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媛媛 上海报道
公募基金和券商资管的这一轮自购,让不少人“看见”了中泰资管。
10月17日,这家过去并不算显山露水的机构,官宣耗资1亿元自购旗下偏股基金。
不过,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中泰资管早就是这几年券商资管公募化转型中值得关注的黑马。
从Wind数据来看,截至2022年3季度末,中泰资管的非货币公募规模位列券商资管行业(非货币型公募规模,含改造后的大集合)第五名,排在前面的四家分别是东方红资管、财通资管、中银国际证券(资管)和中信证券(资管)。
而直至2020年下半年,中泰资管的这一规模才跻身券商资管公募规模第十。
但业界对这家公司的关注并不仅于此。今年以来,A股市场出现调整,中泰资管的主动权益类公募产品规模却不降反增,呈现逆势“吸金”之势。
尽管用“规模”这一指标来衡量转型成败或进展好坏并不十分准确,但“规模”确实是一个不错的观察窗口。
2022年,国内的股票市场经历了3年结构性行情后,收回了它为公募行业带来的“大贝塔”。 “潮水退去”,借助亢奋的市场情绪极力营销带来的规模,可能会有所减少——此时机构管理规模排名的升降,也许更体现了机构的管理能力。
那么,在券商资管公募化的浪潮中,中泰资管是如何做到公募规模跻身行业前列、它的管理者做对了什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就此与中泰资管董事长黄文卿作了一场深度对话,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在经过几年的结构性行情后,被市场认为“做得不错”的券商资管子公司有一些共性——在同行们前几年积极铺开通道业务、甚至放大杠杆开展债券业务的时候,有一些资管子公司的管理者却有所取舍,深耕主动管理业务,经过几年的积累,正获得市场的正向回报。
中泰资管就是其中之一。
“你把客户当成朋友,陪伴朋友,这个规模就是一个自然增长的结果,而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另外,市场可能今年看到我们增长更快了,认为我们是突然崛起。其实我们的产品一直都表现不错,有一些机构和渠道虽然认可,但代销或投资都存在门槛,所以当我们今年从数据指标上突破了这些门槛后,原来不能参与的机构就不存在障碍了。所以现在看到的规模快速增长,其实是个开花结果的状态。”黄文卿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
(中泰证券资管董事长 黄文卿/受访者供图)
公募规模如何逆袭超车?
黄文卿称,规模增长可能得益于三方面的综合因素:
一是产品业绩逐步得到市场认可。
过去三年,中泰资管的公募业绩、尤其是主动权益类产品的表现不错。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中泰资管近3年、近2年、近1年的主动权益类公募产品绝对收益排名分别为7/133、9/145、5/157(数据来源:海通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新公司、新产品,业绩被市场看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时今年的市场风格对公司相对友好,因此更容易被投资者看到。
二是机构持有占比得到提升。
“并不是今年这些机构才认可我们的投研能力,只是机构准入大多有产品成立满2年和3年的门槛要求,我们第一只公募是2018年底发行的,所以后面有好几个产品到今年才符合机构的最低要求,这样今年在规模上就会有所体现。”黄文卿说。
三是这几年中泰资管非常努力地让公募投资者看到真实的自己。
公司一直坚持把自己的投资理念及时、如实地传达给投资者。在黄文卿看来,既然要把客户当做投资路上的好朋友,不仅要帮他管好钱,还要经常与他们分享投资思想,陪客户一起成长,而不只是做买卖。
