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两会访谈|省政协委员、广州工控总经理景广军:促进大湾区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深度融合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翁榕涛 郑玮 广州报道
1月13日,广东2023年两会进行时。广东省政协委员、广州工控总经理景广军提交了《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深度融合 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提案。
2022年,广东二十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四成,已建成8个万亿级战略性产业集群,拥有超163个省级工业园区,成为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抓手和着力点。
(广东省政协委员、广州工控总经理景广军 受访者供图)
景广军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广东先进制造业的总体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支柱产业发展不平衡、新兴产业支撑不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发展载体水平不高、产业与资本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足等。
针对上述问题,景广军就如何促进广东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深度融合、广州工控集团如何服务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探索市场化的企业经营机制等问题做了深度解读。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深度融合
南方财经:请问你今年的两会提案主要内容是什么,提出相关建议的出发点是什么?
景广军:作为来自制造业的代表,今年我的提案主题是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深度融合,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而制造业当家,产业集群就是“家”的“四梁八柱”。
作为广州市属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广州工控集团的主要负责人,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世界一流的创新驱动型工业投资集团,因此也非常关注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在投融资促进制造业发展、核心技术研发和创新平台建设、营商环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方面做了深入的调研和思考。
2020年以来,广东以制造业为主体,高起点培育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2022年,广东二十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增加值占GDP比重超四成,并带动广东以全世界近4%的制造业增加值,以不可遏制的升级潮、创新潮,冲进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吹响“制造业当家”的高质量奋进号角。可以说,广东智造发展势头强劲、前景广阔。
与此同时,我们依然要看到,目前广东战略性产业发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支柱产业发展不平衡,超大型链主引领作用不足;新兴产业支撑不足,发展思路不够清晰;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大链小群”现象明显;发展载体水平不高,平台承载力有待提升;产业与资本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足等问题。
比如以汽车产业为例,全省总产值达万亿,但整车零部件比仅1:0.78,与发达国家和地区1:1以上的数据相比差距明显。同时,广东营收千亿级的超大型制造业企业仅12家,排名全国第三,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集群效应不足。
在产业与资本融合方面,如广东汽车产业规模连续五年全国第一,但相关上市公司仅18家,产业资本化率有较大提升空间。其次,广东省的产业基金存在“大而散”、行业聚焦不够等问题,与制造业 “发展周期长、行业属性强”特点不匹配,难以支持省内制造企业长远发展。
此外,广东虽是制造大省,但在芯片、高档数控机床、工业软件等关键技术和零部件90%依赖进口,“卡脖子”风险较大。同时,目前广东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67家,较浙江约少200家,特别是在汽车、绿色石化等支柱产业分布较少,与产业发展水平不匹配。
南方财经:针对上述提到的广东战略性产业发展问题,你有怎样的对策建议?
景广军:要解决这些问题,将广东制造业的优势做得更加突出,必须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的深度融合,以打造千亿级先进制造基金,加快科技链、创新链培育,打造“专精特新”发展高地,加快建设一批“万亩千亿”级产业大平台,以特色产业金融创新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等系列举措为抓手,切实推动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水平。
一是着力打造产业链主型企业。比如广州工控正牵头组建千亿规模的广州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集团,就是希望发挥国资引领作用,快速补齐广东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短板。
二是聚力培育动力电池、氢能、储能三大新兴产业。建议省市重点支持广汽因湃电池、孚能科技广州30GWh动力电池基地等重大项目落地,并带动一批动力电池上下游企业在粤投资,全力打造广东动力电池产业集群。
三是构建区域一体化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培育科技链、创新链“专精特新”企业,建立省市联动的组织协调、资金投入机制,集全省之力解决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实现项目、人才、基地、资金一体化配置。
四是全面提升平台承载力,支持产业集聚快速发展。建议采用“工改工”、连片升级改造、产城融合等多种方式提升、整合一批产业园,打造大产业发展平台,鼓励工业制造集聚集约。适当放宽土地合法权属比例,鼓励共享制造等新业态,加大补贴奖励力度,激发“工业上楼”积极性。
五是以特色产业金融创新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由央企及省市国企共同设立两千亿级先进制造母基金,发挥“招投联动、以投促引”的资本招商价值,支持全省先进制造重大项目落地。按照“一个产业集群、一只基金”原则,为广东省战略性产业提供从技术研发、企业孵化、创新融资到产业扩张等全生命周期的长期股权资金支持。
打造世界一流工业投资集团
南方财经:广州工控集团近年来坚定“制造立企、制造强市、实业报国”的初心和使命,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取得了哪些成果?
