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是否会进入加息周期,取决于美联储何时缩减购债规模和进行加息。
当地时间6月16日,巴西央行再次加息75个基点,将基准利率提高至4.25%,同时暗示未来可能会有更大幅度的加息。
这已是巴西央行今年以来第三次加息。3月17日,巴西央行将基准利率从2020年2%的历史低点提高至2.75%,为6年来首次加息;5月5日,巴西央行再次将基准利率提高75个基点。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拉美所副所长孙岩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加息的直接考量是为了抑制国内通胀的持续上升。之所以要抑制通胀,原因在于:对巴西来说,通胀数据不仅是衡量该国宏观经济的核心指标,更关乎其政局的稳定。“新冠疫情冲击之下,巴西的中下层百姓对物价上涨的敏感性更高,考虑到明年大选,在决定政治权力分配的关口,抑制通胀对巴西政府来说尤为重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丁一凡则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于巴西等新兴市场经济体而言,由于金融开放度较高、缺乏资本管制,加息是其避免资本外逃、留住资本的唯一选择;然而,加息却可能引起投机资本更加疯狂的抛售雷亚尔,给巴西央行施加更大压力,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巴西央行进入加息周期
当地时间6月16日,巴西央行决定将Selic利率提高至4.25%。
孙岩峰告诉21记者,加息主要为了抑制通胀高企。根据巴西地理统计局(IBGE)发布的数据,巴西2021年5月年化通胀率超过8%;而巴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Copom)设定的2021年通胀率管理目标中值为3.75%,允许上下浮动1.5个百分点。
通胀之所以持续攀升,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巴西基本物价上涨。具体来看,近期干旱导致电力供应短缺驱动电价上涨;大豆、牛肉等农产品的出口和国内消费需求上升,生产受疫情影响导致供应受限,从而持续推高价格。其次,美元流动性溢出效应。巴西大宗商品出口收入强制结汇,带来输入性通胀。再者,疫情期间,巴西政府的公共医疗和紧急福利开支大幅增加,导致国内流动性较充裕。近日,巴西总统博索纳罗表示,巴西政府将从12月起将每月的福利金从190雷亚尔提高至300雷亚尔。
根据Copom的基本设想,其目标是2021年年末通胀率降至5.8%,2022年通胀率为3.5%。未来的货币政策将围绕通胀目标进行相应调整。
孙岩峰指出:“巴西央行加息的过程可能会持续下去,短时间内看不到逆转的信号。”
与此同时,巴西的经济数据表现强于预期,这也可能促使巴西央行未来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
根据巴西地理统计局(IBGE)6月发布数据,巴西2021年第一季度GDP环比增长1.2%,同比增长1%;巴西服务业4月有所反弹,环比增长0.7%,同比增长19.8%;巴西4月零售销售额环比增长1.8%,创下2000年以来该领域单月销售额增幅新高。
数据发布后,各大银行机构纷纷上调巴西2021年GDP增长预期;其中,花旗的经济学家将全年增长预期从3.6%上调至5.1%,高盛的经济学家将增长预期从4.6%上调至5.5%。
“受疫苗接种进展、经济逐步重新开放、财政刺激、消费者和企业信心恢复等提振,未来几个季度巴西经济将明显复苏。”高盛的拉莫斯(Alberto Ramos)表示。
此外,巴西央行最近的调查显示,经济学家将巴西2021年GDP增长预期从1月的3.41%调高至4.85%。
全球是否进入加息周期?
巴西央行宣布加息的同一日,美联储表示,由于美国经济强劲复苏、物价上涨,可能在2023年年末前加息。这一时间早于此前的预计。
有分析指出,美联储释放的提前加息信号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通胀可能是持续的;有经济学家表示,如果通胀比预期的更加持久,可能会引发加息的连锁反应。
此前,为了应对通胀和本币贬值压力,新兴市场经济体已陆续加息。除了巴西央行,俄罗斯央行6月11日将基准利率提高至5.5%,这是其今年第三次加息,并且7月很有可能进行第四次加息;而俄罗斯6月通胀率超6%,达到近五年来的最高水平。此外,土耳其央行3月时候将基准利率大幅提高至19%。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院长贾晋京告诉21记者:“全球是否会进入加息周期,取决于美联储何时缩减购债规模和进行加息。如果美国提高利率,美元走强,为了减轻资本外流压力,对于美元自由流通的拉美等国家而言,普遍会被迫加息。”
不过,孙岩峰认为,美联储加息对巴西的影响可能较有限。首先,目前巴西雷亚尔兑美元的汇率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巴西的铁矿石、大豆等大宗商品的国际市场需求较为刚性,汇率变化不会明显影响其出口数量;其次,巴西已经处在加息周期,即使美联储加息,两者处于同周期运行,因此带来的冲击并不会太大。
客观来看,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全球各国在疫情防控与经济复苏进展上呈现出明显差异。究竟是将利率维持在低位以保障经济增长,还是收紧货币政策以应对通胀上升?这对于巴西等新兴市场经济体而言,似乎一直是两难选择。
(作者:舒晓婷 编辑:李艳霞)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