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希 北京报道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向着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稳步迈进。近期国家提出“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粤港澳大湾区正是这样一片天然沃土,区域内潜藏着巨大的投资机遇与活力。
此外,在不确定性加剧的全球经济中,粤港湾大湾区兼具较强的经济活力和较高的开放程度,也有望成为世界新的增长极。可以说,粤港澳大湾区拥有连接中国与世界、吸引境内外优秀企业家投资的独特魅力。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中银国际证券执行董事暨零售交易部主管白韧和中国银行澳门分行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部总经理彭志革,结合香港与澳门两地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探寻港澳湾区市场投资新机遇。
资金净流入推升财富及资产管理规模
《21世纪》:香港和澳门两地在服务企业家及财富高端客户方面有哪些吸引力?
白韧:香港作为国际财富管理中心和金融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香港拥有稳健高效的银行体系。香港不但能够在区内扮演关键角色,并提供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香港目前还是中国内地和国际银行在亚洲的最大枢纽,吸引许多国际银行和证券公司落户香港,因而让香港证券市场成为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的关键集资渠道。第二,香港拥有亚洲最具深度的国际资本市场。香港是全球最大的股票集资中心之一和亚洲(除日本外)第三大债券中心。香港作为区内的主要基金管理中心,汇聚了国际基金经理、顾问业务和私人银行。事实上,香港是亚洲最大的国际资产管理中心,亦是亚洲最大的国际私人财富管理中心、对冲基金中心及第二大私募基金中心(仅次于中国内地)。最后,香港的服务供应商也一应俱全,根据HKMA在2019年做的统计,香港拥有超过10万名银行从业人员,将近5万名基金管理从业人员,万名以上执业律师及大律师,还有将近五万的执业会计师。
此外,香港是重要的国际财富管理中心。根据香港证监会公布的《2020年资产及财富管理活动调查》。香港去年资产及财富管理业务的管理资产按年增加21%或61620亿元,剔除资产增值影响,净吸资20350亿元,较2019年扩大33%。尽管环球经济增长疲软,却丝毫未减国际投资者对香港市场的信心和热情,强劲大规模的资金净流入,进一步推升本港财富及资产管理规模。
新时代下,香港会进一步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及时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香港强化国际资产管理中心,香港会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支持和红利,进一步加强两地市场互联互通,比如落实完善“跨境理财通”在湾区试点,并争取尽快扩至整个内地市场;同时积极参与和促进“一带一路”发展,香港可为“一带一路”沿线基建和开发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融资和投资,从而不断扩展国际市场。
《21世纪》:请彭总介绍一下澳门的情况。
彭志革:提到澳门自身的优势,我认为可以简要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澳门是国际自由港,人员、商品、资金和资讯可以自由进出,被世贸组织评为全球最开放的贸易和投资体系之一;其次,澳门实行低税制及低利率,工商业营运成本低。同时,澳门拥有稳健的金融系统,可提供银行、保险、退休基金管理等全方位金融服务及完善的融资和资金清算系统,外汇储备丰厚,这让澳门在投融资领域有很大的挖掘潜力。而且,澳门拥有国际公认的开放和安全的营商环境,与国际市场联系广泛,是多个国际性组织的成员,与葡语系国家的关系良好,与欧盟及许多其他国家/地区均有贸易合作伙伴关係,多年来担当着区域经贸合作桥梁和视窗的角色。这些都是澳门吸引服务企业家及高淨值客户的天然优势。
除上述澳门自身的天然优势之外,近年来,国家和特区政府还一直致力于澳门地区的经济和产业多元,这又给广大投资者提供了很多新的投资契机。国家在2019年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支持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上述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定位有助于澳门把握时代机遇,多层次主动对接大湾区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已成为特区政府的发展关键词。相关措施包括: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建设债券市场、发展财富管理业务;促进中医药产业化,推动产品和服务拓展国际市场;推动工业发展重新定位、转型创新,鼓励企业利用横琴空间打造澳门品牌;会展业发展专业化和市场化;逐步培育跨境电商产业;促进文化及体育产业化;加强扶持中小企业等。通过上述措施,在巩固和提升传统旅游休闲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升级转型,致力构建符合澳门实际、适度多元、具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增强澳门经济的发展动能和抗逆能力,巩固提升特区竞争优势,实现经济适度多元可持续发展。
去年9月,国家公布《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赋予合作区新平台、新空间、新示范、新高地的战略定位,为澳门的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再注入一剂强心针。一年以来,我们看到合作区内已有多个高新科技专案实现集中签约,专案覆盖积体电路、电子资讯、生物医药、中医药、大健康、现代金融等领域。优质企业纷纷“抢滩横琴”,竞相布局核心业务。未来,合作区还持续放宽市场准入,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在吸引人才方面,目前,深合区15%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已实施,并制定了横琴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鼓励类产业目录、高端和紧缺人才清单管理办法等。
在澳门及琴澳深合区产业升级及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相关平台及利好与优惠政策,将在极大程度上吸引我们的企业家及高净值客户进行投资,而我们中国银行,在此过程中,也将围绕资金融通、便民惠民、综合经营等方面为企业和个人投资者提供一系列的金融服务与支援。
投资者可参与的投资渠道
《21世纪》:港股是非常重要的资本市场,可否请白总为我们做一个港股投资机遇方面的展望?
