状,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城市工作,首先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2015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了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更加重视做好城市工作。 2015年12月20日,时隔37年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要求在“建设”与“管理”两端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

这次会议提出,主动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推进城市管理的现代化。

会议指出,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会议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把握发展规律,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会议要求,城市治理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城市治理新理念,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的城市治理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市民是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的主体。要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以人为中心,以市民为主体,就必须坚守“共建共治共享”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政府应该从“划桨人”转变为“掌舵人”,同市场、企业、市民一起管理城市事务、承担社会责任。只有让全体市民共同参与,从房前屋后实事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市民和政府的关系从“你和我”变成“我们”,从“要我做”变为“一起做”,才能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表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要着力提高干部素质,把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作为重要任务,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建设和管理城市。

从管理到治理,这是一个飞跃。这首先表现为主体不同:管理的主体只是政府,治理的主体还包括社会组织乃至个人,是共同治理。这一变化意味着,政府不再只是治理的主体,而且也是被治理的对象;社会不再只是被治理的对象,也是治理的主体。

为了强调城市治理的“共治”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调研时曾多次考察和叮嘱。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北站社区考察时表示,要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切实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要坚持依靠居民、依法有序组织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

2018年11月,他在上海考察时再次叮嘱,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要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决。 他强调,加强社区治理,既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也要发挥居民自治功能,把社区居民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的城市治理思想的基础是法治,强化依法治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治理顽症难题。

早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之前的11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推进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以城市管理现代化为指向,坚持“以人为本、源头治理、权责一致、协调创新”的原则,理顺管理体制,提高执法水平,完善城市管理,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让城市成为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

意见要求,到2020年,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基本完善,现代城市治理体系初步形成,城市管理效能大幅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进一步要求,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针,依法规划、建设、治理城市,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健全依法决策的体制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确定为城市重大决策的法定程序。要深入推进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城市治理必须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这也是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的“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在城市治理中的具体体现。

在2017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就指出,要强化智能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标准,更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所谓科学化,首先是强调城市治理的专业化,要加快培养一批懂城市、会管理的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其次,要健全依法决策的体制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确定为城市重大决策的法定程序,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其三,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工具推动城市治理的效率。

所谓精细化,就是告别过去以经济、行政为主要手段的粗放型治理,转向以市场、法治与科技为依托的精细化治理。要坚持协调协同,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把精细化要求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执法等城市工作各个环节,覆盖城市空间的各个区域,体现在时时刻刻,涵盖游客、就业人口等各类人群,共治和法治是实现精治的手段,科学技术则是工具。

所谓智能化,就是要更多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城市管理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摸清家底,建立基础数据库,是强化精细化管理的基本依据。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依靠人海战术的传统做法,更多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一)学习笔记丨破解重大时代课题的重大理论创新

(二)学习笔记丨新发展理念是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钥匙

(三)学习笔记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学习笔记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重大政策创新

(五)学习笔记丨乡村振兴是决胜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六)学习笔记丨以开放的精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七)学习笔记丨以“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为目标开创广东工作新局面

(八)学习笔记丨广东要为构建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提供经验支持

(九)学习笔记丨广东要以开放创新的精神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率先突破

(十)学习笔记丨广东要做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领跑者

(十一)学习笔记丨广东要成为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领头羊

(十二)学习笔记丨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编辑:欧阳觅剑)

张立伟

首席评论员

21世纪经济报道首席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