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向高质量|大湾区的世界级“航标”:“9+2”携手强能级,合铸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

大湾区观察梁施婷,丁莉 2023-03-08 21:26
粤向高质量丨从“起家”到“当家”,广东锚定制造业重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粤向高质量|广东探索“两山”论新实践:“绿美”牵引生态建设提质,“科金产”循环激活美丽经济 粤向高质量|广东发展“平衡术”:县域振兴“纲举目张”,产业有序转移促城乡区域协调 展开更多

南财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记者梁施婷、丁莉   广州报道

随着内地与港澳全面恢复通关,粤港澳三地展开了一场久违的“相互奔赴”。

来自香港的考察团在全面恢复通关首日就来到南沙展开为期两天的考察;广东组团赴香港、澳门招商,向企业广发“英雄帖”;澳门、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展开会面,在强化合作,联动发展上作出更大承诺。

今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的第五个年头,横琴、前海、南沙三大粤港澳合作平台成型,大湾区建设也从人、物、资金的要素流动走向规则衔接的更高水平。

粤港澳大湾区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继续成为焦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防控疫情、保持稳定。

粤港澳大湾区连续7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还就如何建设世界级一流湾区建言献策。例如,在畅通要素流动方面,大湾区应进一步加大粤港澳三地通关机制创新力度;在产业合作上,粤港澳三地可以以数字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打造优势互补的发展模式;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应该发挥社会团体、学校的作用,让更多港澳青年参与大湾区建设,发挥“超级联系人”的作用。

从概念初定到升级为国家战略,从要素单向流通到加速互联互通,粤港澳大湾区逐步成长为全球最富活力、最具潜力的区域之一。立足于此,面向世界,粤港澳大湾区又将如何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加快迈向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从而作为重要“动力源”,牵引推动高质量发展?

三大平台为大湾区深度融合“打头阵”

“最近香港和内地恢复通关以后,能明显感受到粤港澳大湾区的交流进一步加强。”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祈福集团副董事长孟丽红感慨。

数据显示,自2月6日内地与港澳恢复全面正常通关以来,各口岸出入境客流、车流迅速攀升。港珠澳大桥边检站统计,截至3月6日,出入境人数已超71万人次,同比增长233%。香港特区政府入境事务处数据也显示,香港出入境总人次已破千万。

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重启,各项秩序重回正轨,并继续沿着“深度融通”的路径向前推进。对此,全国政协委员、香港菁英会主席凌俊杰建议,在9点前及17点后的通勤高峰期推动“高铁地铁化”,加密西九龙往来广深的高铁班次,增设站票提高高铁利用率,并实现高铁通关“一证到底”。

粤港澳三地各类经济要素的高度流动、聚集,碰撞出激烈的产业合作火花。

2022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在香港、澳门同步设立会场。此后,越来越多湾区内地城市将招商大会、贸促交流活动开到港澳,寄希望于港澳企业为本地产业发展带新的增长能级,“港澳总部+广东基地”模式越来越受青睐。

在内地城市获得科创、资金、人才要素的同时,广东也成为支撑港澳发展的腹地,推动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以澳门为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指出了方向。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世界级的制造业地区。”旧金山湾区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所长肖恩·伦道夫认为,生产能力之强大和多样性是其一项难以复制的成功经验,也是旧金山等其他世界级湾区无法比拟的优势。广东庞大的生产基地为粤港澳三地深化合作提供了支点,也有助于澳门借力湾区弥补自身产业短板。

横琴、南沙、前海三大合作平台作为产业协同发展的试验田,为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融合“打头阵”。

今年3月正式施行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促进条例》提出,将发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的新产业、新业态,并指明了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几大产业方向。通过横琴这一平台,澳珠两地将探索联合招商、收益共享、产业协同发展。

2022年,横琴合作区内新注册四大产业企业数1542户,其中不乏新孵化的澳门青创企业;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实现营收为69.52亿元、6.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3%和13.4%,建设成果瞩目。

