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2025.01

2024

01 监管声音
2 篇文章
1
监管声音|如何建设全国统一的资源环境市场?要素确权是关键,开展跨省排污权交易
建设全国统一的资源环境市场利于促进该领域市场化的发展。资源环境要素确权是关键因素,只有解决了确权,后续的登记、抵押、流转才会顺畅。
2
监管声音|上市公司ESG信披两项具体《指南》正式发布!规则体系初步形成
在中国证监会指导下,沪深北交易所正式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包括“总体要求与披露框架”、“应对气候变化”两项具体指南。
02 封面文章
4 篇文章
1
封面文章|2025年各地碳达峰目标验收倒计时,京沪等发达地区或率先达峰
距离我国碳达峰时间越来越近,任务也越来越紧迫。近年来,全国各地已纷纷发布碳达峰方案,并设置了碳达峰目标。
2
封面文章|碳市场盘点:2024年全国碳市场碳价创新高,三大行业扩容“未完待续”
2024年,全国碳市场已正式运行三周年,碳交易价格上涨明显。生态环境部官宣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将被纳入全国碳市场,届时全国碳市场或达4000家交易主体。
3
封面文章|ESG盘点:A股2024年ESG信披率达41%,2025年强制披露量或大幅提升
展望下一个ESG/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季(2025年4月),由于《指引》已于2024年5月1日起实施,部分企业参考了交易所的文件进行报告编制,A股信息披露量、质有望大幅提升。 
4
封面文章|绿色金融盘点:绿色金融2.0,转型金融风起
目前,我国绿色信贷规模已超过35万亿,绿色债券累计总量已超3万亿。相比之下,转型金融相关的贷款、债券以及其他所有类目加起来,占绿色金融的比例非常低,甚至只有1%左右。
03 行业洞见
3 篇文章
1
行业洞见|欧盟电池标签新规倒计时,电动车出海企业紧抓安全、回收合规
电池标签是电池可追溯信息的载体,统一的标签视觉设计一方面能让消费者获取准确的产品信息、促进电池的可持续使用和回收,另一方面便于进入欧盟市场的企业满足法案的产品标签信息要求。
2
行业洞见|锂电池碳足迹管理划重点!四部门公布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名单
产品碳足迹事关一个链条,基础行业数据是根基,摸清链条上碳排放关键节点是难点。打通链条是比较艰苦的,任何一个产品都有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链条,建立链条也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
3
行业洞见|煤矿瓦斯CCER方法学正式施行,煤矿业主有新收益
近些年,我国高度重视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并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此前,生态环境部就《方法学》征求意见。与征求意见稿相比,正式稿在测算方面的要求更细致与严谨。
04 年度关键词
3 篇文章
1
ESG监管元年大盘点|2024年碳中和十大关键词
回顾2024年,我国出台了多项重要的“双碳”政策。在政策的有力推动下,我国绿色低碳相关产业蓬勃发展,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市场机制逐步完善,全社会参与碳减排的积极性显著提高。
2
ESG监管元年大盘点丨2024年绿色金融十大关键词
在不断完善的顶层设计指引下,绿色金融五大支柱,包括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环境信息披露、激励约束机制、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绿色金融国际交流合作实现加速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社会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步伐提速迈进。
3
ESG监管元年大盘点丨2024年ESG十大热点政策
2024年是ESG理念被提出的20周年,也是我国ESG发展的政策大年,国内、国际ESG相关政策密集发布。这一年,关于绿色金融和ESG的表述在各类文件中越来越常见,全国多个省份也发布了多项ESG政策。21碳中和梳理了2024年国内、国际具有较高影响力的ESG政策,邀您一文回顾。
05 ESG会客厅
4 篇文章
1
ESG会客厅|专访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原理事张为国:我国可持续信息披露的成效将高于预期,避免风险、抓取机遇应是信披驱动力
ESG指标对于投资者决策的影响力还有待时间检验,而企业披露可持续发展信息的最关键驱动力不在于合规,而应该是避免风险、抓住机遇。
2
ESG会客厅|专访曼恩能源方案高级副总裁、亚太区负责人沙柏能:人工智能+人类智能是脱碳关键,2050年后海运业燃料格局将迎巨变
以陆地和海运为代表的交通运输行业,要继续加快推进传统燃料转型。这种转变已经开始发生,未来船舶运营商可能会选择绿色燃料作为能源动力,预估大约在2050年之后海运业将迎来多燃料未来。
3
ESG会客厅|专访中创碳投董事长唐人虎:商业银行要设立稳妥可行的碳中和目标,建立目标追踪与披露常态化机制
未来如何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很重要,在遵循国际准则和相关要求的前提下,要把中国银行机构在气候行动方面的实践,用国际化语言表述清楚,展现中国的ESG特色。
4
ESG会客厅|专访TCL华星副总裁窦燕:2024年中国显示行业出海增长率12%以上,企业出海要“环保合规”
2025年,中国企业将加大出海力度。一个产业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要基于成本的经济性去考量,国际客户不会为产业转移的成本而买单,企业必须自身思考解决。
分享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