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长企业28丨华大北斗:如何跨越从芯片设计到应用的“太平洋”

高成长企业论曹媛 2022-09-21 20:30

芯片产业是北斗产业链的基础,对下游产值发挥着强力拉动作用,这种趋势也将继续推动北斗产业的良性发展。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 曹媛 深圳报道 黄色、青色、蓝色……扫码即走的共享单车已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少为人知的是,为这些共享单车提供高精度导航的北斗芯片,来自深圳的一家企业。

“目前华大北斗的芯片产品已经实现了全面的下游市场支持。”深圳华大北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大北斗”)董事长兼总经理孙中亮指着一颗不足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

8月25日,华大北斗正式面向市场推出新一代低功耗旗舰HD8120系列芯片及搭载HD8120芯片的TAU1113和TAU1114模组,瞄准智能穿戴设备、共享单车、无人机、车辆管理等功耗敏感应用市场。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2020年7月正式开通,意味着中国在导航技术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独立性,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链也全面进入应用的高速增长阶段。在北斗产业链中,华大北斗处于上游环节,从事卫星导航定位芯片、算法及产品等。华大北斗脱胎于世界500强企业中国电子旗下导航芯片设计业务,于2016年12月由中电光谷、上海汽车集团、北京汽车集团、波导股份、劲嘉股份等企业共同投资成立。

华大北斗本就在集成电路设计上有30余年的经验,2016年南迁至深圳后,在BD/GPS导航定位芯片的基带与射频一体化设计、算法研究、产品化解决方案等方面持续探索并取得成果。

提及芯片,“从芯片做出来,到能大规模应用,中间还隔着一个太平洋。”孙中亮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提及这句芯片行业的俗语。

此前,“全球第一款支持新一代北斗三号信号体制的多系统多频高精度SoC芯片”便由华大北斗研发并量产;基于北斗芯片开放平台,与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联合研制的“春分Ⅰ号”芯片模组,填补了我国气象探空领域卫星导航芯片的空白;华大北斗还通过把握大众消费市场刚需,成为青桔、美团、哈啰三家共享单车厂商高精度共享单车导航定位芯片最大的供应商,市占率达95%左右。

孙中亮表示,芯片产业是北斗产业链的基础,对下游产值发挥着强力拉动作用,这种趋势也将继续推动北斗产业的良性发展。

根据《2022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数据,2021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4690亿元人民币,较2020年增长16.29%。

2022年3月,华大北斗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由国开科创、大湾区基金、研投基金等参与投资,启迪等老股东追加投资。此前2019年11月、2021年5月,华大北斗先后完成A轮、B轮投资。

华大北斗在北斗产业链上如何布局,近日,深圳华大北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中亮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

(华大北斗董事长孙中亮,受访者供图)

把握共享单车等大众消费市场

南方财经:全球卫星导航民用领域竞争激烈,华大北斗对此怎么看,在大众消费领域如何布局?

孙中亮:在全球卫星导航产业中,美国GPS率先推广应用。我们现在面临的是后来追赶的市场环境。尤其在民用领域,我们面临的竞争压力更大。因为对于用户来说使用北斗导航还是GPS——只要效果好,他们是无感的。

在这种情况下,伴随着北斗三号全球系统的投入运营,国家要大力推动北斗的规模化应用。但是作为一个企业,也要审时度势来考虑到底从哪个点切入。

目前,在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重点应用场景中,智能手机的市场规模占比最高。但在物联网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还有大量需要导航定位的应用场景。

通过市场分析和调研后,我们发现,共享单车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过去共享单车实际上处于无序发展阶段,北斗的高精度定位带来了规范的市场,提高了运行效率。一个不足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就能够结合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实现电子围栏、入栏结算、停车指引、禁停区划设、定点停放等功能。

目前,华大北斗是青桔、哈啰、美团三家共享单车厂商北斗导航定位芯片最大的供应商,市占率高达95%左右。

未来,华大北斗也会继续围绕自动驾驶、形变监测等应用领域进行布局。

南方财经:除面向共享单车市场,华大北斗还有哪些主要产品及下游行业应用?