在两会的讨论上,北部都会区也成为广东、香港代表委员共同关注的议题,“北部都会区”是香港未来发展的新引擎,也是促进香港与大湾区城市经济合作的重要支点。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会长王理宗认为,要用创新思维推动北部都会区加速形成竞争力,深圳的优势在于有全过程的创新生态、有很强的成果转化能力、成熟的制造能力、众多有强有力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以及便捷的链接内地各种创新资源的渠道。而香港的优势是有很强的科研能力、熟悉国际规则、有诸多国际化人才和拥有国际化品牌营销渠道等。

在肖恩看来,国际化是湾区的关键价值和活力所在。因而,进一步吸引世界要素集聚、打造国际社区,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接下来的身之所向。

以合作区内的粤澳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为例,横琴链接粤澳、面向全球的优势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全球资源+澳门枢纽+横琴承载+珠海发展”战略模式也是园区独创。园内企业珠海妙存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持续致力于芯片存储领域的突破,扎根横琴,并从这里推动中国存储走向世界。”

来了都是“大湾区人”

如今,粤港澳三地人、物、资金都已经有不同程度的互联互通。港澳企业在法律、会计、建筑等领域投资营商享受国民待遇;在医师、教师、导游等8个领域,以单边认可带动双向互认职业资格,3000多名港澳专业人士取得内地注册执业资格。

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方面,“深港通”“跨境理财通”等便利措施先后实施,广东省累计与港澳地区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超21万亿元,人民币成为粤港澳跨境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

“有人说我是澳门人,有人说我是香港人,我会说我是大湾区人。”正在举行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信德集团董事长何超琼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内有9个内地城市和两个特区,“9+2”早已超过了“11”的能量。

而放大11个城市合作能量的背后,靠的是更高水平的开放,以及更紧密的合作。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已经从要素型开放进入到了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

“外资、外贸的畅通,最大的阻碍是面临规则、标准、管理不通的问题,只有这些打通,要素才能够更好地开放,概括为就是‘规则衔接,要素流动’。”郭万达表示。

以“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货币、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的格局建立世界级城市群的粤港澳大湾区,在社会制度、人文差异、交通运输、协调管治、实施机制等方面的问题更为复杂,跨区域治理也成了大湾区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例如,创新资源的流通是粤港澳规则衔接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仍需探索进一步建立科研设施、科研资金、科研人员便捷流通方面,实现港澳和内地创新链高效对接方面

在投资合作方面,孟丽红在调研中也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的需要牢固的法律基础和规则衔接支撑。

基于此,孟丽红认为突破口在于粤港澳的法治协同。“可通过立法程序,将涉及大湾区一体化建设的行政协议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促进三地规则有效衔接。同时,逐步取消准入限制条件,实施更加精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大幅缩减负面清单事项数量,加快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粤港澳三地深度融合。”

中共深圳市委党校(社会主义学院)二级巡视员、副院长谭刚总结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出现联通、贯通、融通三种模式:港澳做法好(如城市管理),可直接在广东城市推广,实现与港澳“联通”;港澳的做法、经验(如投资贸易便利化自由化)可通过制定相应规则在广东城市实施,实现与港澳“贯通”;由于粤港澳三地标准不同、管理方式不同(如养老服务、医疗保障、职业资格衔接),三方力争通过相互协商而争取实现“融通”。

珠三角9市与港澳深度市场融合,这将在全国形成有特色的示范样本。

不少学者都提出了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统一大市场的场景构想。例如,利用深交所、港交所资源,推进市场主体的股份化、规范化发展;整合几个国际大港口资源,推动大宗商品定价上的话语权;把世界500强、中国500强、高校和科研机构较多的优势协同起来,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补链强链,形成国际市场竞争新优势。

为解决合作的问题,南沙建立了“广州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的合作机制,由官方主导、官方提问题,让社会上的专家、企业界提出解决的意见。目前咨委会已经发展到14个小组,解决金融、商贸、科技等方面的合作问题。

在横琴,粤澳双方联合组建合作区管理委员会,统筹决定合作区的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专案和重要人事任免。执行委员会履行合作区的国际推介、招商引资、产业导入、土地开发、专案建设、民生管理等职能,实现共商共建共管共享。

“作为国家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大湾区的建设有利于国家融入全球经贸体系,对接全球规则标准;同时,大湾区在科技创新、战略产业、国际人才等方面具有的优势,能够为国家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探索模式和路径,集聚各类高端要素资源。”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说。

(作者:梁施婷,丁莉 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