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何柳颖报道
20年前,慕尼黑再保险公司(下称“慕再”)获得中国保监会核发的全国性综合业务执照。由此,慕再成为首家获得这一执照的国际再保险公司。
作为一家成立140余年的再保险公司,慕再的足迹遍布全球,触及亚洲、欧洲、拉美、北美等地。1997年,慕再分别在北京和上海设立了代表处;2003年9月,慕再北京分公司正式成立。耕耘中国市场的这些年间,慕再致力于成为“中国客户可靠的合作伙伴”。
近几年,全球不确定性因素增加,“黑天鹅”事件频发。作为分散风险的重要角色,(再)保险公司正面临严峻挑战。慕再提及,保险公司在应对高通胀率和因利率上升导致的资本基数缩水的同时,还受到持续高额保险损失的影响。
慕再亚太区首席执行官方涛(Tobias Farny)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诚然,(再)保险业近年来不得不应对一系列重大难题,特别是新冠疫情和严重的自然灾害。然而,应对这些事件正是我们这一行业的工作所在和存在理由。”
2022财年,慕再实现了34.19亿欧元的利润,超过预期的33亿欧元。展望未来,方涛向记者表示,慕再集团2023年目标利润为40亿元。他还特别提及中国的重要角色,“亚太地区(将)是其中的重要贡献力量,尤其中国市场是慕再的增长动力”。
同时,方涛十分看好中国的绿色再保险市场。“近年来,我们一直在积极探索中国市场的绿色再保险解决方案,以满足‘30·60目标’带来的蓬勃发展的绿色经济发展需求。”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绿色发展无疑成为了一大热议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作为八项重点工作之一被列入其中。在这一背景下,保险业可以如何助力绿色转型?对于中国的“双碳”目标实现,慕再如何参与其中?对于这些问题,方涛一一向21记者作出了解答。
(慕再亚太区首席执行官方涛)
积极探索中国绿色再保险市场
《21世纪》: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保险业可以如何助力绿色转型?对于(再)保险公司而言,业务增长与碳中和目标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方涛:我们统计的全球损失数据显示,人为气候变化正在产生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关注气候和ESG对慕再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自上世纪70年代起,慕再就一直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为促进碳中和目标实现,一方面,我们在所有业务活动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我们也通过创新的保险解决方案来推广气候友好型技术,例如为风力发电厂或太阳能发电厂提供性能保险。
我们的商业模式允许我们以气候友好型的方式发展。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实现增长之间,再保险公司并不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而且,为对抗全球变暖,慕再也制定了明确的资产和负债两端的气候中和目标。
《21世纪》:对于中国的“双碳”目标实现,慕再可以如何参与其中?
方涛:中国拥有广阔的土地,在绿色能源方面有很多选择,比如沿海的海上风电场或者西部地区的太阳能方案,而这将需要新的能源传输和存储系统。面对这一需求,保险业可以与科技公司密切合作,促进能源、交通和工业领域的新技术投资,通过承担投资者的可保风险,使这些项目在财务上可行。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装机容量、光伏组件产量都位居全球首位。近年来,我们一直在积极探索中国市场的绿色再保险解决方案,以满足“30·60目标”带来的蓬勃发展的绿色经济发展需求。我们认为,对于保险和再保险行业而言,这都是一个重要机会。
中国市场是慕再的增长动力
《21世纪》:1997年,慕再在北京和上海设立代表处。这些年间,慕再的在华业务进展如何?对中国的保险和再保险市场,你有何评价?
方涛:慕再很荣幸成为首家获得这一执照的国际再保险公司。今年我们将迎来北京分公司成立的20周年。多年来,我们致力于中国市场发展,在华业务发展得非常成功,成为了中国客户可靠的合作伙伴。
目前,中国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同时也是全球最重要的新兴保险市场之一。我认为,虽然中国的保险市场正在快速增长,但仍有很大的潜力空间,中国的保险缺口仍然相对较大。
《21世纪》:目前慕再的运营情况如何?今年有何增长目标?
方涛:慕再当前的运营状况非常好。去年,我们在全球实现了34亿欧元的利润,超出了我们的利润目标。考虑到去年的艰难环境,这就更引人注目了。
今年,我们希望可以实现40亿欧元利润。亚太地区(将)是其中的重要贡献力量,尤其中国市场是慕再的增长动力。这一雄心勃勃的目标意味我们将会在亚洲投入大量产能(如产品、服务等),继续为我们的客户提供支持。
《21世纪》:过去几年发生了多起“黑天鹅”事件,这给再保险行业带来了多大的压力?慕再目前正在应对的风险因素有哪些?
方涛:去年,严重的自然灾害、高通胀、资本市场疲软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给整个(再)保险业带来了压力。诚然,(再)保险业近年来不得不应对一系列重大难题,特别是新冠肺炎和严重的自然灾害。然而,应对这些事件正是我们这一行业的工作所在和存在理由。
当前,慕再正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网络威胁和全球通胀等一系列风险因素。我们将与客户一起制定更多的解决方案。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拥有一个强劲的资产负债表非常重要。
(作者:何柳颖 编辑:和佳)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