白韧:在港股方面,我可以分享三方面的机遇和观察:
一是中概股回流的机遇。近年来,随着2018年香港联交所上市制度改革后,越来越多中国科技公司选择在美国和香港两地上市,但在交易机制设计上,大多以美国为主要上市地,在香港挂牌多采用“二次上市”模式。近期,双重主要上市正在成为中概股回港的主流模式。截至目前,已有知乎、贝壳、小鹏、理想等9家中概股公司实现在美国和香港双重主要上市。7月26日,阿里巴巴业宣布将回港上市,而且是二次上市转为主要上市。随着地缘政治局势的不断演进,中概股回流趋势已经形成,这将有利于香港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也未投资者带来了不少机遇。
阿里巴巴等新经济公司都在陆续回流香港,我预计这个趋势将会延续,弥补了香港在新经济股的不足,对整个港股生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长期以来恒生指数分布以旧经济为主,主要是房地产股、商业银行股。而回流公司所代表的行业都属于高增长,又拥有一些新的元素,颇具投资吸引力。
不过,投资者需要注意几点:首先,对于第二上市的回流中概股,需要注意流动性风险。第二上市公司的流通量、市值会比起第一上市地会有一点距离,这意味着,对于某些机构投资者而言,尽管这些公司在香港上市了,但主力操作交易仍是美国。第二,香港美国两地的估值水平也是有差异的,投资者需要注意美国的股价表现最近如何。第三,散户股民要注意杠杆水平。以往香港股民,是通过借孖展(放大杠杆)去借钱打新,争取比较多的股份,但现在我觉得这个做法风险比以前高了,一方面是美联储加息背景下利率成本变高,另外首日挂牌能取得比较好的回报概率也不是那么高了。
二是ETF互联互通的机遇。今年5月27日,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发布联合公告宣布,原则同意将符合条件的交易型开放式基金(ETF)纳入互联互通。此举将深化香港与内地资本市场的融合,大大增强投资者对香港市场的信心。过去,沪港通、深港通及债券通等各个互联互通项目在过去数年蓬勃发展。ETF互联互通的落实是香港与内地资本市场继续融合的另一个里程碑,将进一步加强香港连接国内外金融市场的桥梁角色,为境内外投资者提供更多元化的资产配置选择,促进ETF市场的流动性和持续发展。
我认为,这是香港与内地资本市场继续融合的新里程碑。对于香港资本市场来说,这次的措施无疑是在原有的互联互通机制上又一个重大的改革或者说优化举措。它一方面可以把双方的投资标的增加或者丰富,另一方面是在未来促进香港的ETF的产品发展和交易。ETF产品在过去几年,无论是全球市场还是主要的资本市场,都广受投资者欢迎,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零售投资者,对于ETF产品普遍是比较感兴趣的。
三是SPAC上市机制的机遇。从港交所引入SPAC机制以来,市场始终在观察。8月15日,汇德收购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第三家在香港上市的SPAC。该SPAC由前金管局总裁陈德霖、前渣打银行大中华区主席曾璟璇担任发起人。所谓SPAC,其实简单来说就是一家没有资金的空壳公司,其上市集资的目的是在上市后一段时间内并购一家有成长性、有估值增长潜力的公司,然后与投资者分享回报。这个在美国有相当的历史了,最近投资者非常热衷,去年我看过一个粗略统计,就是美国SPAC上市的占整体美国上市项目60%,而且集资额超过800亿美元,比2019年涨了6倍多。
无论对于这个新兴事物怎么看,作为投资者来说SPAC毕竟是一个高风险的投资选择,要辩证地去看待。一方面,与主流上市方式IPO(首次公开招股)相比,SPAC具有时间短、费用少、流程简单、估值弹性大、融资有保证等优势,加之香港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会吸引更多大中华及亚太地区的公司来港上市。但是另一方面,SPAC并非采用传统上市模式,对投资者而言,不可忽略与初创性质相关的波动性和风险。
《21世纪》:除港股外,港澳还有丰富的金融投资产品供高端客户选择,根据2020年胡润财富报告,粤港澳三地拥有600万人民币可投资产的富裕家庭合计达45.5万户,累计可投资资产总额超2.7万亿元。在当前背景下,大湾区内的客户在这方面有什么选择或者参与渠道吗?
