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巨人城市图谱⑦丨盛产上市“小巨人”,苏州以工匠精神铸强专精特新企业
苏州再添“小巨人”企业123家,占据江苏省公示名单半数以上,坐稳省内第一的宝座。
21世纪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吴文汐 这里是中国工业重镇苏州,同时也是盛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制造之城。
去年,苏州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4万亿元,跃居全国第二。苏州通过长年积淀而来的工业体系、规模、质量优势以及深植在其根基中的“工匠精神”,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了成长沃土,苏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在今年又一次跃升。
8月9日,江苏省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苏州再添“小巨人”企业123家,占据江苏省公示名单半数以上,坐稳省内第一的宝座。
作为地级市的苏州,为何能在江苏甚至全国脱颖而出?苏州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秘诀是什么?21世纪经济研究院对苏州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行业分布、区域分布、上市情况进行了梳理,并剖析苏州经济、产业、政策、环境等多重优势,以期能从中获得答案。
再添123家“小巨人”企业
自苏州2015年实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培育工程以来,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为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库存资源。
苏州市工信局数据显示,苏州已累计拥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9家,江苏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79家,均位列江苏省第一位。
近日,江苏省工信厅发布了《关于江苏省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复核通过企业名单的公示》,其中苏州市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3家,占此次公示名单总数的28.9%,位居全省第一。
具体来看,从行业来看,苏州入选的“小巨人”企业集中分布于新兴制造业领域,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对当地优势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也是苏州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主要方向。苏州目前已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行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集群,培育产生了“百千万”(391家“瞪羚企业”、9772家高新技术企业、17226家民营科技企业)的科创企业群体,这些企业不少是细分领域头部企业,为苏州培育国家级“小巨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后备军”。
同时,专精特新企业也为苏州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活力。根据苏州市2021年统计公报,全市制造业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2307.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4.0%。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四大创新产业集群产值比上年增长17.1%。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专精特新上市企业数量可观。去年9月,乘着北交所成立的“东风”,苏州市政府鼓励和帮助更多当地的专精特新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在北交所上市的首批共81家公司中,有4家来自苏州,数量上仅次于北京。
去年11月,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数据资源所中小企业室发布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发展研究》显示,上市“小巨人”企业数量Top10城市排名中,苏州以18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的数量位列第四,与第三名的北京仅差1家。
从区域分布来看,苏州工业园区是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主要阵地,苏州前三批上榜的国家级“小巨人”中,有10家来自于苏州工业园区,位居苏州各区域之首。
去年9月,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印发《苏州工业园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拟制定园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服务体系和认定评价标准,积极引导企业加快创新转型,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根据行动计划,到2023年,苏州工业园区新认定的各级专精特新荣誉企业达200家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认为,苏州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成绩喜人,认定企业数量增长迅猛,专精特新企业进军资本市场势头强劲。但作为国内第一梯队的工业城市,苏州专精特新企业规模仍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仍待解决,后续应聚焦产业链重点方向,培育一批产业链“链主”企业、细分领域“单项冠军”,为产业链创新链疏通堵点,增加产业链韧性和活力。
苏州的多重优势
苏州的“工匠精神”在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上亦得到体现。多年积淀的制造业根基,叠加政府为企业提供的优良营商环境和有效政策支撑,再加上长三角一体化下的红利,使苏州拥有打造专精特新强市的多重优势。
2021年,苏州GDP达到了2.27万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超越全国,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位,被称为“最强地级市”。
与之一同强势增长的,还有苏州的工业规模。2021年,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4万亿元,达41308.1亿元,同比增长17.2%,略逊于深圳,位居全国第二,可见苏州工业规模优势突出。同时,苏州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体系十分完备,苏州拥有16万家工业企业,涵盖35个工业大类、167个工业中类和491个工业小类,为苏州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提供了很好的市场基础。
近年来,苏州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主动提出沪苏同城化理念。相比于南京、无锡、嘉兴等城市,苏州在地理位置上优势更加明显。上海在近几年制造业占比下降、服务业占比上升,苏州凭借区位优势和生产要素成本优势成为了上海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者。借助与上海的联动,苏州在扩充专精特新企业规模、实现产业创新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空间。
除产业优势外,苏州为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提供了优良的营商环境。今年6月,全国工商联组织开展“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苏州营商环境在全国排名第三,其中政务环境和市场环境全国排名第一位,创新环境在全国排第二位。营商环境良好使得当地市场主体迸发出创新活力,有利于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和成长。
同时,苏州对于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发展给予重视。早在2013年,苏州便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2015年,苏州在江苏率先建立了“专精特新企业导向指标评价体系”,确定五大类二十二条指标体系,实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培育工程,每年滚动入库培育企业1500余家。
苏州代管的多个县级市也紧随其后发布了相关政策。如张家港市2018年发布《张家港市小巨人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指出,按照分阶段、分梯次的思路,对小巨人企业进行重点培育、精准扶持,形成“雁阵”式发展格局。昆山市2019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通过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加快技术改造提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加快构建“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今年3月,苏州发布《“苏州制造”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其中提出,将培育一批“苏州制造”知名企业,到2023年新增专精特新企业300家。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苏州具有多年积淀的制造业基础,目前在制造业体系、规模上具有明显优势,苏州制造业新兴领域也在迅速发展,为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成长提供了市场禀赋和内驱动力。而专精特新企业也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未来,苏州应继续从营商环境、政策支撑、资本赋能等方面发力,构建起专精特新企业与制造业互促进、共发展的格局,推动苏州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吴文汐 编辑:周上祺)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