孙中亮:伴随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正式全球运营,华大北斗的低功耗导航定位芯片逐步迭代。我们目前有全栈的产品线,定位精度从标准定位精度的5到10米到亚米级的定位精度,再到厘米级的定位精度。

华大北斗针对行业应用的不同需求,重点围绕共享单车、车载应用、无人机、智能终端、高精度等应用,规划了完整的芯片产品线。包括HD8020、HD8030、HD8120、HD8040、HD9300系列芯片。同时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设计了多款可以和市面上其它主流GNSS模组管脚兼容的标准精度、高精度、惯导模组。面向车辆管理、智能终端、无人机的HD8020、HD8030、HD8120系列芯片及模组;面向车载应用的HD8089A车规级芯片;面向共享单车、车载导航、物流跟踪、车载监控、无人机等领域的HD8040系列芯片及模组;面向高精度应用的HD9300厘米级精度系列芯片和高精度定位、定向模组;面向高精度授时应用的HD9200芯片及模组。

近期,我们还推出了米级定位的HD8120芯片及搭载HD8120芯片的TAU1113和TAU1114模组。HD8120芯片实现了全星系的支持,它能够支持北斗、GPS、伽利略、GLONASS以及QZSS全部在全球运行的民用卫星导航信号,覆盖场景包括智能穿戴设备、共享单车、无人机、车辆管理等。

(孙中亮宣布新一代低功耗旗舰产品HD8120正式发售,受访者供图)

“不希望把公司估值炒得过高”

南方财经:华大北斗当前乃至未来3-5年,主要的利润增长点在哪里?

孙中亮:利润增长点就是扩大芯片的市场占有率。因为芯片的研发成本从某种意义上已经固定都进入当期损益了,也就说现在卖得越多、盈利就越多。芯片行业具有规模效应,前期发展时,各项投入很高,

随着芯片进入流水线生产,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单颗芯片的价格就越低。

南方财经:2022年3月,华大北斗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C轮融资会用在何处?华大北斗会更倾向于哪些背景的投资人?近期还有其他资本计划吗?

孙中亮:C轮融资主要用于加大芯片技术和产品研发、芯片级产品解决方案研发及行业市场拓展、产业资源引入等方向。导航芯片既有硬件迭代的要求,也有导航定位算法的升级,因此其研发周期要比通用芯片的周期更长。研发周期大概是三年左右,但芯片本身的产品生命周期也就三年左右,说的通俗点就是研发三年也就卖三年,所以不能停。

研发周期长、投入成本高是芯片行业的面临的共同难题,也造成了芯片企业短期较难盈利的情况。业内有一句俗话,“从芯片做出来,到能大规模应用,中间还隔着一个太平洋。”

截至目前,我们已进行了三轮融资,产业投资人占绝大多数,因为芯片需要产业的支持。但我们暂时还没有做进一步的融资计划,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虽然是一个创业型的公司,但我们不需要年年融资来运营。基本上三轮融资以后,目前维持较好的正向现金流营收。

第二,我们已经完成了公司股份制的改制,在此期间属于股改后的静默期。

第三,目前国家政策支持芯片研发,芯片现在也成为投资界比较关注的网红领域。但现在资本市场把芯片行业炒得有点浮躁了,在合理范围内是有益的,但过度炒作或估值虚高,行业未必能健康发展。所以我们本身也不希望把公司的估值炒得过高。

芯片行业是一个资本、人力、知识密集型的行业,需要长期投入。我们很希望在资本市场的支持下,进行良性可持续的发展。

(华大北斗技术负责人于洪涛介绍A-GNSS功能,受访者供图)

北斗芯片产业自主可控加速

南方财经:华大北斗在2018年推出北斗芯片的开放平台,建设该平台的初衷是什么?想解决哪些行业痛点?