彭志革:对于大湾区内的高净值个人投资者,除了白总刚刚谈到的港股、ETF互联互通等,我向个人高净值投资者推荐跨境理财通,通过跨境理财通,可以支援粤港澳大湾区三地的投资者双向选择并深度参与境内外的多种金融产品投资,是我们国家丰富大湾区内个人投资的积极尝试与突破创新。
跨境理财通是指粤港澳大湾区居民个人跨境投资粤港澳大湾区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按照购买主体身份可分为“南向通”和“北向通”。 其中南向通是指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居民通过在港澳银行开立投资专户,购买港澳地区银行销售的合资格投资产品;北向通是指港澳地区居民通过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银行(以下简称内地银行)开立投资专户,购买内地银行销售的合资格理财产品。
该业务于2021年10月正式开办,根据前期政府公布的数字,截至2022年6月末,粤港澳大湾区参与“跨境理财通”个人投资者合计已超3万人,其中包括港澳投资者20906人,内地投资者9945人,涉及相关资金跨境汇划11232笔,金额11.11亿元。通过我们将近一年的实践,总结出跨境理财通参与主体广且港澳投资者参与尤为踊跃。仅以我们澳门分行为例,截至2022年7月末,在我行开办跨境理财通业务的北向通个人投资者达1.02万户,汇款金额达 1.3人民币,其中1亿人民币均转化为了境内的理财产品,我行在业务首发阶段的本地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82%,跨境理财通业务得到了澳门本地投资者的积极参与和广泛认可。
对于境内个人投资者而言,通过跨境理财通的“南向通”,可以在港澳地区进行海外资产配置。港澳地区的投资理财产品选择方面更多元化,选择增持部分外汇资产,丰富家庭投资组合,可以更好地分散投资风险。特别是,我们关注到,在美国通胀持续高企的情况下,美联储今年以来开启了强势的加息周期,经过今年先后四次加息,目前美国基准利率已上调至2.25%至2.5%区间,且市场普遍预期加息仍会持续。这使得目前很多美元/港元/澳门元计价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吸引力持续增强,重回投资者视线。汇率方面,我们同样关注到,美元今年以来走出了一波强势行情,兑各主要货币、包括人民币在内升值趋势明显。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境内的南向通客户通过参与跨境理财通,可以不受个人每年外汇兑换限额的限制,配置部分美元/港元/澳门元计价的稳健类理财产品,既可以捕捉美元加息周期下的资产增值红利,也可以分享美元、港币和澳门元汇率升值的潜力,是现阶段我们给到境内投资者的投资建议。
我们十分看好跨境理财通未来的发展前景。目前,跨境理财通仍为试点阶段,在该阶段的业务开展过程中,对可投资产品的范围、开办区域、投资者资质、业务总额度和单个投资者额度等方面均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规定与限制。未来,随著试点工作的持续展开,跨境理财通的投资者人数会逐渐增加、交易量扩大,市场包容性提高、投资门槛会随之降低,这项通道性的服务为我们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无限的想像空间。
私行服务的创新与特色
《21世纪》:在服务企业家的远见与初心方面中国银行私人银行有很多探索。港澳两地有哪些积极有益的尝试或者特色性的服务?
彭志革:今年恰逢中国银行私人银行成立15週年,在前不久举办的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我行发布了“企业家办公室”品牌,于全市场首家推出“企业家办公室”服务,聚集团之力,打造顶级的私人银行服务。我行“企业家办公室”专注企业家“个人-家庭-企业-社会”四维需求,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上均进行了精心的打磨和创新。
在特色服务方面,我行私人银行通过搭建平台,结合区域社会传统及特点,助力企业家社会责任和慈善事业的践行。
澳门地区的慈善公益事业源远流长,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性,体现中西方文化并存的精髓,比如据考证,成立于16世纪并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澳门仁慈堂是亚洲大陆上最古老的慈善机构,成立450余年来,一直致力于跨越种族、宗教、国籍等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无差别的爱心服务。
受历史传承影响,澳门民间倡导社会关爱、扶危济困的氛围浓烈。慈善公益事业在维护家庭和睦、邻里互助、社会稳定等领域一直发挥著重要的正面作用,多年来,形成了社会有力的道德支撑。参与投身公益慈善事业,早已融入公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澳门,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公益慈善性质社团,至今已有近40年历史的“公益金百万行”活动,每年有数千人参与,筹集的数百万善款悉数赠予澳门数十个个公益社团,已成为现代澳门一年一度的慈善嘉年华活动,更是澳门全社会关注慈善事业的缩影。
