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巨人城市图谱⑮从“制造”向“智造”蝶变 青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再扩容
以支柱产业为契机,青岛加速从“制造”向“智造”蝶变。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该行业产业链是青岛七条优势产业链之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凌晨 报道
近日,各省级工信部门陆续发布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其中,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也公示了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54家当地企业入围。
作为传统的北方经济重镇,青岛制造业发展基础雄厚,产业门类不断拓展。近年来,随着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叠加优势,青岛打造了国家(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等一批先行先试政策。
尤其在制造业方面,面对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青岛大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从基础地位、迭代升级、内生动力、集聚效应、要素利用效率、产业链竞争力及供应链稳定性等多方面并举发力。
在此背景下,青岛涌现出一批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青岛市政府数据显示,截至7月12日,青岛拥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20家,较去年增长32.7%;拥有市级专精特新企业6923家,较去年增长35.8%。
同时,青岛还拥有省瞪羚企业143家、省独角兽企业7家,13家企业入围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数量居全国城市第八,副省级城市第四。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青岛此前的工业基础较为雄厚,之前一些品牌战略做得也不错。比如家喻户晓的海尔、青岛啤酒等,这些品牌算是青岛产业发展的‘特色’。”
陈耀认为,近年来,青岛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特征并不明显。比如青岛的高端智能家电产业,海尔等本地知名企业应该很早就涉足于内,但至今为止这个行业依然没有突围。可以说,青岛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方面还有一些发展空间。
从“制造”向“智造”转变
为了在日趋激烈的区域产业竞争中率先突围,青岛瞄准了“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这一方向。
自2019年以来,青岛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高端制造业与人工智能融合共生。
同时,青岛进一步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在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同时,也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兴产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在此期间,青岛还提出“7+N”重点产业,扶持孵化了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高端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船舶海工装备等7个高端新兴产业,以及纺织服装、食品饮料、高端化工等N个传统支柱产业。
近年来,青岛加快打造新能源汽车集聚区,大力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高合汽车整车生产基地、华人运通中国总部等项目相继落地。
本月25日,青岛与山东重工集团战略合作签约暨潍柴(青岛)智慧重工智造中心项目开工活动在西海岸新区举行。
根据协议,潍柴(青岛)智慧重工智造中心项目将对标世界一流“灯塔工厂”,打造全球领先的智慧施工设备智造基地;潍柴高端新能源汽车创新孵化中心项目主要建设中试基地和体验中心,打造集技术孵化、市场推广、品牌展示于一体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高地。
上述仅仅是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鲜活缩影。目前,青岛已形成“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电机—电池—整车生产—汽车后市场”相对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
此外,“十三五”期间,在多方因素驱动下,青岛组织实施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近1.5万项,新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核心零部件94项,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列车样车下线,集成电路制造填补省内“缺芯”空白……多个先进制造业技术突破引发关注,新旧动能转换成果可圈可点。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青岛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10.8%和55.5%,分别比2015年提高2.7个和11.3个百分点。
其中,“7+N”重点产业强势崛起,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78.6%,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5.5%,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在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下,青岛涌现出一批“小巨人”企业。官方数据显示,截至7月12日,青岛市拥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20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6923家。
若叠加本次54家新入围企业,青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达151家。
“十四五”再培育百家“小巨人”
步入“十四五”时期,青岛对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也提出了新目标。
近日,青岛市政府发布了《青岛市加快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提出了“十四五”期间的工作目标、工作路径和重点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工作目标方面,青岛推动实施“倍增”工程,即到2025年,新培育评价创新型中小企业10000家以上,新培育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00家左右、隐形冠军企业100家左右,新培育争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左右,新培育推动5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
工作路径方面,到2025年,青岛逐步构建起“‘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两条优质中小企业孵化育强体系,形成优质中小企业蓬勃涌现的发展新格局。
事实上,青岛针对中小企业不同成长阶段,逐步完善发展、孵化、培育、扶持等多方面机制,不断加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能力水平。
比如金融方面,青岛陆续出台了政策性转贷、贷款风险补偿、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等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持续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活水”。
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青岛市级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规模达20亿元,比上年增长20%,远超财政收入增长水平。同年,青岛安排2.7亿元专项用于支持“专精特新”小微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带动企业技术改造投资14亿元,2022年预计资金支持规模将达3.6亿元。
此外,青岛还通过发送科技创新券、对企业研发投入给予奖补、建设创新载体等方式,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市“专精特新”小微企业技术改造奖补、设立中小企业转贷引导基金、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等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做法,被国家发改委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面对有可能驶入资本市场快车道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时,青岛将启动“专精特新”资本赋能行动,加大企业上市培育力度,全面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北交所以及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等各类平台机构的资本对接。
据悉,到2025年,青岛争取建立500家以上企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并推动200家以上企业在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同时,加快推动成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建设“全景蓝海高端路演中心”等投融资路演平台,打通基金投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直联通道等。
“整体来看,青岛的梯度培育逐步在完善,整体产业发展也符合当下先进制造业的背景和趋势。”陈耀认为,未来想要在全国城市竞争中突出重围,青岛仍然要在传统工业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如何进一步孵化新兴产业,如何加速破旧立新仍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作者:凌晨 编辑:周上祺)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