孙中亮:这个开放平台是依托我们自主研发的北斗三号信号体制的芯片产品,帮助产业链上的企业实现嵌入式的算法研发集成开发,面向核心算法研发,开放芯片原始测量数据,为分散的算法研发团队提供芯片硬件支持,共同打造“国产核心硬件”+“国产核心算法”的国产北斗导航定位芯片“双核心”研发和产品架构。

为什么建设这个开放平台?我以手机行业举例,从操作系统的角度讲,其实市面上就两款手机平台,一款是苹果的iOS、一款是Android。不管是哪个品牌的手机,都基于这几类开放系统。这就体现了开放平台的市场规律和优越性,即“众人拾柴火焰高”,更多人基于一个开放平台进行优化定制研发,使整个系统更加有效率,更加适配,应用场景也更加丰富,这就是开放系统的优势。

因此,借鉴互联网成功经验,我们基于导航定位芯片的特点推出北斗芯片开放平台。通讯芯片的特点是一旦它的指令集明确,基带射频等固化以后,各家的芯片成为成品后差别不大,因为大家是按照一个标准做的,实现了互联互通。

但与通讯芯片不同,定位导航芯片的特点是需要在各种各样的场景中进行算法的适配。当落地到每一个具体场景时,芯片解算出来的数据格式,即定位数据针对不同的使用场景有非常大的区别。比如完全静态的地质灾害监测、动态的自动驾驶,它们的定位精度、场景不同,在原始观测量的采集输出基础上,上层算法就要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做定制化的适配优化。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推出一个基于硬件芯片的开放平台,汇聚学校、科研机构、企业及研发团体多方资源,在上层做算法,就会使我们国家自主的北斗发展得更快。所以在此基础上,我们尝试推出了基于北斗芯片的开放平台。

基于北斗芯片开放平台,我们和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联合,成功研制出“春分Ⅰ号”芯片模组。填补了我国气象探空领域卫星导航芯片的空白,打破了国际探空市场卫星导航芯片技术垄断。

南方财经:北斗三号成功组网后,北斗产业链上游自主可控趋势明显,你如何看待北斗芯片产业的未来?

孙中亮:全球卫星导航领域秉承开放共享的原则,实现了所有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民用信号的共享兼容互操作。

从国家正式推出北斗一号到北斗二号,只有少数的手机通讯芯片支持北斗信号。到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推出,全球移动通讯芯片厂家已经从少量支持北斗信号,到现在绝大部分都支持北斗三号。

在支持采用北斗导航定位信号,走向市场后,那么用谁的芯片实际上在民用领域就出现了竞争。实事求是地讲,这些年伴随着国家大力推动国产芯片,卫星导航领域国产化速度还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也要看到,现在国外芯片实际上这个领域仍然占比更大。

在民用消费领域,用户的使用是无感操作。但作为专业领域的研发人员,我们知道北斗三号的信号更好,在此基础上,我们希望更多人能采用北斗信号,同时使我们自主芯片能够在全球的卫星导航领域的市场占比更高。

但我个人认为,在实现国家信息安全基础保障的前提下,提高北斗的大规模应用,最后实现北斗和GPS等其他卫星导航共生共存、共同发展。

南方财经:您如何看待芯片市场的价格波动情况?

孙中亮:这两年伴随着疫情爆发,半导体行业也像在坐过山车,经历了风云变幻。从原来芯片供应量较充足的情况下,到全球芯片行业突然产能紧张、供不应求。

经过两年多发展,近期又有点回暖,这是基于几个原因:首先,智能手机从原来的爆炸性成长,到现在更新迭代进入平稳期,导致手机用电子芯片供大于求;其次,新冠疫情以及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导致各个行业在芯片产生恐慌性囤货现象,那么囤东西就会有积压。所以几个因素叠加起来,导致现在芯片领域的供应量有一定放缓。

但目前放缓是处于一个极度不平衡的状态。有些芯片缓和得非常多,比如手机类、通信类芯片,甚至出现了滞销。但物联网LoT方面的芯片仍然比较紧张,不太平衡。

在这种背景下,芯片价格也是呈现过山车式的波动,我们曾经在产能最紧张的情况下,一个很简单的晶振芯片从几毛钱一下涨到几十块钱,然后经过一年多又跌回到原来的价位区间。所以芯片的价格变化受到整个市场环境的影响,当然我们也有一个愿景,一方面是芯片技术不断进步,另一方面国产芯片具有价格优势,从而实现后来居上。

(作者:曹媛 编辑:辛继召)

曹媛

21报系深圳新闻中心记者

关注大湾区金融业发展,聚焦深圳。欢迎交流爆料哇!VX:clytie158106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