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论道丨万亿未来产业里的“大生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2-28 05:00

韩永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近日,广东发布了未来电子信息、未来智能装备、未来生命健康、未来材料、未来绿色低碳五大未来产业的行动计划。继年前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之后,广东成为全国首个出台未来产业具体行动计划政策的省份。

未来产业是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创新而形成的产业,是面向未来并决定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实力的前瞻性产业,是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其具有以下三大特征。

一是技术前沿性高,跨学科跨领域交叉融合趋势突出。未来产业的快速发展依托于技术之间、技术与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技术驱动和创新驱动是未来产业的本质之一。支撑未来产业的核心技术属于突破性和颠覆性的前沿技术,通常处于加速突破及爆发增长的前夜,能够满足人类的根本需求或潜在的尚未被满足的需求,其技术性能更强、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体验更好。

二是影响颠覆性强,产业发展带动作用溢出效应显著。未来电子信息、未来智能装备、未来生命健康、未来材料、未来绿色低碳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将催生“N+X”新业态,带动相关配套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亦能作为一种通用性技术广泛渗透至社会各个领域,产生全局性的引领带动与变革影响。

三是培养周期性长,需要久久为功前瞻谋划、长远布局。未来产业主要处于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技术进步S形曲线的第一阶段和产业生命周期的初创孕育期,从发现、培育到产业化是较为漫长的过程,将经过技术发展周期的多个阶段。

以广东为例,作为经济大省,广东具备未来产业腾飞的三大优势。首先,规模市场红利巨大,能够创造容纳多条技术路线同步探索创新的市场空间。广东拥有1500多万家市场主体、7000万劳动者、1.27亿常住人口共同形成的市场红利。其次,产业基础优势雄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广东省制造业企业实力雄厚,具有国际竞争的优质企业群,进入世界500强制造业企业10家,广东“专精特新”企业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8%,拥有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00多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4个。此外,协调发展互补性高,珠三角高端制造业核心区、东西两翼沿海制造业拓展带、北部绿色制造发展区已基本形成,有利于实现生产力的最优化配置。

然而,“未来”意味着前沿,也意味着更大的挑战。一方面是部分底层技术、基础理论仍然缺位。当前,在此区域内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重技术研发、轻基础研究”的发展倾向,与未来电子信息、未来智能装备、未来生命健康、未来材料、未来绿色低碳等产业直接相关的基础研究领域发展较慢,一些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另一方面,未来产业人才激励机制体系仍待完善,人才税收优惠覆盖面亟需扩充。目前区域内的人才税收优惠措施偏重于技术创新人才,条件限制较多,适用范围有限,普惠性不强,需要进一步完善才能充分地激发相关人才参与未来产业的创新积极性。

针对上述问题,亟需强化产业链控制力主导力和供应链综合生产能力,破除未来产业腾飞制约。一是用好各类共建协同创新平台,支持基础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原则,基于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投资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各地市未来产业科研创新平台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二是补齐未来产业发展关键短板,有效破除“卡脖子”问题。全面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开展“百链韧性提升”“广东强芯”等工程专项行动。聚焦产业链关键领域和环节技术“卡脖子”问题,制定战略性产业集群技术攻关任务清单和“卡脖子”问题清单,加快补短板锻长板。三是完善未来产业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加强创新人才税收优惠力度。继续加大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优惠力度,取消部分教育费、降低高技术人才培养成本,支持企业加大未来产业创新人才投资。加大个税的税收优惠,适当降低个税优惠门槛,扩大未来产业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奖励性收入的税收优惠适用范围。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研究助理罗瑞霖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洪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