多年来,我行一直致力于打造银行、爱心客户、政府、公益机构的金融公益生态圈,为中国银行企业家爱心客户搭建具备公信力的慈善平台,把温暖和关怀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在总行的牵头组织下,自2014年中国银行私人银行与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合作,创立了“中银私享爱心荟-春蕾计画”,已连续八年组织客户向内地贫困地区学生奉献爱心,充分发挥了中国银行“慈善+金融”的作用。每年总行组织的春蕾杯捐赠仪式,澳门分行当地的客户都踊跃报名,希望能够为贫困学生亲自送去温暖。有不少客户表示,他们看著自己资助的孩子能够学有所成,实现梦想,认为是更有意义的一种财富传承。而被资助的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也受到了很多爱的鼓励,寄回的一封封感谢信里满载著对于我行客户的感激与对未来的憧憬。
八年以来,澳门分行共计有275名客户参与到春蕾计划中,累计筹集捐款金额达173.6万人民币,在集团内占比颇高,充分体现了澳门地区的慈善文化的底蕴。借助该计划,我们的客户成功资助了434名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通过我行搭建的私人银行慈善平台,澳门同胞的爱国爱澳情怀和对于国家青年一代的关怀与爱心传递找到了连接与纽带。在中国银行澳门分行的手机银行上,我们的客户可以通过澳门当地设立的,多达26家的慈善机构进行捐款,资助对象除澳门本地、内地之外,也覆盖海外其他国家和地区急需救助的人群。未来,我们也将结合客户的实际需求,持续探索,为高端客户持续提供相关服务及平台,如通过慈善信托等方式,为客户定制个人专属的慈善计划,通过“金融+”助力爱心传递与社会融合。除财富管理的专业服务以外,我行同时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有温度的私人银行服务,通过参与慈善平台,中银与客户一道,共同担当助力共同富裕的摆渡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21世纪》:中银国际有哪些特色服务?
白韧:中银国际方面,我们构建了“一点接入、平台触达”的一站式产品服务体系,满足了高净值客户、企业家客群“个人-家庭-企业-社会”四大维度财富价值管理需求,致力于打造中资企业家“走出去”的一站式金融服务基地,成为海外企业家“走进来”的一条龙综合服务平台。我简要介绍一下:
首先,在客户“个人”维度,我们的团队服务更专业。中银国际为100万美元以上的个人客户提供“智尊财富管理”服务,为300万美元以上的高端客户提供私人银行服务。为高端客户配置专业私行服务团队,并由专业投资顾问协助把脉市场机遇,帮助客户作出智慧决策。
成为我们的客户后,我们首先会根据客户个人财富状况、风险收益目标和投资偏好选择,度身定制一套专属的资产配置方案。用市场领先的个人资产配置方法论,构建“核心”战略投资组合,和“卫星”战术组合。此后,依托中银国际控股及其子公司强大的投资银行背景及产品研发能力,可以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财富管理解决方案,涵盖结构性投资产品、互惠基金、环球股票等投资类产品,以及保险、信托等财富保障传承类服务,满足客户全方位服务需求。
第二,在家庭维度。许多客户在完成财富创造、财富增值的阶段后,会越来越重视财富的保障与传承。成为我们的私人银行客户后,我们可以从买方角度帮助客户遴选最佳的保险服务方案。通过配置储蓄型终身寿险、财产保险、医疗保险和健康保险,解决企业家幼有所护、病有所医、亲有所奉、老有所养的一站式保障服务需求。另外,我们在香港也拥有一家持牌信托公司,配置了顶尖信托服务管理顾问,为客户提供家族信托选择,帮助客户实现财富管理、长期传承、甚至公益慈善的综合目标。
三是企业维度。企业维度方面,中银国际是一家深耕香港市场四十余年的专业投资银行。中银国际的拥有丰富的新股发行上市全套服务经验,通过组建专业上市和承销团队,帮助企业完成“从交表到敲钟”的全过程,股票挂牌交易后我们也有专业的投资与策略研究部门提供后市管理服务。在此过程中,私人银行客户也有机会作为重要投资方,参与新股发行认购,优先把握市场机遇。
针对战略新兴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高技术企业,股权融资、SPAC融资也是很好的选择。中银国际有限公司秉承集团“融通世界,造福社会”的使命,致力于作为重要的直接融资窗口,通过提供PE私募股权投资、VC创业投资、搭建SPAC业务框架提供一揽子“融资+融智”服务等。
当企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我们还可以提供专业财务顾问服务,利用在企业重组、私有化、要约收购、分拆等方面的丰富经验,挖掘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动能,帮助企业家构建和维护全球供应链,为创新发展获得充足的资本与智力支持。
另外,中银国际是海外领先的ESOP服务提供商,我们开展员工股权激励服务已经有18年,服务200多家上市公司的12万名员工,依托中银集团多元综合经营服务优势帮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的红利,让企业员工们有获得感,让企业家们有成就感。
(作者:杨希 编辑:李玉敏)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