比如,中泰资管的公众号每周四有个栏目,叫“中泰资管天团”,邀请基金经理和投资经理撰写投资感悟。已经坚持了5年,更新了230多期。很多投资者就是在这些日常的交流过程中逐步认识、了解、认可基金经理和投资经理。
另外,中泰资管还是业内少数不讳言市场风险的机构之一。其中从2018年1月起每月发布一期“风险月报”,已更新50多期。这些对权益、债券以及大宗商品持续保持观察的风险月报,不仅会在市场低点时提示投资者无需过度悲观,也曾基于其对市场的观察,如实提示过“情绪指标进入高风险区域,市场拥挤度、高风险股票溢价和隐含波动率都处于高风险区域”等市场状态。
“我们说要做投资路上的好朋友,从初始到信任,没有两三年的积累和各种考验,客户很难与我们交心成为朋友,所以我们并不着急。规模的持续增长是我们显著的特点,我们有不少产品,当前的规模要比首发规模高、甚至高得多,不少明星产品是由小规模产品成长起来的,慢慢增长到几十亿。”黄文卿说。
此外,对于公司发展公募业务的思路,黄文卿提出要“补短板”、而不是“补业务”。
“基于我们要做投资路上的好朋友这一理念,我们希望把核心业务做好,把我们的投资短板补起来。例如过去我们在医药方面的投资相对弱一些,那就要扩充医药方面的投研力量。补短板既能给自己的投资结果带来助益,也能站在好朋友的角度,为客户提供更专业的建议,即使不一定是用来销售自己的产品。”黄文卿说。
但中泰资管目前并没有去做一个全能业务选手的计划。
“比如现在有些机构在发力的Reits,ABS这些业务,属于类投行,这可能并不是我们擅长的领域,目前也不会投入太多精力去参与这些业务。”黄文卿称。
投资路上的好朋友
尽管股权激励之举在当下的基金公司并不少见,中泰资管仍是少有的有员工持股的券商资管公司。
某种意义上,此举至少为中泰资管的成立之初提供了两大助力:一是初创时期就吸引了来自公募、券商、私募领域的各类人才,二是不少核心骨干就是公司的股东,愿意以长期视角来践行对长期投资的理念,也愿意怀更大的耐心来规划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
黄文卿将中泰资管对投资及资产管理业务的理念总结在“投资路上的好朋友”这句公司Slogan中。
在其看来,所谓“投资路上的好朋友”,需要直面三个问题:什么样的朋友是好朋友?怎么交更多好朋友?怎么使得朋友变得更好?
“恪守能力圈、为朋友着想、有能力为朋友解决问题,才能称得上是好朋友。”黄文卿解释。
“关于发展和规划,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行业怎么样、市场需要什么,但我觉得可能首先要厘清的问题是,我们有什么、能做什么、能提供哪些不一样的有优势的产品和服务。”黄文卿称。
比如,中泰资管成立于2014年,当时券商资管行业依靠通道业务获得了较大发展,但公司从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坚持主动管理为方向,没有追求规模的目标,即便是刚成立的那几年,中泰资管也始终保持了主动管理规模占比过半的格局。
随着资管行业“去通道”的深入,主动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长期对主动管理能力的锻炼在此时得到了展现。中泰资管的深耕为自己带来了公募规模的持续增长。
“实际上,这几年我们没有刻意去扩大公募的管理规模。从2018年12月第一只公募产品问世以后,我们旗下公募产品的数量刚过20(A、C份额不重复计算)。作为机构,在牛市中要克制对短期规模扩张的非理性冲动。这样的克制,不仅是对投资者更负责,与投资者利益捆绑更紧,同时也符合公司的长期利益。”黄文卿称。
黄文卿认为,产品规划要兼具客户有需求以及自身有优势这两个条件,而不是市场有什么、热什么,公司就去迎合市场的观点发行哪类产品。如果无法做出有差异化的产品,那就没必要为追求排名而发产品。