景广军:作为广州先进制造的代表企业,广州工控近年来聚焦做大做强先进制造、有效发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效能上做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通过融汇科技与资本的力量,加强资本链、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大力推动广州制造业转型升级,开创了广州工控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取得了突出成果。
一是企业实力迅速增长。广州工控主要经营指标连续三年实现两位数增长,营业收入从2019年底的708亿元增长到2022年底的1107.83亿元,工业总产值从2019年底的463亿元增长到2022年底的1071.64亿元,成功跻身千亿级企业行列,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是助推广州工业发展能级大幅提升,将资本链转化为产业链,成功并购具有核心技术的在行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山河智能、金明精机、鼎汉技术等,牵头组建广州大湾区轨道交通产业投资集团,联合广汽和广州产投出资33亿元共同投资国内动力电池软包龙头孚能科技,初步完成新兴材料、核心零部件、高端装备的产业发展战略布局。
三是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促成轨道交通领域高新企业鼎汉技术在广州设立总部,建立广州总部暨全球研发中心,年产值可达3亿元。推动山河智能子公司中铁山河迁址广州南沙,进一步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同时,分别选址南沙区建设大岗大湾区现代高端装备研发生产基地和榄核大湾区输配电产业园、黄埔区建设先进动力电池、花都区建设千亿级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四大研发生产制造基地。
四是技术创新实力大力增强,推动构建由集团中央研究院及事业部、企业研发机构组成的三级创新体系架构,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CNAS实验室1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旗下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广钢气体攻克超高纯氮气突破“卡脖子”技术,2022年入选国务院“科改示范企业”。
五是产业投资引领能力增强。广州工控属下资本运作平台工控资本在动力电池、汽车芯片、电子电气等细分领域投资项目超过10个,总金额超60亿元。牵头组建的广州工控新兴产业基金募资金额超过65亿元,成为广州市规模最大和最具影响力的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基本建成覆盖天使、VC/PE、并购等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百亿级基金群,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产业投资引领能力增强。
六是园区平台资源要素集聚效益凸显。以价值创新园区和大型产业基金为抓手,以“科技+投资+园区”为主线,最大力度推动资源要素向园区集中、集约利用,通过“工改工、工改商办、工改新、混合改造”多元化改造模式,全力推进增城金邦项目、白云京溪、南洋项目、岭南V谷、广州柴油机厂、冶金研究所等项目落地,面向“专精特新”打造十个专业化园区。
南方财经:近年来国有资本两类公司改革探索不断推进,作为广州市属国有资本投资平台,广州工控在推进国有资本两类公司内部改革,探索市场化的企业经营机制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景广军:在推动国企内部改革方面,我们主要是围绕集团由“管资产”向“管资本”转换的工作主线,完善授权管控机制,通过“一抓”“一放”不断刺激企业发展活性,焕发国有资本活力。
具体而言,一是设立十大事业部,同类型业务、产业链上下游以及高协同性的企业纳入同一事业部管理,强化业务协同,推动关联企业在产业领域不断走深走实,持续扩大影响;二是积极推动职业经理人改革,签订年度绩效目标责任书,压实经营主体发展责任,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三是积极打造赋能型总部,打造专业化的总部管理团队,做好下属企业的“指挥棒”“加油站”和“红绿灯”,在投资、风险管理、经营能力提升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我们推进产业布局优化,围绕做优做精做强先进制造主业的工作主线,聚焦核心主业延链补链强链,探索出了一条通过以“混”促“改”的产业结构优化路子。
一方面围绕主业产业图谱投资并购行业头部民企,快速切入产业链空白和薄弱环节,推动自身产业高质量发展。例如,推动高端装备领域的山河智能、轨道交通车辆核心零部件领域的鼎汉技术、新能源领域的孚能科技、天海电子、润邦股份等优质民营企业的投资并购,有效扩大广州工控核心主业先发优势。
另一方面,通过引入优质战略投资者,助力现有产业突破升级。例如,集团属下企业广钢气体通过引入红杉资本、兴橙资本、TCL产业基金等非公有资本和铜陵有色、国家集成电路大基金等国有投资者,实现在原有显示面板、电子元器件领域工业气体技术优势的充分发挥,突破芯片领域超纯气体“卡脖子”难题,成功进入外资垄断的芯片和半导体领域。
(作者:翁榕涛,郑玮 编辑:梁小婵)