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林典驰 深圳报道
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动力电池“退役潮”影响,锂电回收行业正处于政策和资本的双重“风口”。
在深圳龙岗区国际低碳城,深圳市杰成镍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杰成新能源”)十年来一直专注于新能源锂电回收全产业链资源循环一体化运营,业务规模及年综合处理能力位居行业前列。
杰成新能源创始人兼董事长郑伟鹏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时表示,预计公司今年营收将达15亿元,建成产能将达到34万吨。
今年7月,杰成新能源宣布完成过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中银粤财领投、光大控股、龙岗金控(深圳)、新意资本等机构跟投,规模超过亿元人民币。据了解,杰成新能源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电池回收技术研发和产能扩张。
中银粤财新能源投资团队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杰成新能源较早进入锂电回收领域,核心团队在相关领域沉淀多年,兼具务实经验和长线学习思维;公司与主流电芯企业在内的多种渠道伙伴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业务服务能力与产品品质口碑良好。此外,公司已经布局珠三角、长三角基地,积极储备下一代电池回收利用相关技术,形成了回收拆解、梯次利用、材料再生的业务闭环。
深耕锂电回收,超前入局“双碳”
2012年,杰成新能源入局锂电回收行业,是国内最早布局这一行业的企业之一。彼时,新能源汽车尚处于示范应用推广阶段,关注动力电池回收的行业从业者及资本微乎其微。
成立之初,杰成新能源最先瞄准的是消费电子废旧锂电池回收与贸易,并率先在深圳建成第一代废旧锂电池无害化再生生产线。
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行业,但当时在郑伟鹏看来,却有着可观的商业前景。
2014年,郑伟鹏参与了特斯拉的试驾活动,虽然彼时“特斯拉”还是小众产品,但新能源汽车的优越性能还是给郑伟鹏极为深刻的印象。
郑伟鹏判断,随着动力电池技术工艺提升,续航里程稳步上升,动力电池成本也将不断降低。一旦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价格趋同,甚至性价比优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将会快速放量。而当动力电池度过5-8年寿命周期之后,回收厂将会是锂电池的归宿。
也正基于此,2019年杰成新能源决定在惠州建立废旧电池拆解基地,产能3万吨,并于同年获得国家溯源平台梯次及再生双接口。
2020年我国宣布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新能源行业进入爆发期,产业链上下游业绩率超预期,退役电池的妥善安置处理问题才引起业界的重视。
广阔的前景吸引了资本的追逐。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至今,国内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共发生投融资事件十余起,融资规模超24亿元。
目前,杰成新能源已积累了丰富的采购端渠道资源,进入比亚迪、亿纬锂能、欣旺达等一批头部电池厂商的供应链。诸多电池制造厂商、主机厂、汽车拆解厂为杰成新能源供应退役电池或B品类电池,以此实现生产材料的循环利用。
除外,郑伟鹏透露,目前公司的电池回收产能在4万吨左右,已是满产负荷运转的状态,今年整体行业会快速放量。
创新原力驱动,多区域全产业链布局
中信证券测算,如果以5年电池淘汰期计算,2017年后开始服役的电池即将迎来报废期。其预测,2022年电池市场回收空间将达915亿元,2027将超1500亿元。
杰成新能源紧跟行业发展,提前布局锂电产业高地大湾区。据介绍,公司在江门建立综合利用产业园,总投资金额达30亿元。产业园占地300亩,一期78亩,预计2023年一季度投产,涉及梯次利用、拆解生产、湿法化工冶炼等产线。项目达产后,预计年处理新能源汽车退役动力电池包规模达30万吨。
除此之外,长三角循环产业园、京津冀产业基地都在杰成新能源扩产的计划当中。杰成新能源相关人士表示,“我们扩产是围绕全国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布局。”
杰成新能源针对回收电池主要有梯次利用和拆解回收两种处理方式。剩余容量在80%~20%的退役电池可优先遵循梯次利用原则应用于家用储能或者低速车;对于不符合梯次利用标准的废旧电池,杰成新能源则遵循拆解回收再利用原则进行检测、拆解、粉碎、筛选、分离等工序,制成黑粉和其他材料并向下游冶金企业供应。
检测是处理回收电池的首道难关,却也是杰成新能源的核心优势。为提升检测效率,杰成新能源成立快速检测中心试验室,相比同行动辄数天的检测时间,杰成快速检测中心最快当天就能得出结果,以便公司业务员精准投标。
由于各家动力电池厂商规格大小不尽相同,在业界看来,梯次利用难以得到广泛应用。而杰成新能源则是凭借与动力电池厂商的渠道优势,收购数量可观“一致性”强的锂电池。在后端场景开发的实践中,批量规格趋同的电池将有助于应用场景广泛推广。
值得注意的是,日前国家能源局发布征求意见稿,规定三元锂电池不能用于大型储能电站,梯次利用电池用于储存电站要符合相关的检测标准。
“三元锂电池都不适合建设储能电站,杰成新能源梯次利用一向只选用磷酸铁锂电池,新规有利于规范行业发展。”郑伟鹏表示。
在郑伟鹏看来,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立足需具备以下核心竞争力:行业萌芽初期倚仗的是回收渠道建立优势;进一步发展则还需要合法合规的回收资质,满足环评的要求,以及足以承载激增的退役电池产能;未来则通过提高检测效率、带电破碎、提高冶炼贵金属回收率等技术构建护城河,较量的是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
不过,郑伟鹏也提到,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升电池回收网点的利用率,发挥经济效益。
(作者:林典驰 编辑:孙超逸)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