“一家好的资管公司,规模应该是‘管出来’的,而不是发出来的。按照自己的规划和节奏去做事,动作不变形,增长就会是水到渠成的结果。”黄文卿说。
在产品发行与克制的同时,公司还要努力做好投资者的陪伴,在努力争取净值增长的同时,还要陪伴投资者拥有更成熟的投资观。
“因此日常陪伴的内容,不应该变成带货、卖货的另一种套路。公司所输出的内容应与自己秉持的长期投资观始终保持一致,而不是引导投资者追逐短期变化。”黄文卿称。
多维度信任链条
“信任”,是黄文卿除了“好朋友”外,一直强调的另一个词。
这种信任感,不仅是公司想要与客户之间建立的单向维度,更是公司股东与公司管理者、公司管理者与投研团队之间多维度信任链条构成的闭环。
“我自己是做投资出身的,最早在另一家券商做证券分析师,2004年开始接触量化,但主要是针对衍生品业务的量化投资,2009年开始从事固收业务,一直干到2020年,基本上投资的几个大类资产我都接触过,所以我非常理解投资经理和基金经理。作为投资的专业人士,许多人不乏傲气,但这是他们在专业上的自信,是必须要有的。他们理应依靠自己的专业判断去做投资,而不能跟随客户、领导的建议去做换仓、止损、清仓等调整。”
在黄文卿看来,投资若受制于排名与压力,很容易出现动作变形。作为公司管理层,理应给予团队充分信任和耐心,尽量少干预投资上的事。
“有了公司层面对投研团队的信任和支持,也会更好地促进客户对投研团队的信任,这样客户和公司管理层就会减少对投资经理施加压力和噪音,也能够更好地保证他们的投资动作不变形。”黄文卿称。
黄文卿认为,大多数时候的市场是非理性的,基金经理应该坚持自己的投资框架,不做风格的漂移。公司要有这样的认知和理解,更要有这样的考核设置和激励机制的安排,帮助投资团队以及市场条线共同做长期正确的事。
“因为理解投资,公司与投资团队之间也能建立信任链条。有些机构的信任是建立在业绩走势上的,但我们的识人和考核主要放在入司环节上,也就是考核前置。一旦选出了投资理念上志同道合、投资框架完整又能坚守自己风格的人,公司就没必要再加压。这种信任是很有力量的,对于投资团队来说,他们会相信,公司是相信他们的。”黄文卿称。
中泰资管不考核基金经理的相对排名,亦表现得相当显著。
在国内公募基金行业,对基金经理的相对排名设置考核要求很是常见。不同公司直接的区别,主要是考核周期的长短与考核权重的侧重。
但黄文卿称,中泰资管可以做到完全不考核基金经理的相对排名,他们内部对此戏称为“拒绝内卷”。
拒绝内卷的底气有二。一是投资团队的自觉,有的基金经理每天5点多起床、7点多就到公司了,还有基金经理周末一直选择来公司做研究,但并没有人对他们做这样的考核要求。
二是对长期投资目标的清醒认识。在黄文卿看来,排名的KPI是对着相对收益去的,但中泰资管的目的是帮客户赚钱,二者之间并不完全一致。
“正是这种考核设置,才让今年大热的姜诚有了一展拳脚的自由空间。因为公司管理层理解投资的周期性,也将包容业绩的暂时落后视为理所当然之事,对于优秀的基金经理和投资经理而言,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更容易专注研究,精力放在寻找安全优质的资产上,而不是为了争排名去放大风险的暴露。”黄文卿称。
某种意义上,中泰资管帮助基金经理提供不漂移的投资环境,也是为投资者提供风格稳定、投资目标明确、收益风险特征稳定的产品。业绩有起伏,但投资风格是可以稳定的,一旦投资者明白了自己持有的资产特征与风格,也会更有动力在短期业绩不佳时选择持有。
在黄文卿看来,这种考核机制之所以能落地,得益于母公司对中泰资管的支持与信任。正是母公司中泰证券的充分信任与不遗余力的支持,让其有机会去实践投资中长期正确的事。
这些支持既包括在公司成立早期能允许其不唯规模论,坚守主动管理领域;也包括这几年在人才引进上的支持。
“从券商资管的数据来看,对母公司的利润贡献能起到的作用有限,但好的资管公司对于券商做财富管理转型有相当大的品牌溢出效应。这也是我们对自己的希望和要求。”黄文卿说。
(作者:王媛媛 编辑:巫燕玲)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