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郭晓洁 实习生杨心如 武汉报道 7月21日,中国碳市场大会2024在武汉召开。欧盟委员会气候行动总司碳市场和清洁出行司副司长梅特·奎恩针对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规则、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未来发展、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发展和中国欧盟碳市场的合作发表了演讲。
梅特·奎恩表示,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采用的是总量控制与交易的规则,即欧盟层面设置的绝对的年度总量,决定着碳排放交易体系覆盖行业每年的最大排放量。通过碳交易市场的配额交易机制,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减排目标,有效降低履约成本。碳价的合理设定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明确的市场信号,还激发了对减排技术和低碳创新的投资。此外,市场稳定储备机制的引入,进一步平衡了配额的供需关系,确保了市场的长期稳定。
在现在的欧盟委员会任期内,委员会对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进行了政策改进,以实现更为雄心勃勃的减排目标。针对电力行业、工业等行业的交易体系一将自2024年起扩展至航空业,而交易体系二计划于2027年启动,涵盖建筑、运输和小型工业等领域。此外,社会气候基金将于2026年提前一年投入运作。同时,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自2023年起试点,并计划在2026年全面实施。这些政策措施将协同工作,确保欧盟在2030年实现比1990年减少55%的碳排放量,为2050年实现全经济领域碳排放量目标和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梅特·奎恩指出,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通过拍卖和免费分配两种方式进行碳排放配额的分配。拍卖作为最高效的配额分配方法,占据了年度排放总量的57%,并且市场受到严格的监管,确保其运作的透明和公正。电力行业作为需要购买配额的行业,不享有免费配额。免费配额的分配占总量的43%,主要针对存在碳泄露风险的行业企业,其配额分配基于产品基准线,该基准线根据欧盟内前10%的排放水平设定,并随着技术进步而不断调整。
在下个阶段也就是2026-2030年间,欧盟计划逐步取消免费配额分配,同时引入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对水泥、钢铁、铝、化肥和氢等高排放行业实施碳边境调节,要求这些行业购买配额以完成减排任务。这将增加拍卖的比例,预计到2024年拍卖将占55%,从而增加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收入。自体系成立以来,已筹集超过1520亿欧元的收入,这些收入主要用于气候、能源和社会用途,部分收入还用于支持欧盟创新基金,以促进行业内的技术创新。
此外,欧盟还设有现代化基金,旨在帮助低收入成员国进行能源系统的现代化改造。2026年,将启动社会气候基金,旨在减轻碳排放交易体系对消费者、家庭和小微企业的影响,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碳转型,特别是在建筑、交通和小型工业等领域。
梅特·奎恩表示,在当前的欧洲碳市场体系中,创新基金项目正发挥着关键作用,支持各种技术手段的研发和创新,以促进低碳发展和经济转型。该基金不仅推动了商业活动的进一步推广,还为新技术革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通过这些措施,欧盟正朝着实现其脱碳目标稳步前进。
梅特·奎恩介绍,欧盟计划于2026年推出新的碳排放交易体系指令,旨在进一步推动减排目标的实现。新指令将涵盖多个关键领域,包括将城市垃圾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预计从2028年开始实施。目前,相关监测工作已经启动,以评估其纳入体系的可行性。此外,欧盟也在考虑将碳清除技术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计划于2026年实施。这将涉及制定清算框架,探索有效的方法。同时,非永久性碳捕集利用的潜力也在研究之中,评估其对减排的贡献及其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可能性。为了进一步促进减排,欧盟还计划降低工业装置的门槛,特别是将20兆瓦额定热功率的装置纳入覆盖范围。这一措施将有助于小型工业的减排。从2024年到2029年期间,减排目标将纳入欧盟气候法律,并根据需要不断更新气候政策,以实现总体减排目标。
梅特·奎恩表示,中国在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引起了广泛关注。《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显示,中国国家碳排放权交易自启动以来不断进步,新的国务院条例、分配方案、监测报告和核查体系的完善,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提到的新增行业和绝对总量控制策略,以及新的拍卖方式的推出,预示着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些措施将进一步提升市场的效率和透明度,推动中国在碳排放交易领域的持续进步。
最后,梅特·奎恩呼吁中国和欧盟双方应该积极推进合作,共同促进碳市场的发展,并通过互学互鉴,增进相互理解。中国和欧盟作为全球最大的合作伙伴之一,在碳排放权交易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合作潜力。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以其规模领先全球,而欧盟则以其丰富的经验著称。自2018年起,中欧碳市场合作基于《关于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并在最近取得新的进展。6月份,双方签署并批准了新的《中国欧盟碳市场合作协议》,标志着合作的深化。新协议将在碳排放交易体系与电力市场的联系、联合研究活动、特设工作组等方面加强合作,以更好地应对挑战,促进双方在碳市场领域的对话与合作。
(作者:李德尚玉,郭晓洁 编辑:王峰)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